名称之变 意在引领

2019-09-10 07:22邢成云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8期
关键词:修订版射线线段

邢成云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把板块“空间与图形”调整为“图形与几何”。几何名词的回归,看似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实际上是对图形研究加强的一个信号。它凸显了几何的地位,突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象及其体系,较好地调整了实验版过于注重生活情境的偏颇,使得几何更像几何、数学更像数学,而不是处处被生活气息包围,从偏重生活情境中走了出来。另外,新增的核心词“几何直观”也为几何图形的不凡作用推波助澜,壮大了几何的力量。正因为《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致使本章的相关名称随之而变,标题由原来的“图形认识初步”变成了“几何图形初步”,几何名词亮相,给了我们积极的暗示。本文通过研读两本教材,对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做点滴的分析比较。

一、章引言之变

修订版把原来的3小段章引言进一步丰富了一下,前两段稍加调整,注意了语言的衔接。把“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图形”修改为“在小学我们学过许多关于图形的知识”。显然这句话是立足小学学段而言的,使原来的含糊之言变得明晰,体现出小学学段与初中学段的衔接。尤其是第三段,内容变得丰富,提出了几何的概念,对几何的研究对象做了实实在在的界定,并明确了本章的研究对象,真正发挥了章引言的引领作用。

二、小结之变

小结有两个栏目,其一本章知识结构图稍有变化,隐去了“直线、射线、线段”的下分支和“余角和补角”的下分支,呈现得更加精练,并留下了弹性空间,给我们发挥的余地,富有韵味。第二部分回顾与思考栏目变化较大,再次呈现几何概念,进一步明确几何的研究对象,然后提纲挈领,把本章的核心知识凝练到纸上,尤其明确了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几个典型例子的提出,而后归到原有的几个问题上来。原有教材给出了4个问题以供思考,而修订版教材把原来的第4个问题分解为第4、第5两个问题,指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

三、名称的随变

随着2011年版《课程标准》让几何名词的回归,标题的名称或相关名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4.1“多姿多彩的图形”更换成了“几何图形”,然后把4.1.1“几何图形”换成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但其相关内容并未发生变化。

四、题目之变承载《课程标准》的导向

(一)例题之变

例题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典型性及导向功能,它的增添自然经过了教材专家的细细推敲与反复揣摩。

如在4.3.3余角与补角一节增设例3,内容如下:

如图1,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

点评:本例题是本章增设的唯一的一道题,具有非常强的知识巩固性能,且渗透了几何的演绎推理意识。仔细研究发现,这道例题其实就是原实验版复习题4第153页的第7题改编来的,原题是求∠DOE的度数,而改编为例題后,重在服务于“互余”概念的巩固与领会。本题的前置留下的空缺由新修订版教材复习题4第149页新增的第12题填补,形成呼应之势。

(二)练习之变

练习力度的加大,对于及时巩固效果明显,便于学生很好地加深认识、领会概念。

第118、119页的练习增补了练习3,这是一道对正方体展开图的巩固练习,引导我们加强对正方体展开图的认识。且正方体的展开图形式多样,有必要对此探索一番。如此经典的问题,除了结果,探索的历程也弥足珍贵。

第126页增补了练习题第1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线段AB和射线AB都是直线AB的一部分;

(2)直线AB和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

(3)射线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直线;

(4)把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射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直线。

通过四个判断,把“三线”做了多角度的解读,厘清了学生纷乱的思维认识,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

除此,还增补了第3题:用适当的语句表述图中点与直线的关系:[如下图的(1)、(2)]

由一道练习升为三道,加大了练习的力度,它们协同第2题,加强了不同几何语言及其转化的渗透,为推理证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128页增补了练习3,是对线段和差的演练,是几何计算的实体展现,尤其是突出了中点概念。

另如:修订版“4.3.3余角与补角”的练习1(P138)由原实验版习题4.3的第8题(P144)而来,承载着概念的巩固功能,较为直接,作为针对性练习较之作为习题效果更好些。

(三)习题之变

修订版教材第121页的习题4.1用原有教材第125页的第10题取代了原来的第4题,第6题中的立体图形已由原有的实物图替换成了几何图形,更加清晰地对比出实物图与几何图形的不同,这几点很明显地淡化了原来的生活化图形,突出了现在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得数学味更浓郁一些。

删除了难度较大的第13题,添加了第5题、第10题,其中的第5题呼应了第120页的练习2,是对旋转体的进一步认识,第10题与第119页练习3形成互逆关系,并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灵动活泼又不失数学的特色。

另外,实验版教材第125页“综合运用”栏目的第11题升位于“拓展探索”栏目,因为此题的综合性较强,除了图形之外还有特殊标识,给展开带来了较大阻力,将其改换栏目笔者认为较为合理。

习题4.2综合运用第130页的第10题是新增的题目: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AB=3cm,BC=1cm。求AC的长。显然这是一个线段和差的运算,运算本身难度不大,但思想性强,在考查运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思维缜密性的考查。

又如第140页习题4.3增设的第11题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带动思维,达至手脑的和谐,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可见编者的良苦用心。

(四)复习题之变

复习题4第9题、第12题均是新增题,其中的第12题可以说是原实验版第7题的改编,不过是通过折叠纸片活动把平角、角平分线等概念嵌入,活泼灵动了,知识载体相对隐蔽了,故此题后移至“综合运用”的后程,笔者认为较为妥当。

五、部分语言或衔接的变化

4.2直线、射線、线段一节的引言删去了生活化的探究(1),并将“探究”标识改为“思考”,加上了一段引言,承接小学所学内容,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标明确,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其中的语言也随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原实验版的一句“经过探究”变成了“经过思考与画图”,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色,而不是动不动就探究,依靠新名词雷人。

其中还有一个具体而微的变化,就是将原来的“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除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直线外”修改为“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除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直线外”,笔者认为这是在有意渗透说理的基本格式——“因为……,所以……”。

另外,类比的方法在本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小结中跃然纸上,具体可见第135页的第一个探究下面,较之原来增加了“我们知道,线段的中点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类似地……”类比的基本思路明显。

六、增删变化

1.在第125页“4.2直线、射线、线段”一节的开头增加了“我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线段、射线和直线,你能说说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吗?下面我们进一步对它们进行研究”两小段文字,而原教材有视“小学已学”于不顾的嫌疑,无视学生的已有认知,割裂了两个学段,是不科学的行为。

2.修订版第137页在“互余、互补”概念一旁增添了一个标注:“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为两个角互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为两个角互补”,同时增设一个思考栏目,意在把问题托出,探索出互余、互补的两条性质,它是由原实验版上的例3转换而来的。

3.在正文中重提“尺规作图”(在原实验版《三角形全等》一章通过旁注的形式给出过),增加了“尺规作图”的描述,并明确了“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这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回归,学生在动手中感知,加深理性认知,让尺规作图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4.删除了原实验版教材第149页的活动2——莫比乌斯带,精简了活动内容,能更好地发挥活动的作用。另外,“莫比乌斯带”虽然带有较强的诱惑力,但并没有涉及实质性的几何内容,玄妙有余,衔接不足,删去是有道理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教材的改进也是如此,我们的课程专家基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群策群力,敢于拿起“否定之否定”的武器,借鉴实验多年来的已有成果,做了适当的调整,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科学理念,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种具体而微的工作引领着我们一线教师细致的研究。通览以上不难看出,一个名称的外在变化,却在悄悄地左右着内核的更易,厚实了“几何”的内蕴,稳固了“几何”的地位。

注:原实验教材在本文专指版本——2007年3月第3版,2010年4月印刷。

猜你喜欢
修订版射线线段
多维空间及多维射线坐标系设想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Interpreting Foregrounding with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with a Case Study
线段图真好用
新加坡竞争委员会公布一系列修订版竞争指南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话说线段、射线、直线
观察
与线亲密接触
对一道易错题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