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生命成长理念的四季农耕课程

2019-09-10 07:22黄金萍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8期
关键词:农耕节气土豆

黄金萍

《周易》曰:“不耕获,未富也。”几千年来,中国人这种务实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朴实厚重的农耕文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不仅是农耕经济的传统模式,也是中国人几千年延绵不绝的生活方式。人,对泥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而当人的生命结束的时候,又会回归于土地。我们用最原始的劳作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期望每一名学生都能亲近大自然、亲近土地。

在学校的东北角有一块大约2000平方米的空地,我们开辟了这片土地,让其成为学生四季农耕课程的实践基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资源日渐减少,土地显得尤其珍贵。薛家小学虽地处城乡接合部,但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普遍对田园劳作、蔬菜种植等知之甚少,分不清大葱和韭菜的人不在少数,哪个季节该种什么蔬菜,收获什么蔬菜更加不明白……这2000平方米的地不正是一块难得的教育资源吗?

“四季农耕课程”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舞台。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即教室,教师在教室内讲课与辅导,学生在教室内听课和活动,成为教育最主要的方式;教师啃书本、学生啃作业成为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久而久之,学生的读书能力增强了,实践能力却缺失了;知识丰富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减弱了。

从2017年的第一个播种日开始,我们在多次的探索中,根据学生们的需求与经验的累积,不断变化、不断深入、不断优化我们的四季农耕课程。通过四季农耕课程的一系列活动,学生从“知识的课堂”走进“实践的课堂”,从“书本的世界”走入“生活的世界”。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在观察记录中收获,在合作探究中成长,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感恩春季:播种希望,放飞梦想

当学生们知道要去校园农场里种土豆的时候,就像要出笼的小鸟,心中格外激动,我们聘请了会农活的家长给我们当农耕指导员。诸如:耕地,撒复合肥,土豆切开,土豆横切面插入泥土,两个土豆籽之间空的距离,等等。这些种植知识,的确是课堂上、书本里学习不到的。听指导员讲解的时候,学生的眼睛里溢满了虔诚与渴望。

农耕指导员招呼学生可以种土豆了,他们更加兴奋了,把发芽的土豆切开,有的捏土豆芽,把它们插进了土里。有的学生拔腿就跑向了水池边,打好水,一个一个慢步走回来,为土豆浇上了清凉清亮的水。无论多么淘气的学生,无论犯过多少次错误的学生……此刻,所有的学生都很认真地从事着劳动。因为劳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学生们体验了土豆的播种、再到餐桌的完整过程后,还尝试学习土豆的加工方法,体验从食材转化为食物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让每一次活动都变得意义非凡!对于学生们来说,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参与劳动的过程,更是他们凭借着这份与自然、与土地的亲密接触,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结。而植物生长的过程,其实与学生成长的过程是相一致的。我们引领学生亲近土地、阅读土地、对话土地,学生收获了快乐,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思考,收获了前进的动力。而劳动,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二、绽放夏季:呵护成长,责任在心

寒来暑往,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一棵棵他们心爱的菜苗苗。学生亲历阅读土地的活动,心中产生了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学生每天都去细心呵护土豆苗,在学生不断地重复这一行为时,就会形成一种品质——负责。土豆苗一天天地长大,“责任”二字也在一点点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学生进入三年级,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日记,不是他们不会写,而是他们觉得没话可写。从种植小组开班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跟同学们约定,我们边种植边观察,如果你觉得有趣或有话要说,我们可以用观察日记来呈现。从开始的学生害怕写,到后来的一次写一页、两页、三页纸,到最后拖着老师的手“求”老师让自己写日记,学生们在快乐地书写着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学生们对于植物的情真意切也感动着家长和老师。情真意切,我手写我心,为学生搭建一个观察发现、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习作载体,以厚实学生本源底蕴,引导学生以快乐、积极的心态参与劳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习作水平。

三、丰收秋季:爱心义卖,收获快乐

到了农场里大蒜收获的时候,学生们将长大的大蒜苗剪下,分类整理好,拿出去义卖。这样的公益性活动只有注重其活动内涵的深刻及形式的有效,才能赢得社会的青睐。“爱心传递”的立意非常高,变生硬的说教为“润物细无声”。学生们在活动的一个个环节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整理、学会分类、学会感恩,教育的无痕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都感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四、温暖冬季:尊老敬老,学会感恩

学生们把自己亲手栽种的蔬菜收获回家,给家人做一道菜。在班级开展“每周一菜”,让学生们跟家人学做菜。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端出一盆像模像样的拿手菜,每个学生都进步不少。

队员们还利用自己在农场种植蔬菜义卖的善款去慰问小区里孤寡老人。

人间百善孝为先,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将孝老爱亲的精神发扬到全社会。

五、节气融合,丰富种植

二十四节气中说道“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在现在大多数学生们心中他们不知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作物规律。我校一直主张以生活为教育载体,“生活即教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校重点开发的一个课题。学生们也把学到的二十四节气知识应用到种植课程中,如谷雨时节,最适合播种农作物,学生们会开始种植适宜的黄豆、土豆、玉米,移栽茄子、辣椒等;立夏时节,天气渐热,雷雨增多,谷雨种下的种子都会出苗,菜苗会迅速生长,需要及时浇水、锄草;“秋分无生田,不熟也得割。”学生们根据节气知识知道在秋分前后收割自己种下的豆子、向日葵;“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在寒露节气到来后,种植小组的学生们也会把我们种的土地翻一翻,把准备越冬的幼虫翻到地面上,从而减少虫害。有了二十四節气的融合,学生们都能根据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来丰富我们的种植课程,也懂得了很多自然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将开心农场与中国节气结合,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课整合的项目学习,他们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搜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开展节气主题的绘画、诗歌创作,参加各种节气风俗活动,直观形象地体验二十四节气。我们还在农场外墙画上了二十四节气,介绍自然气候、节气习俗、诗歌农谚,配以丰富的学生实践活动,方便学生学习。

学生经历了植物生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学生成长的过程是相一致的。引领学生亲近土地、阅读土地、对话土地,学生收获了快乐,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思考,收获了前进的动力。而劳动,还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四季农耕课程系列活动是让学生从知识的课堂走进实践的课堂,从“书本的世界”走入“生活的世界”。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在观察记录中收获,在合作探究中成长,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在直接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尊重劳动成果,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去菜地里收获,去大自然呼吸……从生活到生活化的课程,它背后蕴藏的哲理对于学生来说如同一座桥,一头连接学校,另一头通向了社会和人生;也可以说,一头基于现实,另一头将他们引向了未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感受,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珍惜粮食、感恩生活的理念。学生在四季轮换和劳动中获得快乐,在继承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的同时,释放生命激情,让生命之花幸福绽放。

猜你喜欢
农耕节气土豆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土豆喝水
土豆的问题
发芽土豆带着毒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
土豆发芽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