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述评

2019-09-10 07:22易晓阳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8期
关键词:考题名著考查

易晓阳

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读书少的弊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初衷是要“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让中小学生多读名著非常重要,这不只是语文学科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挥棒的中考,应与教材合力纠偏,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不能仅指向表层信息的识记。考题,不仅考查学生阅读状况,更是对阅读方法的引领。基于对名著阅读理解基础上的体验、感悟、思考,应该是文学名著阅读的价值追求,也是名著测评的基本方向。

笔者收集、研读了40份各地中考语文卷,尽管这些试卷对名著考查的角度不同,题型有别,但无一例外都更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指向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提升,具体来看,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看题型,更注重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

40份试卷中,单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名著的仅有6份;其余34份试卷中以填空题、简答题居多;江苏南京卷、江苏连云港卷、湖北荆州卷将名著阅读作为一道阅读理解题来考查,分值分别为20分、11分、10分,无论是占据的试卷空间还是分值,都可谓“奢侈”;另有江西卷、北京卷将名著阅读与语言表达相结合,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相较于主观题,选择题并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对一本书的阅读与理解。因为对选择题的阅读与判断,有时候并非基于对整本书的阅读、理解、欣赏、分析。而主观题能更好地考查学生阅读名著所达到的广度、深度,还可以测试学生精确地回忆所读内容,灵活地组织材料,清楚表达观点的能力。

以2019年山东聊城卷为例:

3.名著阅读。(4 分)

(1)①处应填入的作品名是《         》;②处应填入的人物名是                  。

(2)高阳同学在片段③处批注了“如愿以偿”一词,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第1小题的两个填空,主要考查学生“读了没有”,难度较低。第2小题节选了《骆驼祥子》中祥子第一次买新车的内容,着重考查学生“读懂了没有”。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考生需要经历两个层次的思维活动,一是回忆,回忆自己阅读的过程,搜索与所选片段相关的情节,明确“如愿以偿”中“愿”的具体所指;二是理解,理解所选语段中如何体现祥子“如愿以偿”后的心理状态。

二、看考点,更注重阅读内容之间的分析和比较

常见的名著考题,往往只指向某一个人物、某一个情节,完成这样的考题,思维活动相对比较单一,有的甚至无需阅读整部名著,考前复习时背背教师印发的复习资料即可对付,如此,“真阅读”便无法落到实处,这有悖于名著考查的初衷。

记忆只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在诸多思维方式中,比较思维是较重要的一种。比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比较才有鉴别。没有通过比较、推论、反思等方法对阅读对象进行探究性思考,这样的阅读活动显然是流于形式的。表现在具体考题上,这类考题更注重知識点之间的“串联”,指向真正的“整本书阅读”,期望由此实现“连点成线”“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考查功能。

“串联”的形式丰富多样。

(1)单部作品中单个人物前后的串联,如2019年江苏盐城卷:

6.名著阅读。(7分)

②【甲】段中的“鲁提辖”与【乙】段中“鲁智深”都是指鲁达。为什么在前后情节中他的称谓发生了变化?(3分)

(2)单部作品中不同人物之间的串联,如2019年河南卷: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2)《水浒》常把两个人物放在一个事件中来塑造,充分展示人物的不同性格。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所给故事的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①鲁智深与林冲(鲁智深大闹野猪林)②李逵与宋江(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3)不同作品中不同人物之间的串联,如2019年江苏淮安卷:

3.阅读下面《朝花夕拾》选段,完成相关题目。(8分)

③“写作”是鲁迅和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生转折点,请分别概述他扪走上写作道路的原因。(4分)

(4)不同作品同一形象之间的串联,如2019年江苏连云港卷:

(三)名著阅读

阅读《昆虫记》节选,完成13-16题。(11分)

16.“垂緌饮清露,流响岀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和法布尔的《蝉》都写了蝉鸣,其用意有何不同?(4分)

国际小学生阅读研究项目PIRLS评价将考查直接提取信息能力和直接推论能力的考题归入低级思维题,将考查诠释整合信息及观点能力和检验评估文章特性能力的考题归入高级思维题。以此来衡量以往的名著阅读考题,会发现不少都是在考查学生直接提取信息、直接推论的能力,这就让学生的名著阅读只停留在表层的认知,因而导致学生的自主阅读总在复述、解释这类浅层次的能力系统中徘徊。

以上考题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名著阅读中,“读”只是初级阶段的学习任务,在提取和筛选信息、简单记忆的基础上,还需要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如推论、比较、整合、分析、判断、创造等,惟其如此,才能根本改变目前初中生名著阅读随意性、功利性的现状。

三、看答案,更注重阅读评价的多角度和有创意

今年的名著阅读考题中,有这样一类题目引人注目:

例1:2019年山东威海卷

4.学校将五月定为“大阅读”主题月,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8分)

(1)《西游记》中的沙僧参加阅读社团的招聘,请你写出录取或淘汰他的理由。(2分)

例2:2019年浙江丽水卷

七、名著导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名著阅读

文学世界,万物有灵。下列作家笔下的哪种植物可以用来比喻简·爱?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两者的相似之处。

A.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B.小桃树(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C.木棉树(舒婷《致橡树》)

以上两道考题落脚点都在人物评价,但又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分析。经典小说的成功经验之一往往在于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各具神韵、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人性总是多面的,山东威海卷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招聘情境,让学生评判沙僧是否胜任。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该岗位的工作性质,在沙僧这一形象中找寻能匹配或不能匹配的性格特征,给出自己的判断。浙江丽水卷给出的选项都来自学生熟悉的课文,要求学生在理解特定文本中文学形象特点的基础上,找到与简·爱这一人物形象的相似之处。这类考题给予考生足够开放的答题空间,答案设置不再唯一,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明观点,阐述充分的理由即可。请看2019年山东威海卷第4题第(1)小题的评分标准:

示例1:录取。沙僧对团队忠诚,任劳任怨,能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示例2:淘汰。沙僧少言寡语,能力平平,工作缺乏主动性。(2分,至少答出两点理由,每点1分,只写“录取”或“淘汰”不得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生阅读名著?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治经为博士”吗?显然不切实际。我们的初衷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经典阅读历程中满足其探究世界、探究人生的好奇心,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教材名著阅读如何教和学?》)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允许学生对各部名著的认知度有差异,这个差异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阅读习惯、学习能力,甚至性别、情商等都有关系,与学习成绩无关。我们应该将眼光多放到“过程”,而非“结果”:关注学生如何感知每一个文本,关注学生选择文本时的态度取向,关注学生阅读文本时的思维活动,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的建构所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他们读到的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我们就要允许每位学生心中的“哈姆雷特”都长成他们自己喜欢的模样。

就开放性而言,2019年江西卷和北京卷给了考生更大的选择空间:

例:2019年江西卷

21.班级拟开展“走进名著,与作者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面“专题探究”中选择一个专题,以“一位忠实的读者”的名义,给作者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探究成果,字数200左右。

[专题探究]

专题一:孙悟空的“不变”(《西游记》);

专题二: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

专题三:探讨诗歌的意象(《艾青诗选》)。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对于《傅雷家书》的导讀策略确定为“选择性阅读”,认为“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阅读者阅读的兴趣、思考的问题、读书的目的等都会影响他们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江西卷尽管只提供三部名著备选,但体裁各异,有小说、科普作品、诗歌,充分考虑了性别差异、生活地域差异、兴趣爱好差异等。相信面对以上这样的考题,每一位考生都会有话可说。

温儒敏教授说,语文教学“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统编版语文教材“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统编教材将名著导读作为一个专门板块穿插于单元之间,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2019年江苏南京卷的名著阅读题就将考查目的延伸至考卷之外,指向阅读策略,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例:2019年江苏南京卷

17.读书,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根据专题进行选择性阅读。下面是小明的专题探究读书报告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你的专题阅读报告提纲。(提纲不少于三条,7分)

专题名称:在《儒林外史》中读南京

报告提纲:①书里有浓浓的南京味儿,如,鲍文卿请倪老爹吃饭,特地点了鸭子。

②书中的南京人很有魅力,像荆元这样的普通市民也有名士的风度。

③书中体现了作者对南京由衷的喜爱,如,让名士杜少卿选择南京隐居。

专题名称:

报告提纲:

这道题妙处有四:一是巧妙设置了一个整本书阅读的情境,对于“整本书阅读如何考”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示例;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将考试的检测功能拓展为教育功能;三是体现学生立场,给出示例,有效降低了答题难度;四是给予学生充足的选择空间,鼓励学生个性化、有创意地表达。

如何看待考试评价?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凤老师在《固本 铸魂 打底色——2018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述评》一文中这样诠释:“中考,……是一届学子义务教育阶段的‘总检阅’,是其人生的驿站,更是新的起点。中考语文是初中阶段最后一堂语文课,应该成为一次难忘的语文知识之旅、能力之旅、素养养成之旅。”南京市的这道名著阅读题可以作为这段话的一个注脚。

考试对教学具有引导和启发的功能,这是考试的重要属性之一。借用PISA阅读测试的理念:“阅读能力是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展知识和潜能、参与社会活动而拥有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以此反观我们的名著阅读考题,我们应该用考试评价撬动和引领学生的课外阅读,引领学生思维向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个性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考题名著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国外名刊名著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追踪考题,晒晒考点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一道考题的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