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大脑开发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2019-09-10 07:22杨惠萍
教育界·A 2019年3期
关键词:脑科学大脑思维能力

杨惠萍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与思维和学习有关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提出教学应以开发学生的大脑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课堂教学,阐述基于学生大脑开发的课堂教学策略,提出“备课三环节”“上课五环节”和“评价三关注”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脑科学成果;开发学生的大脑;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世界飞速发展,教育是培养未来人的事业,因此,基础教育应为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储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认为,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应是思维能力。脑科学研究认为,思维的主要器官是大脑,大脑通过思维完成学习。科学研究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是大脑对信息的注意、储存、整合、提取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脑与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脑的有效开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开发学生的大脑为目标,并在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以学生大脑开发为目标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与大脑开发有关的脑科学研究成果

据文献考证,笔者得到以下与思维和学习有关的脑科学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适时和恰当的刺激和学习,能够更多地建立左右脑之间的神经回路。大脑由大脑皮质、脑核和脑缘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与学习有关的主要是大脑皮质,大脑皮质负责人的认知和情绪功能。大脑皮质分为左右脑,左脑主要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能力,左右脑之间由胼胝体连接起来,胼胝体里神经回路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大脑的思维,神经回路越多,学生的思维表现得越活跃。

第二,通过适时和恰当的刺激和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右脑的潜能,提高思维能力。大脑皮质分为左右脑,左脑主要储存人出生以后所获取的信息,是日常学习中使用最多的部位,左脑因能够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而被称为现代脑。右脑主要储存先天的信息,被称为祖先脑,如祖先所经历的人和事经过浓缩后遗传下来的信息;人出生后凭直观感受直接摄取的信息和经过左脑反复强化后转存的信息等。通过适当的刺激和学习可以将处于沉睡中的右脑(又称祖先脑)得以部分激活,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三,根据大脑皮质与身体各部位的敏感度不一致的特点,适当地刺激身体各部位,有利于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大脑皮质与身体各部位的敏感度是不一致的,形成“小矮人”的关系,即大脑对脸部各个器官最敏感,其次对手和脚比较敏感,而对占身体面积绝大部分体积的身躯和四肢相对不敏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调动脸部的各个器官,让学生的手和脚尽可能活动起来,更多地激活大脑,提高大脑对信息的获取量和传导数量,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四,思维与学生的情绪联系密切。从功能上看,大脑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两种细胞组成。信息的传送主要靠神经元完成,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完成信息的传导,在信息传导过程中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越多,能够传导的信息就越多,越有利于思维,而神经递质受情绪的影响比较明显,自信乐观和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产生。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二、基于学生大脑开发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将脑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大脑,提高思维能力。下面以地理学科为例,阐述基于学生大脑开发的课堂教学策略。

1.备课三环节

(1)课前开展学情调研。只有稳定的情绪和关系,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优。每位学生的原有经验不一样,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关注每位学生,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此,课前,笔者会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四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一是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如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情感关系、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三是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生活方式;四是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

(2)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学生的学习是大脑自我完成的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重新构建的过程。因此,笔者多采用问题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地理教学,力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维,实现每位学生大脑的独立思维过程。问题探索式教学的关键是精心设计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主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例如,“中国地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五个问题:①读P63-P64,归纳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②读P65,我国南方和北方耕地与水资源的配合状况有什么不同?这对北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③怎样合理配置水资源?④结合华北平原的降水量、人口和耕地等情况,说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⑤读P67,说说我国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保护水资源。课堂上,学生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分别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

(3)营造地理学习氛围。学习是人的大脑、身体和情感的整体投入,教师要通过营造地理学习氛围,达到调动学生多感官和情感的目的。地理教室里的各种地圖、地球仪、地形模型、气象观测台等地理元素,都能营造地理学习氛围。例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时,笔者提前将中国各省的图片张贴在教室里,吸引学生关注行政区划的内容。再如,讲授“俄罗斯”相关内容时,笔者将自己去过的莫斯科的照片挂在教室,引起学生大脑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2.上课五环节

(1)课前5分钟,提前进入教室,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地理环境和情感氛围。上课前5分钟,笔者来到教室,将课件安装好后,与学生聊天,拉近与他们之间的感情距离,这样上课后,学生就不害怕、不紧张,轻松平等的师生情感有利于学生大脑的思维。

(2)上课3~5分钟,创设情境,出示探究问题,明确学习方式和交流的规则。根据大脑皮质与身体各部位形成“小矮人”的关系,笔者利用课前2分钟,组织学生一起做旗语操,刺激学生的感官,调节学生的情绪,达到活脑和健脑的目的。然后设计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情景,以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接着展示课题,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教学目标。再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独立思考,落实到笔上;同桌交流学习,强调相互帮助,彼此说出思路;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分工合作,机会均等。

(3)上课5~30分钟,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交流,汇报展示。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规则,开始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环节。此时,笔者会播放一些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辅助学生进入大脑思维状态。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笔者会不时地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他们的讨论,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给予指导。自主学习和探究交流结束后,进入分组汇报解答问题的阶段。课堂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地理知识,而应该是通过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开发学生的大脑,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自学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同学合作能力等。随着一个个地理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整体思维能力、人地和谐观等地理核心素养也在逐渐形成。

(4)上课30~40分钟,教师总结提升。总结时,对于知识层面的内容,笔者及时补充和矫正,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时机成熟时,笔者还要求每位学生自己完成知识梳理,形成属于学生个体的地理知识体系。知识梳理的过程,是大脑开发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合作学习层面,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的情况给予评价,通过评价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5)下课前1分钟,作业布置。作业是巩固教学知识的环节,笔者精心选择一些题目,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提取信息,加强记忆,巩固新知,通过作业还可以发现教学的盲点,以便下节课及时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

3.评价三关注

教学评合一是现代教学的要求,评价既具有诊断功能又具有导向功能。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关注”完成评价环节。

(1)关注倾听。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阐述问题的答案,是一位学生说,全班听的过程。因此,笔者评价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看学生是否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回答,并鼓励其他学生在赏识的基础上给予汇报者以评价。认真倾听能够了解别人的思考路径,有助于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考路径;对同学的赏识,能够激发答题者的信心和良好情绪,活跃思维。最后才是对答案本身的补充和完善。

(2)关注规则。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时间比较多,若控制不好,很容易陷入吵闹,甚至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制订好规则后,笔者评价的第二个关注点就是全班学生是否遵守规则。

(3)关注合作。笔者对合作比较好的评价标准是:既要在小组之间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又要尽可能多地让组里的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要求代表小组回答的组员必须轮流进行,通过小组合作达到全组四个人共同进步的目标。这种机制的好处在于,小组成员为了保证本组取得好成绩,当代表本组汇报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时,全组的学生为了集体荣誉,会想方设法帮助这位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与思维得以充分碰撞。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教师应该通过知识的传授,努力做学生大脑的开发者,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较高品质的思维能力,才能具备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而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參考文献】

李荐,方中雄.学习科学,友善用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猜你喜欢
脑科学大脑思维能力
教育与脑科学结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中小学脑科学教育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设立首个脑科学本科专业
脑科学研究掀起“全球热”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