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

2019-09-10 07:22周晓君
教育界·A 2019年3期
关键词:问题与策略作业设计小学数学

周晓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合理设计作业,优化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以帮助学生完成课下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对作业的安排更多的还是以知识训练为主,且从内容到形式上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导致许多学生将作业视为一种负担。基于此,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结合实际探究作业设计策略,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与策略

作业是完成课堂知识复习与巩固的主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课堂知识对作业进行设计与安排,不仅能帮助学生回顾课堂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还能调动其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发展。但是目前由于作业设计不合理,许多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到的只有压力,而不是乐趣,这种负面情绪会传递给家长,甚至有人说“课后作业不是留给学生的,而是留给家长的”。基于此,数学教师应深入分析当前课后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并立足于学生主体不断探索作业设计的科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考查内容相对片面

目前,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更加侧重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作业设计中,教师通常会安排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笔算题目,让学生在计算中熟能生巧。这种作业设计固然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会让学生在大量重复计算中失去对基本算理的认知与理解,机械的计算更多的是锻炼运算能力,对学生观察、推理、歸纳、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存在“盲区”,因此难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2.作业设计形式相对单一

大部分数学教师在作业安排上习惯采用书面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与巩固,这种形式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的批改与量化;但是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只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判断,难以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考查,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化、机械的误区。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局限在考试层面,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业与现实生活缺乏联系

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仅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教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即使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但由于作业设计中的设计操作困难,也只好作罢,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作业内容与现实生活脱离,影响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4.作业难以体现教学层次性

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面千篇一律,在作业难度、作业形式安排上缺乏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统一性安排,导致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作业中“吃不饱”,只能在重复性的基础训练中不断徘徊;还有一些“学困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作业过程困难重重,严重挫伤了其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相关策略

1.注重全面性,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考查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提出了综合性要求,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打破作业内容单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局限性,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情感发展,让学生在更加全面的作业内容中提升综合素养。例如,在“时间的计算”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谜语、图片等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实验探究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要求学生制作一日时间表,以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2.注重多元性,丰富数学作业的设计形式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利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做作业的过程中,并在潜移默化的实践中复习、巩固知识。例如,教师应注重作业完成主体的多元化,不仅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还应该设计学生与家长一同完成的作业,以增进亲子互动,提高作业完成效果。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制作长方形与正方形纸板,并通过测量共同推导周长计算公式,以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生成过程,深化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理解与应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安排在线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在线互动,与教师、同学一同参与作业讨论,并解答问题,让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3.注重生活化,构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坚持“生活即学校”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做作业。在设计作业时,教师首先要从生活中获取数学资源,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测量生活中常见物品的任务,并做好标注说明,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更加真实、具体地理解测量单位的应用价值。其次,让作业贴近生活,体现作业的趣味性,例如,在《克和千克》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购买水果的场景,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商家电子秤上的示数,并通过购物小票了解商品单价与总价信息,从而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最后,设置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如调查公共汽车的首末车时间,计算其运行时间;调查超市某一品牌牛奶单价的变化等,让学生在生活化作业中体验实践的乐趣,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4.注重层次性,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小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从高到低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并因材施教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作业内容,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例如,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把作业题目分成“三星”:“一星”为必做,对所有学生做出要求;“二星”为提高题,主要对A、B层学生做出要求;“三星”为选做题,主要对A层次学生做出要求。如在设计“长方体”相关知识的作业时,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涉及公式应用,还应涉及相关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体现问题的开放性,提高各层次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业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目前在数学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却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家长对做作业存在严重的负面情绪。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课程改革要求,调整教学思路,了解学生主体特点,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合理安排作业内容与作业形式,让作业真正发挥对学生的教学指导与培养作用。

【参考文献】

黄翠翠.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微[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05-106.

谷云鹏.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培训,2019(3):26.

陶端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84-86.

猜你喜欢
问题与策略作业设计小学数学
信息网络条件下党员教育工作问题与策略研究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