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9-09-10 07:22肖桂花
教育界·A 2019年3期
关键词:家园合作行为习惯幼儿

肖桂花

【摘要】幼儿时期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但幼儿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自我调节行为的能力较弱,导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发挥幼儿园教师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作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教师的作用;家园合作

一、发挥教师的教育和榜样作用,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

对于幼儿来说,应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更应该在生活活动中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在游戏化教学中

游戏是幼儿园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幼儿园游戏教学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更易于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合理的游戏环境,如在进行健康领域活动“肚子为什么会疼”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怎样肚子才不会疼,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

例如,笔者班内有个别幼儿爱吃手指,于是笔者就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生病了怎么办”,通过精心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如故事表演游戏“猪宝宝生病了”“小白兔和小黑兔”、语言故事“妞妞的指甲”“手指宝宝”、角色游戏“琪琪看医生”、创编儿歌“爱护手指要记牢”让幼儿易读、易记。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懂得病从口入的道理,知道吃手指是不好的行为习惯,有害健康。同时还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给予了表扬、鼓励,不断激励幼儿,使幼儿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笔者在各个环节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渗透到每项活动中。

2.在生活活动中

幼儿的可塑性强,具有爱模仿的特点,因此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教师应多引领幼儿自己去感受、体验,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把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幼儿自身的自觉行为。

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幼儿,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态度。例如,在午睡时,往往有个别幼儿睡不着,爱聊天,起来小便时发出很大声响。这时,可以通过一个手势对幼儿进行提醒、暗示。当幼儿改正时,教师可以点头微笑,为幼儿竖起大拇指,这样幼儿在午睡时就不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去影响其他幼儿午睡了。

幼儿的模仿性强,作为教师应以身作则,要注意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平时说话轻声细语,那么幼儿在教学或者其他活动中说话的音量自然会降低;喝水时,和幼儿一起排队,这样幼儿自然不会插队。

针对本班幼儿爱浪费水、爱把粮食当玩具玩的不良行为,教师应抓住良好的契机对其进行教育。在一次户外活动过后,教师组织幼儿回班级喝水,但停水了。这时教师可以教育幼儿道:“因为平时我们喝水的时候没有喝多少装多少,经常是装满满一杯,最后喝两口就倒了,太浪费了。水宝宝知道后很生气,它觉得大家都不爱它了,于是伤心地“走”了,那让我们以后爱惜水宝宝好不好?”经过这次活动,幼儿明白了水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要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

二、家园合作,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摇篮。即使幼儿园的教育达到100分,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也只能获得一半的教育效果。当今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以他为中心,全家人围着孩子一个人转,幼儿在极度宠溺的氛围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极为不利。

首先,当今大部分家庭都比较重视幼儿的知识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看重,教师应利用接送幼儿的间隙多与家长交流;也可以利用微信等平台帮助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及方法;同时利用亲子活动,邀请家长来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生活,感受自己孩子的变化。

其次,建议家长多阅读教育类杂志,并利用接送空隙和家长了解各自的育儿经验,互相探索育儿规律,探讨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解决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引导家庭所有成员学习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时应站在统一、坚定的立场上,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统一战线、遵守规则,使幼儿明白“没有空子可以钻”。例如,小羽在幼儿园用餐时不爱吃饭,食欲差、胃口不好,常常在吃饭时聊天,甚至趴在桌子上睡觉。经过教师的鼓励和其他幼儿的榜样作用,小羽的进餐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回到家还是吵闹着要奶奶喂。通过与家长沟通联系,笔者希望家长在家配合,要求孩子独立吃饭,并对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园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当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通过家园合作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拉近双方的距离,从而对幼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

幼儿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其实就是幼儿受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影响所导致的。在幼儿方面,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弱,不懂如何分辨对错,再加上自制力较差,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影响,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长方面,特别是家里的老人,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对孩子的要求不够多,约束不严,忽视了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应在生活中留意幼儿的行为,不能因为是小事就忽略,导致一、两次不经意的不良行为演变成习惯。幼儿有些不良行为是正常的,作为教师或家长,都应该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作为幼儿生活的家庭和幼儿园,双方必须加强配合,只有双方加强联系和沟通,对幼儿的问题及时给予反馈,才能及时地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为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好基础,让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于俊霞.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2018(16):45.

何建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12):38-39.

邱琳.家园协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华夏教师,2018(16):14-15.

秦骁婷.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14(22):90-91.

王宏霞.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9-10.

胡玉敏.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甘肃教育,2015(11):34.

猜你喜欢
家园合作行为习惯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亲子游戏的开展
论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