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设计与历史学科素落地

2019-09-10 13:28王梅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微课设计学科素养教学设计

王梅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智慧课堂,线上教学也逐步成为将来教学改革的方向,从微课教学设计入手,着眼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习时空限制,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课设计   教学设计   学科素养

微课具有直观性,如何在微课教学中落实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当前关于这一研究及少,本文就从微课的教学设计的角度入手,探寻如何在微课教学中去落实学科素养的问题。微课视频教学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怎样把微课的特性与学科素养相结合?教学设计承载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承载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就以《一场改革与革命的赛跑》这节微课的教学设计为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让学科素养落地。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微课设计看

本节微课是PPT录屏微课,人的信息的获得85%通过视觉,PPT里的信息就需要可视化。关键是如何把PPT做到可视化?首先,在PPT的排版设计中要注意色觉优先的原则,注重颜色对比,简化阅读,重点突出。其次,要做到可视化和直观化。历史主要以文本资料为主,是有些难度的。主要从三个方面:(一)场景的可视化,很多历史场景尽量用可视化图片展现,减少阅读量,吸引学生注意力,降低阅读负担。(二)关系的可视化,用视觉方式揭示信息元素的关联性。可以将大段的文字表述转化成关系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有助于思维的引导。(三)过程可视化。把教学的各环节通过师生对话来呈现,把教学过程可视化。

二、从教学设计来看

(一)、从三维目标转变为学科素养

在教学设计上的转变理念的转变很重要,以前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的实现,现在的目标却转变为学科素养的目标,以求达到这个目标去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本文就以《一场改革与革命的赛跑----清末新政》的教学设计中,我确定学科素养培养的目标为:

1.在时空观念上纵向理解清末新政发展脉络;理清与前后历史事件联系,理解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2.唯物史观上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客观存在,从而理解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还培养了掘墓人如新军!

3.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理解清末新政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推动中近代化起到重要作用

4.家国情怀上,让学生认识到在任何时候政府有必要主动进行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不然就会历史潮流所抛弃

教学目标是设计一节课的灵魂,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这一中心去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二)、结合内容,拟定一个灵魂主题

根据本节实际讲的是清末新政,根据这个内容,结合清末新政的背景和它产生的影响,拟定了一个《一场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为主题,这样就让这节课活起来了!微课设计了四个环节,围绕“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为主题展开,分为四个探究:探究一:改革与革命赛跑的缘由;  探究二:新政如何助力赛跑?探究三:赛跑结局?如何看待这场赛跑? 探究四: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每个环节都是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来进行。这样就让这节课既有主题有灵魂又思路清晰,既生动又形象。

(三)、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科素养的落实

1.利用时空坐标轴理清中国近代改革与革命的时空意识

为了让学生更加强化时空观念,利用时空坐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更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迫于革命的压力,为了抵制革命,巩固统治而进行改革,由此我们更能能够理解为什么我把这清末新政比喻成一场赛跑。

2.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师生互动。

本微课设计的创新之处,即师生共同参与微课的录制,能容易的把听微课学习者以角色带入,进入问题情境中去思考,有师生的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教师的讲,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习的理念,同时注重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把学科素养落到实处。

3.合理呈现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选取史料,如何使用使用史料显得很重要,呈现方式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如 探究:新政如何助力赛跑?

根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就其内容来说,清末新政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而且在某些部分比百日维新走的更远”引导思考,为什么这样说?紧接着呈现文本关于戊戌变法内容与清末新政的内容:

通过对比,学生就很容易得出陈旭麓的结论:清末新政继承了百日维新的事业,而且在某些部分比百日维新走的更远。(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对比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内容,以史料文本的阅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再进一步根据新政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政带来的影响。

老师问:根据材料,如何证实他的观点?学生甲、  乙、 丙、丁四位学生进行讨论,并整理出结论。教师总结总的来说清末新政促进社会的近代化(现代化)

教师:在清末新政的初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效果。

4.合理利用史料,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每个环节都是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来进行。如:探究三  如何看待这场赛跑?

先让学生了解史学研究上一些看似矛盾观点,让学生阅读,并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思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材料一: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材料二: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问题一:对比材料一的观点与材料二观点,发现什么问题?

问题二:问题焦点在---清末新政性质是?封建?资本主义?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总结:陈旭麓先生就说: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清末新政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关于一线教师,如何把学科素养落到实处,从教学设计入手,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围绕着各个学科的学科素养的要求,設计恰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逐步去实现,这样学科素养的培养就不会是空中楼阁,高不及。再者,就是把教学内容以可视化,图表关系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微课设计学科素养教学设计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浅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几大关键点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