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闻喜花馍的传承及创新研究

2019-09-10 01:27邢福荣李仁伟韩伟杨帆
美与时代·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面塑山西省传承

邢福荣 李仁伟 韩伟 杨帆

摘  要:闻喜花馍可以分为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花糕主要用于喜事,是面塑之最;花馍使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祭祀与馈赠;吉祥物是每逢佳节用以寄托美好的期盼和祝福;盘顶只用于丧葬。闻喜花馍构思巧妙,制作精美,它既无范本流传,也无底样可依,完全凭借巧妇信手捏制而成,实为“母亲的艺术”。探析闻喜花馍地域形成因素和历史渊源演进等,进一步从根源上寻求闻喜花馍传承与保护的新举措,从而更好地发扬山西特色面塑艺术文化,保护山西“非遗”。

关键词:山西省;花馍;面塑;手工精作;传承;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山西省闻喜花馍传承及创新研究”研究成果。

一、闻喜花馍地域风格成因

闻喜县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发祥地——晋南河东之隅,古称桐乡。公元111年,汉武帝刘彻御驾出征到此,忽闻南方战事大捷,龙颜大悦因此改名桐乡为“闻喜”。

闻喜县隶属山西运城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有两条主要河流。盛产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闻喜花馍的材料以北垣麦子和北垣水为主。北垣位于峨眉岭腹地,土层深厚,在此生长的麦子比其他地方长数十天,麦质优良,籽粒饱满,粉质纯白。用此地水和面做成的花馍,口感筋道、麦香醇正、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数千年来,闻喜人民三餐以馍为主食,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将自己对厚土的热爱、对自然的恩赐、对先人的追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巧手与馍紧密融合,赐予花馍深刻的文化内涵,寄予了美好寓意,形成了极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花馍,因而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

二、闻喜花馍历史渊源演进

舜禹时代,出生于闻喜的后稷在此教民嫁穑,中国农耕文明的第一粒种子生根发芽的时候,闻喜花馍也应运而生,传承至今。

隋唐时期,文化艺术空前发展,礼尚往来蔚然成风,用于婚丧嫁娶、立梁上柱、祝寿贺喜、走亲访友的闻喜花馍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浓郁的社会氛围,人们形成了“有事必有馍,有馍必成事”的说法。隋唐的社会氛围更一步提升了闻喜花馍在百姓生活中的应用,以使更多百姓认可并接受,为后期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闻喜花馍的历史渊源除了民间传承演进以外,也得利于“传言”的衬托,使其更具一番“神秘感”,增加了对其的重视与发展。

闻喜花馍艺术源于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初期,是一种用陶质、土质、木质、面质等原料捏制而成,替代人、马、牛、羊、猪等活物的实物,用于祭祀神灵,主要用于民间祭祀活动。有传言,春秋时期,有一位姓卫的姑娘,心灵手巧,以制作精美的花馍而名扬千里,她所捏制的花果、鸟兽、人物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被皇帝封为御官,向百姓传授花馍的技艺,被尊为闻喜花馍的创始人。

明清时期,花馍被列入贡品,供皇宫贵族四季享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花馍被赋予了新的寓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逢过节或红白事,百姓用花馍表达对亲人的祝福和对逝者的思念。

伴随科学技术的兴起和经济的繁荣,人民思想观念的解放,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闻喜花馍的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更具现代美学价值的社会公共美学感受。其艺术性、观赏性进一步凸显,人们为花馍增加了传说故事、神话以及戏曲人物等,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闻喜花馍现状分析

闻喜县民俗有一种特色,有事必须蒸花馍。在当地,每家每户都会捏花馍、蒸花馍,每个村都有花馍高手。制作花馍的技艺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手口相傳,早已形成了完整的制作流程。随着民俗活动的发展变化,花馍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这种一次性食用的艺术品,既无范本流传,又无底样可依,全凭巧妇心口相传和人们热爱花馍的情结,才让这个“指尖上的艺术”“母亲的艺术”流传至今,成为我们舌尖上的美食。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断增加,闻喜县政府也将花馍作为“文化强县”战略的一个重点,将这个古老的艺术在保护中不断创新、不断传承、不断发展。闻喜县政府为了对花馍进行宣传,积极参加各项“非遗”类展览和活动。2008年闻喜花馍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定为中国农耕文明的活化石。2009年闻喜县卫嫂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12年闻喜县举办了“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2000多件优秀花馍作品参与展出,创四项世界纪录,包括世界最大面塑群像、世界最长面塑飞龙、世界最高面塑龙王、世界最大花馍。让闻喜花馍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站稳了脚跟。

四、闻喜花馍目前存在的问题

花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花馍生存空间不断紧缩。贸易全球化和国民经济繁荣的今天,市场上代替花馍的物品逐渐增加,更加昂贵、美味、多样的蛋糕、慕斯等新型糕点更受追捧,且广泛用于寿诞和婚嫁,而花馍无论形状、口味、受欢迎程度都略逊一筹,使花馍的市场一再受到挤压,濒临灭绝。其次,花馍工艺复杂,获利空间少。蒸制一个花馍需要12个步骤,完整制作一个花馍大概需要4至5天,而市场上花馍的价格每个仅在100元左右,即便如此复杂的工艺、便宜的价格,不仅不能获取食用者的芳心,反而让越来越多的传承人放弃这份手艺。最后,花馍缺少代表性特色。闻喜花馍在历经几代人的传承,融合了各代传承人的手法和时代特点,形成了各有特色、却和其他地方相差不大的现状。这种相差不大的状况极不利于闻喜花馍的传播,在众多作品中也难脱颖而出,再加上没有与现代人的审美很好地结合,更难博得当代人的欢心。

五、闻喜花馍创新发展

花馍的创新应该是广泛和多面的,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一)花馍材料的创新。大众对奶油、巧克力、糖的喜爱程度直线增加,花馍掺上糖水、奶、蜂蜜,不仅可以让花馍味道更甜,还可以不干裂,同时融入巧克力、奶油等“外材料”进行装饰结合,让花馍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口感,这样的材料演进,让花馍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更好的保障。

(二)对花馍扦插的形象进行创新,制作人们喜闻乐见的图案。对市场进行搜集数据,科学分析,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融入市场和时下流行元素。在形象中,不仅可以融入戏剧戏曲,还可以融入各种影视主题(比如小孩喜欢的卡通人物和动漫人物,成年人喜爱的电影明星和漫威角色),以及时下流行的网络素材(如表情包、游戏角色等)和国际素材。蹭住时下流行热点的流量,使花馍更切合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形象的创新设计,促进了花馍多与其他相关技术、产业、形态的多方面融合与发展,实现了市场化的双赢共赢,为花馍的发展起到了实质性的引领作用。

(三)对花馍技法进行创新。首先,对传统技法进行传承,建立花馍工作室,让更多感兴趣的人可以尝试花馍制作的乐趣,通过实践学习,了解花馍的制作工艺和手法。其次,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行业的制作技艺,如打磨、拉丝、雕刻、蜡染、3D打印等工艺,对技法进行创新,从而使花馍更丰富、更多面。最后,花馍对立体事物的雕塑能力极强,将这种雕塑能力与新领域进行结合,可以为花馍寻找新的生机,融入到新艺术品中,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向世界传递。

(四)对花馍形象进行可视化处理。对优秀花馍作品进行妥善保护和宣传,除了展览工作,还应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制作便于大规模传播的宣传片等,增加认知度。组建研发团队,加强文创产品的研发工作,建立专属网络页面及APP,加大浏览量,使“母亲的艺术”更好地流传下去。

(五)花馍表现形式上数字化。数字化花馍是“互联网+”时代新出现的相对于传统原生态花馍的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它与民间花馍有着某种传承的关系,它是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其优势在于传播成本低、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泛、发布模式丰富、传播形式多样,可以融合文字、图片、影像、动画、声音等。通过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创新模式为花馍艺术的传承提供新的机遇。运用现代化技术表现传统手工艺,将传统手工艺推向多元化的市场当中,让花馍文化更好地融合多元文化市场,促进花馍文化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整体发展。

(六)简化花馍的制作流程。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制作一个闻喜花馍,至少需4到5天,有9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全手工揉捏而成。将繁琐的工艺简单化,使现代人更容易接受,同时愿意体验花馍的制作过程。不仅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乐趣,同时可以让人们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感悟“非遗”。拓展孩子对“非遗”的理解,同时亲近“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非遗”。记录已经被人们淡忘和即将消失的节日民俗和习俗,弘扬传统文化,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在制作流程方向的创新是花馍独特的技艺之一,通过制作流程的改良与创新,让花馍制作技艺更具现代化、标准化模式的同时,也保存了传统技术的“韵味”,实现了古今结合、古为今用的创新型发展模式。

(七)开设“非遗”花馍制作小课堂。可以开展一场“民俗小学堂”,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闻喜花馍代表人朱雪红和申红云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两位专家从花馍发展、制作工艺、地方民俗、世界记录方面讲解花馍背后的故事,蕴含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让大家理解花馍的渊源,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花馍有一个定位就是: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因为大家在捏花馍的过程中会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限于技艺的交流,还包括大家对美的认识的交流。

(八)由于花馍的保质期短、易碎等特性,包装和物流成为制约花馍发展的难题,在包装上想办法,可以采用“嵌入式”包装盒。优秀的包装,不仅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价值,并且可以扩大市场,通过市场化的细化整合,让花馍的实用性与观赏性有效地进行创新结合,为后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在保留闻喜花馍口感好、味道香等特色的基础上,研发出新型酵母,缩短醒发时间,提高花馍的产量。

(九)在传统花馍的基础上,年轻一代的闻喜人正在探索花馍产业的新颖花馍样式。比如针对现代消费需求,推出了手捧花、盆栽、字画等多种新颖的花馍样式,如“花馍玫瑰”受年轻人欢迎,不仅在于其是传统的花馍制作。

五、结语

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闻喜县也在进一步对花馍手艺进行保护传承并积极探索新出路,花馍的传承人也与时俱进,踊跃参与各地的博览会、艺术节、各类赛事等,向更多的人展示精美绝伦的花馍艺术,提高花馍的认知度,展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当代,我们应多层次探求闻喜花馍的创意文创设计,借以实现更好的衍生品表现形式。

闻喜花馍创新性衍生品应尝试与现代化设计理念相结合,使新设计理念与传统花馍相结合,从而达到既能擁有历史底蕴又能拥有现代化设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花馍走得更远。今天,我们在感叹和赞许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闻喜花馍的传承和发展,了解花馍的困难,寻找解决途径,做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为闻喜花馍找到一条更符合现代趋势、现代审美、现代消费理念的未来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明亮.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2]刘润民.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3]赵中悦.淳风厚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方方.花馍制作技艺[J].科学之友,2013(11):20-21.

[5]张建元.非遗保护开发两相宜[N].山西日报,2012-06-19.

[6]张烜.山西闻喜花馍造型艺术及其文化特征研究[M].太原:山西大学,2017.

作者简介:邢福荣,中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仁伟,中北大学副教授。

韩伟,中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帆,中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面塑山西省传承
面塑浓缩“百态人生”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捏个萌猪迎新春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方晔:浙江面塑文化“守艺人”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