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故事

2019-09-19 11:33
齐鲁周刊 2019年31期
关键词:纽约留学生教育

每个时代的“小别离”

上世纪90年代的国民剧集《北京人在纽约》,为中国电视贡献了下面这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地狱。”

这里的背景是80年代开始的“出国潮”,怀抱梦想的中国青年争相出国学习、工作。以纽约为代表的海外大都会,相当于当时的淘金地、梦乐园、“北上广”。

如今,这样的潮流翻了个有趣的个儿——对于80、90甚至00后来说,“宁愿端盘子打黑工也要(出国)见见世面”的光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国像串门一样方便”。

今年夏天,一部留学题材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剧集连续多日时段收视率保持第一,成为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2019年上半年晚间剧的收视冠军,同时播放量位列腾讯、爱奇艺、优酷榜首。

正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化勇所说,该剧讲述了中国家庭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这部电视剧像一个万花筒,把目前社会上关于留学问题通过不同的侧面、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反映出来。剧集的高收视率带来了大家的关注与讨论,引发对于留学教育的反思。

“留学”引发全民讨论已经不是首次。三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也涉及“留学”问题,并且还是“低龄留学”。剧中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尽管经济实力悬殊,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有一个心照不宣的选择——送孩子出国。很多都市观众都表示能在剧中看到自已的影子。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促使了一大批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中产以上的父母希望用经济实力为子女提供优质且稀缺的教育资源,然而现今国内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很多人不由把目光放在了海外。

教育部资料显示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中自费留学59.63万人。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

除了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Project Atlas 2017》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留学生源国,全球中国留学生比例位居世界第一,人数占比高达17.38%。其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各大主流留学目的国,中国留学生人数依然排名第一。

国运与家运

自1872年起,清廷向欧美日本诸国陆续派出留学生,意图自强。这也开启了固步自封的中国人向海外寻求真理新知的大门,从那时起至今的140多年间,教育曾经、正在也必将关乎国运与家运。

留学大潮下,“裸歸”几乎是在暗流涌动中成为不争的事实,这里说的是,只有海外学位、没有实际成就而选择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2017年中国留学生白皮书》显示,73%的中国海外留学生计划完成学业后归国。而到2016年底,中国的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265.11万。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裸归”。于他们而言,留学更多的就是一次长时间的生活体验。

留学含金量在“注水”,留学生活有落差。在整个社会结果论至上的氛围中,对于留学的探讨还是要回归到价值本身,即——留学值不值?

不可否认,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世界正在全球化,所以留学生们需要国际化,和世界一起进步。经历了在国外文化中的洗礼,留学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许多留学生基本抛弃了“读书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人生模式,他们享受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也接受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

而关于留学的价值和意义,寻找的过程或许本身就是答案。离开故土、体会文化异位的孤独与恐惧,看到社会的可爱之处正在于多元,拥有包容主流之外声音和观念的胸襟,更主动、更开阔的生活,也正是留学的意义所在。

英国散文家卡莱尔说: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

不管你有没有留学的光环,最终衡量你价值的,是与付出成正比的见识和能力。人的选择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不同结果,但生活是公平的。人生的变数和美妙,就在于经历无数可能性之后,内心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

(本专题4-17页)

猜你喜欢
纽约留学生教育
成为纽约人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我把纽约搬走了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纽约往事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