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2019-09-20 07:40姚珍
中学理科园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堂评价核心素养教师

姚珍

摘   要:本文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程和教师与教学媒体三个主要课堂教学元素进行阐述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师;课堂评价

2017年新课改“核心素养”的正式提出,知网上涌现出大量相关的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核心素养概念的解读,核心素养理念在课例、实验、习题的教学,还有德育、人文社科类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研究。笔者在阅读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本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整理而得。

20世纪60年代布鲁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扭转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受制、消极状态,赋予学生以很高的地位。这在21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但是学生主体被重视了,教师主体却被边缘化了。实际上,控制课堂导向,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改的最终成功的关键在于千千万万的一线教师。新课改成功是离不开对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本文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涉及的主要元素:学生,课程和教学媒体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1  教师与学生的维度

此次课改较前几次改的最大不同在于“核心素养”,即“能力的培养”和“立德树人”,即“育人”的提出。这两方面要求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能力培养和课堂文化构建中得到完成。

1.1  教师引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对知识的灌输性教学,新课改强调物理学习中掌握物理概念,物理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些要求是以素养的目标提出。所谓的素养就是平时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能,是一种能力。那么新课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关键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训练和培养。实践包涵两种一是人的物质活动,二是思想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也涉及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既有身体力行的实践也有思维参与的活动。所以课堂能力培养的评价原则是: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生参与体验类,动手类的活动,更要体现在学生思维参与的教学活动。例如,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可以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结果,归纳表述自己思考之后理解的概念;再设计概念的内涵外延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不断参与思想实践,不断思考提炼概念的本质[1]。在实验探究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分组合作,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分组指导,调查反思、班级答辩的形式,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要思想上“跳一跳”,真正思维上参与课堂才能得到答案[2]。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可以将物理原型从生活或者实验中引入,引导学生简化实验、生活中的物理原型,再类比原有知识得出新的物理模型,在拓展应用中强化知识技能和思维[3]。真正做到让学生告别以往的“被填鸭”或“提线木偶”的角色。

1.2  教师与学生共建良好课堂文化

新课改创新性的提出“育人”的观点,使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教人学物理”改为”用物理教人“。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古语有云:“言传身教”,”身教”体现在师生日常课堂交往相处的模式中,体现在传递、学习物理知识中构建出来的文化里。

(1)师生相处模式中共建的人文课堂文化

一字不差的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来演绎,听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其原因是师生共建的相处模式传递出来的课堂气氛感受不同。评价课堂人文文化的标准是:体现尊重与包容,对话与合作,探究与创生,共建与分享[4]。

尊重与宽容体现在师生相互平等,都拥有学习、交流、讨论和实验的权利;体现在理解相互年龄,性别,时代,家庭,文化、遗传等带来的智力和思維上的差异;体现在对学生错误的包容。对话与合作体现在师生角色共生,师是生,生是师,大家都具有双重身份,相互学习促进;体现在交流的内容不仅是物理知识,物理思维 ,还有对生活感知,对人生的鼓励;体现在合作方式的多样化,有小组合作,两人合作,也可以是全班参与的合作。探究与创生体现在通过学生主体的阅读,分析,交流,思考对存在与课本知识的构建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再创生;体现在对知识技能的构建中训练增进物理思维。

(2)师生知识传递中构建的物理学科课堂文化

新课改明确提出物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但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并不一定体现在教材中哪块内容或者教学阶段的哪段时间,它其实是一种文化和精神,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就好比,水果多汁,切开却不见哗哗的水,因为汁水渗透在果肉里,渗透在每个细胞内。所以,此点的评价着眼在一课堂的每个细节。教师方面学科课堂文化的细节体现在像演示实验时,规范操作,数据读取科学,尊重实验结果,根究误差来源等的严谨科学态度;学生的学科课堂文化细节体现在规范书写,概念的精确表达,按实验要求、目的进行操作,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台等严谨的科学态度上;学科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课堂内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感悟大师们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付出的努力,也体现在物理与生活生产的应用,激发学生们学好物理服务社会的情怀。

2  教师与课程性质的纬度

2.1  教师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课改的发展历史,从“知识到”技能“,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此次的课改对之前的课改有继承也有突破。继承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突破体现在素养的提出,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有知识,有技能,也有能力的要求。在这一点的评价原则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现在确定是以知识的了解、感受,还是技能的掌握、熟练,或者是能力思维的提升为教学实施重点;体现在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将课程目标分解成数个微小目标分层进行;体现在是否需要根据学生认知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散成几个课时进行。以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大小为例:司南版《物理必修2》通过圆周运动向心力演示仪向学生定性展示与向心加速度相关物理量,再根据向心力演示仪上的比值关系得出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表达式后,根据F=ma得出向心力加速度的表达式 ;人教版《物理必修2》则通过数学推理证明的角度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数学公式表达。我们不能以教师的角度认为数理推导严谨的就是最好的,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思维能力,数理知识储备情况来选择确定教学目标是知道、理解,还是推导、演绎。

2.2  教师与课程重难点的处理

一堂好课,一定是重难点处理到位,学生听起来简单易懂,跳跳脚就能掌握的课,而重难点的成功处理也成为一堂课的的点睛之笔。杜威认为书本知识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进行传授,而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即知识的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所以这一点的评价原则是:将知识转化成学生可认知、可接受的层次。将知识下沉,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有:情境创设;增强学生体验感;阅读、检索资料;回归知识重演;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知识的实际应用等。以磁场和磁感线一课为例,本课的难点是磁感线的抽象不可见引起的认知难度,在教学中通过实验仪器让学生操作观察磁感线形成,将抽象的磁感线形象化,增强对磁感线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再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磁感线深度与广度的认识。以圆周运动向心力大小一课为例,此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向心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由这些因素组成的数学公式是如何得出的。在教学中,将学生每3-4人分一组,每组分配1架向心力演示仪,让学生熟悉仪器,把玩研究仪器之后,让学生猜想、讨论向心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解向心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从体会、实验入手降低学习切入点;再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化法,使用向心力演示仪估测力与这些因素可能的数学关系,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向心力与半径、角速度、质量的数学关系,通过观察仪器显示出来的比例关系猜测向心力与各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这样将教学难点,向心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关系避重就轻地通过学生自己实验、观察得出;由于向心力演示器读数不够精准,和仪器的不稳定性,在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据测量更加精准的dis实验仪器,将上一环节教学中估测出的向心力与各因素的数学表达式,用dis实验仪器来验证。

3  教师与教学媒体的维度

此次新课改的提出,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的应对[5]。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因为科技的发展而颇多获易。但是,教育最终目的是学习者能力的提高,而且教学实践中人才是主导因素,所以在处理教学与多媒体关系时,应以人的因素为主,多媒体为辅。在这一点的评价原则是:立足于本校教学基础设施,适合教学,合理使用[6]。立足本校教学基础设施指的是,以学校能够提供的教学媒体性能、数量,组织教学。以dis实验仪使用为例:在设备数量充足条件下,能保证两人使用一套仪器,这样大多数的学生能很好熟悉,熟练使用这套仪器,那么在教学开展中,学生才能根据这套仪器性能操作特点等进行自主参与的思考,设计实验,探究实验。但是如果情况相反,仪器数量有限,学生不能了解、熟悉仪器而就不能进行思考,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教学就沦为伪思考和伪探究。同时,因为对仪器的不熟悉就又引入了新的教学难点。因而立足本校教学基础设施,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适合教学是指,适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合教师的教学风格;适合物理学科特点和内容。合理使用指的是,利用每种多媒体的优势特点,起到激趣,破难,高效的作用。微课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自学的优势特别明显;智慧课堂在师生课内交流互动中占有优势;dis实验系统在捕捉瞬间实验现象,数据处理上有传统实验不可达到的效果;ppt在图片,文字、视频等人文类内容的教学展示上有优势;传统教学媒体以黑板、实验演示仪器等一直保留于现代教学中,其实物感,现场感,和其在课堂上强有效的物理推理演算教学是现代教学媒体所不可替代的。

4  总结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本文提到的主要三个元素,还涉及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教师课堂任务布置的有效性,教师对课堂再生成性材料的处理,教师肢体和有声语言的使用表达等等。本文仅对最主要的三大元素进行论述,旨在于主要元素,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支柱,是体现新课改教学成败的关键。另外,三大元素的提取精炼,便于教师学习记忆,便于教师在平时教学实施和教研活动中随时从记忆中抽取,有的放矢进行实践与学习,增加其理论科学指导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阮享彬.基于关键能力导向的物理概念教学实践[J].物理教学,2018(6):29-30.

[2]李旭斌.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实践[J].中学物理,2019(2):57-59.

[3]韦叶平.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物理练习课教学探讨[J].物理之友,2018(11):29-33.

[4]张晓冰.主体间性视域下物理课堂文化的特征和要素[J].新课程研究,2016(10):6-11.

[5]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孔德凤.高中课堂多媒体应用的有效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课堂评价核心素养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美育教师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