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作文教学痼疾的策略探析

2019-11-15 02:52贺同柱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11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策略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困扰学生写作、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沉疴痼疾却屡治无效。如何提高作文指导的实效性,拟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加强深度思维训练,培养深度阅读能力,通过模仿领悟要领引导学生突破写作瓶颈。

关键词:革除;作文教学;痼疾;策略

有人说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即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虽有夸大之嫌,却也真实反映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周树人和文言文暂且不论,单就写作而言,许多学生视之如虎,望之头痛,“呕心沥血”却效果不佳。笔者多年来承担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语文学习中46.8%的学生认为最大的困惑和难点是作文写不好。“作文经常得不到高分”“写作难,难于上青天”“一提写作文,脑中总是空空如也”,诸如此类的说法不在少数。

作文在语文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中考而言,50分的比重相当于一门化学、一门历史、一门体育等。如若考试作文分数低,自然会影响总成绩。“心中所想与手中所写差别太大”“开头还知道围绕主题写,可写着写着就偏题、离题”“写作似流水账,自由散漫,乏然无趣”“文体把握不准,‘四不像屡出不穷”……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困扰学生写作、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学生所惑,老师亦有同感。“选择材料大同小异,老套俗气”“语言表达干瘪枯燥,无灵动感、书卷气”“主题立意单一,甚至任意拔高”“文不从,字不顺”……教师困于费时多而收效少的作文教学之中,高效作文教学无从谈起。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较多强调的是诸如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的写作技巧,以期让学生掌握这些写作本领,提高写作水平,但却常陷入“为了教写作技巧而教技巧”的循环中,收效甚微。教师常用的是一些经验性教学方法,忽略了写作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矛盾统一的关系,缺乏内容决定形式的意识,导致重形式而轻内容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学生写作中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笔者认为,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必然教一些方法,而这些方法中最主要的应是思维的训练方法,尤其是深度的思维训练。温儒敏教授曾经说过,学习写作最低的目标便是得到一种思维的训练,包括形象思维,也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主要指联想和想象,逻辑思维主要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演绎、归类、类比等。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常会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如果学生将这些事实搞清楚了,在写作时再适当运用联想和想象,对问题的思考就会与众不同。当然,思维的训练应该形成一个系统,其中对各个要素的训练都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学生明确每种思维方法的基本操作要领,结合具体实例进行示范指导,然后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领悟思维方法的实质,掌握运用技巧。例如,2018年重庆市中考语文作文题“敢与不敢”,从题目看,宜选择以论说为主的作文,且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题。在训练时,应该让学生首先明确何谓“敢”,何谓“不敢”。“敢”与“不敢”都是生活中的一种处事态度,“敢”体现了勇敢无畏、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敢”则体现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态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分析如何做到“敢”与“不敢”,如何把握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对两个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矛盾判断,异中求同,同中有异。在具体表达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如可以用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述“敢”,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述“不敢”,行文时将两者有机结合,文末总结收束全文,发出号召,画龙点睛。

有教师直言:“我教作文时,也训练学生思维了,反复指导学生如何判断、分析、概括、评价,特别强调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要客观分析问题,而且要学会批判、质疑自己,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倾向融于文中。否则,文章的思想内容是肤浅的,是缺乏深度和力度的。”其言有理,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限,作文中的沉疴痼疾屡治无效。

作文课上,教师都会给学生讲授作文的结构安排,如何巧妙地做到详略有别。比如,写议论文时教师往往会强调段落常用的表达技巧:一个段落开头一般要有表达观点的中心句或总领句,其它句子则是对其进行阐述、分析、佐证,可以称其为材料。材料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道理;事实可以有详写内容,也可以有略写内容;道理可以引用中外名言警句、先贤论述,也可以是作者的个人感悟;无论摆事实还是讲道理,都可以采用对比、类比、比喻等方法进行论证,从而使表达结构清晰,说理形象生动。

笔者认为,以上的作文指导是浅层次的,还需要更加细致有序的深度训练。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加强深度思维训练。叶修的《深度思维》重点阐述了各类思维方法,明确了进行深度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例如,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经常要求其在文末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来深化主题,如果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度,这种点睛之笔就会成为目睫之论。那对于点睛之笔如何进行训练避免此现象产生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一篇学生的作文,但把点睛之处删除,让其余学生简明扼要补充感悟作为点睛之笔;在此基础上,展示补充内容,全班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点评,品其优劣;最后,将原作与学生的补文进行比较,探讨区别,继续优化改进。通过“补充——品鉴——改进”,学生的思维逐渐由肤浅走向深度。

其次,培养深度阅读能力。普希金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但读书不可随意和盲从,要会思考和辨别。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兴趣广泛,但更讲求读书的精致,它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读书的过程就是将知识加以分析、汲取、内化、重构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培养思维品质的过程。阅读不仅能积累好词好句好段,而且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同伴指导、亲子共读等形式,提高深度思考能力。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朴实感人的散文。笔者在教学时曾经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能將祖孙三代散步这样一个简单平常的生活小事写得如此动人呢?我们的父母做过哪些令人感动的生活小事呢?文章虽然写的是一次散步,但体现的是一段人生,这种亘古不变的亲情在乡间田野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我们是否感同身受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许多学生讲述了父母关心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并通过文字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写的事虽小,但情却浓。

最后,通过模仿领悟要领。有许多教师反对让学生写作模仿,认为模仿会使学生形成学生变得不爱思考。笔者认为,合适的模仿不仅不会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负面影响,反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实际上,模仿也是一种学习,更是写作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模仿名家的经典作品,学习作者独特的构思和笔法。模仿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模仿到一定程度,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审视社会和生活,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形成带有自己主观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的文章,于是自由写作便应运而生。毋庸置疑,在初步模仿到自由创作的过程中,定会有各种坎坷和挫折。但只要锲而不舍,有序训练,必能使写作水平有质的飞跃。

作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勤于动笔。教师要善于发挥聪明智慧,努力引导学生突破困扰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有效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引领功能。

作者简介:贺同柱(1974—),男,山东省日照市日照港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