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天香壶”的创作理念

2019-11-21 01:11杨伟倩
山东陶瓷 2019年4期
关键词:壶把香味梅花

杨伟倩

图1 天香壶

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当中抽取艺术元素,然后将其加工修饰,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各类艺术创作,紫砂壶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但其艺术创作的路径极好的承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历史上涌现的大量精品创作就如丝丝细雨一般润物无声。作品“天香壶”借梅花之香味所形成的概念,清雅淡逸,香飘数里,沁人心脾;以此作为造型的基础,但又不拘泥于梅花之形,而是保留传统紫砂壶古朴、玉润、光洁的特征,以有形传递无形之味,让人们看到这把壶,就想起梅花的香甜之气,鲜艳之形,从而形成能够始终萦绕在心间的梅花的清雅甜淡,使人回味,从而结出情感的共鸣。

人的视觉有时候会欺骗自己,在人类观察自然,从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总结出了种种关于视觉形体塑造的规律,这些规律最初普遍应用于绘画创作之上,随后逐渐扩展到雕塑、结构设计、摄影摄像等等的各种创作行为之中。从中很多艺术创作者都知道,人的大脑往往会将自身感兴趣的事物加以美化,就如儿时最初望见梅花,闻到梅花的香味,总是让人印象深刻,牢牢的刻印在脑海之中,当在现实中遇到相似的形态特点时,视觉反馈到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条件反射。作品“天香壶”并没有拘泥于梅花的外形,而是让外形成为引子,让人逐步深入的解读,最终恍然大悟出梅花之味,润物之香。

作品“天香壶”在壶身轮廓上借鉴了虚扁壶的壶身,在泥料的配比上,掺入少量黄沙,经过烧制之后壶面就如同枝丫上星星点点的腊梅的花苞。壶钮是一个如意纹,如云如幻,像一个纽带般衔接着现在与未来,同时守着壶身中珍藏的过往记忆。如意的纽带,是人们渴望美好,向往美好,希望美好,最终想要实现一切美好的心意,这原本是一个抽象的祝福概念,在明清时期逐渐的具现物化,从而衍变成一种装饰形态。从很多流传下来的紫砂器上都可以看到如意纹装饰,但通过不同创作者的双手,从线条、大小、走向上细微的不同,如意纹亦显示出不同的装饰效果。在这件作品上,如意并非主要的演绎对象,祝福是蕴含在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香味之中的,所以壶钮内敛,线条利落,具有一种凝练的整体感。

壶把的短飞,像微风拂过,吹动了枝干,飘飘洒洒下来的几瓣梅花瓣,散落在壶身上。短飞的形制更让壶有了动感。简洁的造型却又充满了细腻的回忆,让人不觉沉浸其中。同时这样的壶把造型亦是与壶流平衡对称,让重心向壶身中部聚集,这是因为虚扁的壶身原本就有一种向外扩展的张力,倘若流把继续将这种张力延伸出去,整体的造型就会形成一种垮塌感,所以壶流与壶把需要凝练自身,短而促的向中心内部聚集。在这里镶接的角度把控就显得至关重要,衡量的标准便在于壶肩部的重量平衡,从质量上来说,流轻把重,壶把的镶接处势必要前移,这种前移搭配短飞的形式,可以让流把对应的不那么僵硬,从而前后更加流畅。

壶颈铺的砂环,是飘落的梅花瓣铺成的一道花道,鞋子踩在花瓣上,也沾了些许花香,虽然已是飘落的花瓣,却依旧芬芳。就像回忆虽远,却深刻得仿佛就在眼前。壶口颈的线条是整件作品演绎的重点部位,在这里线条凝聚,荡开的波纹如同蕴含着熏香缓缓的向外扩张,盖、口、颈三者则层层递进,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分明的层次感,更增添了一种静物的动感,与壶上的铺砂相辅相成,正是这一圈套着一圈的线条,让整件作品一下子动了起来,也活了起来,便如同香味逐渐散开,润了壶身,也润了心扉。

紫砂壶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天香壶,是我对经典壶形——虚扁壶的致敬,对紫砂前人们的致敬,亦是对儿时自己的一个追忆,更是对现在自己的一个鞭策,愿自己做一个真实美好的人,将自己对紫砂的热爱转化为力量,做出更好的作品。

猜你喜欢
壶把香味梅花
神奇香味在哪里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梅花
甜美的香味
独具特色的香味币
梅花引
梅花锁
浅谈紫砂壶的壶嘴和壶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