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19-12-05 03:16梁杰郑军凡陈述荣卢惠苹张高飞卢萍丹陈昕
中国康复 2019年11期
关键词:椎旁牵引力椎间盘

梁杰,郑军凡,陈述荣,卢惠苹,张高飞 ,卢萍丹 ,陈昕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最常见腰腿痛的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麻痛,病情严重者可压迫马尾神经,导致二便失禁,甚至瘫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LDH患者尚缺乏有效治疗措施,其中非手术疗法能发挥重要作用。非手术的保守疗法包括健康教育、物理因子疗法[1]、牵引[2-3]、运动治疗[4]、手法治疗[5]、硬膜外药物注射、中医类治疗等[6],临床上常需多种疗法综合治疗。近年来,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Non-surgical Spinal Decompression System,SDS)作为较先进的牵引技术在LDH康复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通过比较SDS与普通牵引治疗LDH患者腰痛程度、椎间盘突出程度,以及腰椎活动度、椎旁肌功能和椎间盘高度变化的改善情况,以明确SDS在LDH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康复科就诊的LDH患者40例。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文编号:2018027),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LDH的诊断标准[7]。纳入标准:经体格检查、MRI等检查确诊为单侧椎间盘突出,突出节段为L4~L5或L5~S1;年龄20~50岁;初次发病,病程<6个月;患者均知情同意并愿意坚持整个治疗过程。排除标准:腰椎手术病史;游离型或重度腰椎间盘突出,严重椎管狭窄压迫马尾神经而出现鞍区感觉异常,腰椎滑脱(不稳定),椎弓崩裂,重度骨质疏松或椎管肿瘤占位等其他腰椎疾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及精神疾病;孕妇;不能配合治疗或中途退出。将患者随机分为牵引组和SDS组,每组各20例。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治疗:①干扰电疗法:选用日本产EF-330型干扰电治疗仪,将2组直径5cm的负压吸引电极以腰痛最明显处为中心交叉放置,根据耐受程度选择合适负压值。治疗仪输出电流≤50mA,基础频率为5000Hz,差频为80~100Hz,电流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20min/次,1次/d。②磁振热疗法:选用日本产HM2518磁振热治疗仪,将传感治疗袋正面向上,放在腰部后方,调温度3档,治疗强度2档,调节温度至40℃或者50℃,以患者感到舒适温热感为宜,20min/次,1次/d。③腰椎核心稳定训练:由专业的治疗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及循序渐进的训练,包括热身运动、主要训练运动和整理运动3个阶段。热身运动主要包括四肢牵伸训练和关节活动训练,5min/次,1次/d。主要训练运动包括俯卧位背伸训练,腹部垫枕,双手在背后握住,双下肢伸直,抬头挺胸并后伸双下肢,维持5~10s,然后缓慢恢复原位,重复30次(分3组完成,每组10次),时间约5min;仰卧位双桥训练,双上肢放置于躯干两侧,双下肢屈曲置于床面,缓慢支撑躯干使其和大腿在一条直线上,维持5~10s,然后缓慢恢复原位,重复30次(分3组完成,每组10次),时间约5min。整理运动主要包括呼吸训练和轻中度有氧训练,5min/次,1次/d。牵引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用日本OL-2000型牵引装置给予普通牵引治疗,采取仰卧位,初次治疗量为体重的35%,每日增加1kg,原则上不超过体重的50%,采用间歇式牵引。20min/次,1次/d。SD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用美国DRX9000型脊柱减压系统给予治疗,采取仰卧位,初次治疗量为体重的50%再下调5~10磅,以后根据患者感受进行调整,一般调整幅度为3~5磅,最多不超过体重的50%加20磅。每次治疗时间1710s,共12个拉伸循环,1次/d。康复训练20次为1个疗程,分6周完成,前两周每周5次,中间两周每周3次,最后两周每周2次。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图1 椎间盘突出指数 图2 椎间盘高度

2 结果

2.1 2组患者VAS及JOA评分比较 治疗6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牵引组(P<0.05),JOA评分明显高于牵引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VAS及JOA 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分,

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牵引组比较,bP<0.05

2.2 2组患侧竖脊肌及多裂肌AEMG比较 治疗6周后,2组患者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AEMG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AEMG明显高于牵引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侧竖脊肌及多裂肌AEMG治疗前后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牵引组比较,bP<0.05

2.3 2组患侧竖脊肌及多裂肌MPFs比较 治疗6周后,2组患者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MPF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MPFs明显高于牵引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侧竖脊肌及多裂肌MPFs治疗前后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牵引组比较,bP<0.05

2.4 2组病变节段DHI及DH比较 治疗6周后,2组患者病变节段DH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DH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SDS组DHI明显低于牵引组(P<0.05),2组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2组病变节段DHI及DH治疗前后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牵引组比较,bP<0.05

3 讨论

LDH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基础上,因急性损伤、积累性劳损等因素,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所引起的疾病。椎旁肌(竖脊肌和多裂肌)可将椎间盘压力分散至脊柱,其浅层肌肉可维持脊柱直立而深层肌肉可维持脊柱节段稳定;当椎旁肌外平衡破坏而间接影响脊柱内平衡,可诱发椎间盘进一步突出,加剧神经根的机械压迫,导致神经根性症状的产生或加重[9]。因此,竖脊肌和多裂肌的功能评价对于LDH康复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AEMG作为表面肌电信号中振幅变化的特征性指标,主要反映肌肉活动时运动单位激活的数量、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类型以及其同步化程度。LDH患者腰部疼痛影响睡眠,心态焦虑,椎旁肌处于低负荷持续收缩过程,易导致肌肉疲劳,临床上常用MPFs评价肌肉疲劳程度[10]。本研究结果显示,SDS组和普通牵引组治疗6周后均能有效改善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AEMG,增强肌肉募集程度,且SDS组改善程度优于牵引组。治疗前竖脊肌和多裂肌MPFs均处于负值且绝对值偏高,提示处于疲劳状态;在治疗6周后,2组肌肉疲劳程度均明显减轻,且SDS组MPFs高于牵引组,说明SDS组肌肉耐疲劳程度优于牵引组。

本研究还发现,SDS组经过6周的治疗后,能显著缓解LDH患者腰痛,促进腰椎活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优于牵引组;同时在改善腰椎DHI也优于牵引组,这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相符合[11-13]。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Demirel等[14]研究发现,经过8周的SDS治疗,治疗组能明显改善腰痛和腰椎活动功能,腰椎间盘突出厚度虽有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且DH无改善。我们认为椎间盘疾病持续时间、日常生活的活动量和负重时间,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测量方法等多种因素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牵引力在腰椎牵引中起关键性作用,牵引力首先要克服软组织张力和身体与接触面的摩擦力,当剩余力量值在一定范围内长时间作用于机体时,椎旁肌肉发生应力松弛而起作用;故1/4 体重的牵引力只能抵消摩擦力,达不到治疗作用;但若超出过多必然引起保护性肌痉挛[15]。SDS治疗LDH的疗效优于普通牵引,其原因包括:普通牵引属于一维牵引,作用于整个脊柱,很难根据患者突出部位及突出程度来调整牵引角度和牵引力量等参数;而SDS 则针对每个椎间隙设置特定的牵引角度,使得 70%~80%的牵引力作用于病变椎间盘;普通牵引施力模式为持续或间歇的线性模式,易致椎旁肌保护性痉挛,而SDS中牵引力是以基础值-峰值-基础值的形式曲线变化,同时还可通过牵引带上的传感器即时调整牵引力,预防过度牵拉,有效避免肌痉挛的发生;SDS还具有漂移床体,能减少摩擦和本体感受器的刺激,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腰肌收缩抵抗力。因此,SDS具有定位准确、提供有效负压、舒适安全、疗效可靠等特点。与普通牵引相比,SDS在减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方面应该具有更加显著的疗效[16]。

SDS能明显减轻腰痛,改善腰椎活动功能、椎旁肌功能和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且疗效优于普通牵引。但在本次研究中,样本量较小且没有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需动态观察长期疗效;仅评估椎旁肌肌电信号,而忽略下肢和腹肌对腰椎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完善。

猜你喜欢
椎旁牵引力椎间盘
肌骨超声评估支具干预对Rigo E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软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基于IDEAL-IQ序列MR纹理分析评价慢性腰痛患者椎旁脂肪浸润
全麻复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半躺姿势最伤腰
GCY—150型轻型轨道车功能性拓展运用研究
基于Solidworks的垂直式斗式提升机链条有限元分析
创新思维竞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