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现状及对策

2019-12-05 02:44朱芳慧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问题

【摘 要】 本文以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指出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全科型”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我国的实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设置合理的实践课程目标;结合新课改,不断更新丰富课程内容;推进传统教学方式变革。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问题;对策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向性和专业性,主要指教育见习、毕业实习等课程。虽然在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如模拟教学、微课设计等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课程,但是,课程的目标定位模糊、设置缺乏新颖性和前沿性等问题仍然存在,本文将分析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现状

1、实践课程目标定位模糊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项目组对一些实践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当被问到“你了解教育实践课程目标是什么吗”时,教师们大概能说出教育实践课程的基本内涵,对于教育实践课程具体目标是很陌生的。部分老师认为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不能全面说明培养的实践能力的具体内容。可见,大部分老师对教育实践课程目标并没有形成共识,课程目标在开课之前并没有进行统一研讨。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们对实践课程的态度不重视,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教育实践课程对于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要给学生正常排课,教师上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几乎没有教师会思考教育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目标是否实现,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是否得到了提升。

2、实践课程内容没有与小学新课改相结合

当课题组对小学进行实践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的关联度调查时,发现只有49.4%的小学教师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与目前小学教育教学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联系,部分大学生所学知识内容可以运用到小学的工作中;35.5%的教师认为关联度较大;极少部分的教师认为关系度较高,由此可见,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与小学教育教学关联度状况不容乐观,并没有将大学所教知识和基础教育现状相结合,与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教学不能完全适应,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工作后不能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把握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

3、实践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下,教育实践课程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上课学习时间较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间隔时间较长。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开设的顺序可知,大学一年级安排通识类课程的学习,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习教育类和专业类课程,而教育实践课程多被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虽然在前三年也开设了一些实践类课程,但多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由此可见,从大学四年的课程开设顺序的角度来看,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知识学习间隔时间较长,两类知识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性、完整性。

另外,从教师的层面讲,一部分教师对于实践课的解读只停留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上,虽然在一些专业课上也有实践环节,但是很多老师在讲解这些实践内容时,基本以讲授方式为主。以《小学数学教学法》为例,总课时是32,讲授课时16,实践课时16,但是在教学中,就变成了教师在讲教学法相关理论,缺少学生参与和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听后也只掌握了理论知识,而没有进行实践,实践教学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堪忧。在课题组访谈部分学生时,学生提到:“读书的时候课堂学的理论知识到了实际工作中都用不到。而且上学期间基本都是老师在讲,我们在听在记笔记,基本没什么机会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当我们可以真正以准教师的身份去中小学实习或工作时,理论知识基本上都忘了,所以整个过程中只能重新再学”。这种教育实践课程组织形式单一,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忽视教学法研究,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轻视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完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对策

1、設置合理的实践课程目标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未来教师,是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必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实施最终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标。小学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所以,在课程目标设定上要重点抓师范性与职业性这两个特点。其次,实践课程培养目标必须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标准等,力图做到实践课程目标的确立做到有据可依。但同时也要注意,实践课程目标的设置如果只拘泥于依赖国家文件将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实践课程目标也需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和地方实际以及自身办学条件等因素。再次,实践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严谨的科学理论指明方向。课程目标的解读不能仅是文字性的质性描述,更要具有可操作性。课程目标过于大而空泛,将直接导致课程实施无法顺利开展,课程评价流于表面,缺乏可行性。最后,课程目标要着眼于学生自身需求和未来职业的终身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学生教师素养的基本养成、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的确立在大学学习中至关重要。因此,只有满足学生需求,才能使小学教育专业如同长青之树不断成长,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使未来教师在职业中不断前行、与时俱进。

2、结合新课改,不断更新丰富课程内容

丰富新颖的课程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项目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在课程内容方面划分基本一致:通识知识、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等方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课程内容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新颖性和可操作性。从访谈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谈到理论型课程内容往往比较单一,很难和一线教学结合起来,甚至有些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偏差;而学生对实践型课程兴趣似乎也并不乐观,学生们认为实践课实质学到的知识并不比理论型课程多且实用。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课程内容,减少枯燥的理论型课程数量或将理论型课程内容与实践最大限度的进行结合。另外也可以适当增加实践型课程的种类,结合新课改更新实践型课程内容,与新课改下的教学现实真正接轨。例如,高校近年来开设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以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课程都是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表现。

3、推进传统教学方式变革

传统教学之下,教师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枯燥无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在实践型课程的授课上也以理论讲解为主。所以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课程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必须紧抓其实践性特征,要求并鼓励教师进行教法变革,强调学生中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在授课时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分组学习,开展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微课设计等多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有创新,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新型人才的培养看高校,所以高校师范类专业关于教师教育的实践课程设置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的研究尤为重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全科型”小学教师实践型课程设置还在探索之中,教育者要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实践型”、“科学型”的实践课程体系,为今后的“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志波,姜凤华.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充[J].学周刊,2014.

[2] 卫平,宋佳.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以三所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3] 张咏梅.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1培养模式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4] 郭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5] 姜俊和,高树祥,赵东旭. 试论小学教育专业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沈阳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 教育探索. 2012(12).

【作者简介】

朱芳慧(1984—)女,河南新乡人,西安思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专业.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从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的设置看如何培养儿童教育专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