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价值、理念与行动

2019-12-13 07:15杨会严海霞
职教通讯 2019年15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杨会 严海霞

摘    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以大思政的理念系统建构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确立建立全人育人的教学改革机制、建构以生为本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培育契合岗位的立体化职业素养等理念。具体行动路径为:政学统一、理实一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显隐结合、逐层推进,塑造学生的政治信仰;课堂参与、课外体悟,改变学生的职业认知;专兼结合、内外联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职业素养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度课题“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艺术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LXB0010);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7年度课题“基于‘工匠精神的数字媒体艺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7047)

作者简介:杨会,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严海霞,女,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5-0041-0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围绕为什么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怎样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并回答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中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课程思政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价值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着内在关联性,但内涵有所不同。“思政课程”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系列课程的统称。“课程思政”则不指向具体课程,意指将“德育”内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铸就其价值体系,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论以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观,以大思政的理念系统建构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打破了传统课程体系知识内容的学科局限,在三全育人中推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想教育、价值体系、职业素养等内容,以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并感知课程思政的意蕴,引领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能力素质。

(二)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职业环境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个体胜任职业岗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更是职业人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时代语境下,职业素养指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合格的专业技术人转变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其内涵亦相应扩大为思想道德素养、知识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素质、人文艺术修养和思维习惯品格等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拓展高职院校学生在职场的发展空间。

(三)课程思政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价值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弊端,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与岗位不匹配的问题。通过对江浙地区的企业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欠缺,从而缺乏职业生长力;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能力较强,但缺乏职业责任感;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能力较强,但缺乏职业合作力;高职院校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强,但缺乏职业规划性。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空间和职业生长空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课程思政注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优势,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亦遵循了教书育人规律,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诉求,因而极为适合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平台。

二、课程思政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理念

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企业、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为目标。课程思政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职院校需要依托课程思政,推动教学改革,树立大思政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建立全人育人的教学改革机制

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应将人才培养的“通识性”“人文性”“艺术性”“技术性”与职业生涯所需的“责任感”“生长力”“合作力”“规划力”巧妙融合,通过系统架构以及模块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技能传递、审美提升与价值引导。通过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使命。高职院校依托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能够塑造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其职场核心竞争力,促使其获得职业发展持续性动力,[3]最终实质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建构以生为本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是着眼于系统设计的课程观,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学活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生命个体的全面培养,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地位,也有利于使之成为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课程载体。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积极树立课程思政改革意识,在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组织实施、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强化所有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在具体课程体系架构中,需要树立大思政的观念,将专业课程、辅修专业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融入思政元素,系统建构全人育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从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伦理、社交礼仪、运动能力等入手构建基本能力课程体系;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着力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评论能力、创意能力等为抓手构建艺术素质课程体系;从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专业设计能力等切入架构学生的技術能力课程体系,实现思政课与基础课、专业课的有机融合。

(三)培育契合岗位的立体化职业素养

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教学以切碎并糅合的方式架构课程内容体系,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长力。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素养培养需要依托课程思政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描摹出世界、国家与个体的关联性,传播爱党、爱国的理念,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指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指引学生使用客观而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判断行业形势;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操守、坚韧的职业精神、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灵活的职业迁移能力。

三、课程思政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行动路径

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学生发展方向,助力学生成长为爱岗敬业的职业人和德行兼具的社会人,“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全球视野、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协同管理能力”。[4]

(一)政学统一、理实一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课程思政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程度较高的课程形态,不仅具有整合各种课程教育因素,为其他课程提供意识形态标志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价值性功能,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起着持久的精神塑造作用。[5]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的座谈会上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1]高职院校学生尚处于价值体系的形成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力争通过课程思政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与政治意识,引导学生提升理论修养,学会辩证思维方式,引领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国家以及个体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发展形势,基于时代语境对自我的存在和发展进行分析与思考,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由“技能型”向“技能型+素养型”拓展。

课程思政通过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充分融入教学目标,借助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理论认知、实践体验教学,依托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设计和立体化培养。在企业实习中,应结合企业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岗位能力要求,指导学生在习得具体职业岗位技能的同时,加强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培养,引导学生结合个人专长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职业理想,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奉献、公正、爱岗、敬业”等职业品质。同时,在实习期间要有意识地通过团队项目培育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确立正确的职场竞争意识等等。高尔基说:“引导学生们了解伟大的人物,认知到高贵的心灵对于个体甚至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6]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应以直观而新颖的影像将职业道德、理想和精神等从超越世俗价值的层面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生命个体追问价值的终极意义所在。基于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应该多提倡一点审美意识和崇高境界的培养,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实效性。

(二)显隐结合、逐层推进,塑造学生的政治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通过逐层推进的方式厘清世界与国家的关系,个体与国、家、校的关系以及个体的存在价值等方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历史语境:世界与中国”“时代语境:霸权主义与中国话语”“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个体的存在价值”“心理健康与自我调整”“我的未来规划”等篇章对个体素质进行推进式的培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教育可以从殖民主义电影作品《赛德克·巴莱》《荒野猎人》等剖析历史背景下的殖民主义屠戮,从后殖民主义作品《海角7号》《战争之舞》等分析其所造成的种种后果,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对落后地区的控制;通过《意志的胜利》(反面)《丘吉尔》(正面)等作品分析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力,继而讲述历史上放弃国土的种族亚美尼亚人和遭遇纳粹屠杀的犹太人来展示国家对于民族的重要性;最后应通过系列主旋律电影,如《战狼》《红海》《湄公河惨案》等分析国家对于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爱国是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历史传统,也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更是个体不可或缺的情怀和担当。

此外,在课程思政与专业融合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引用专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典型优秀人物进行案例教学,使抽象的说教转变为鲜活的生活呈现,剖析典型优秀人物所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陈述典型优秀人物内在坚守的信仰、信心以及价值体系,以精到且富有趣味的方式引导学生体悟优秀人物必备的职业素质,从而产生打造更加优秀的自我的意识。

(三)课堂参与、课外体悟,改变学生的职业认知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7]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素材,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展示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并激励学生以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小组竞赛、辩论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同时,亦可根据课程内容,适当拓展第二课堂,专业中涉及思政课政治元素的教学内容,都要尽可能地放在课堂外的现场教学中进行。如我校带领学生参观瞿秋白纪念馆,通过实际场所的参观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瞿秋白同志坚持党的立场,保持革命节操,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英勇气概;通过刘海粟美术馆的系列展览活動,启发学生领悟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与精神内涵。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的解读恰恰源于自身对于与真实世界关联的体验的经验性解读,这一解读必然带有观众的主观化诠释。这与巴特在《明箱成像器》中提及的观点极为契合:“只有正在观看的那个主体已经掌握了其内心思想或内心视觉,他才能够有所洞见。”[8]这种洞见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体验直接关联,“它使你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它们能使一个原先在你的感觉中已消逝的世界复苏。”[9]克尔凯郭尔在《恐惧的概念》中提出,真实的东西只能存在于个体的内心,与个体的心理体验直接关联,因此,当个体处于心理体验的具体认知过程之时,热爱、追忆、眷念、孤独、忧伤、不舍等情感状态,甚至思考、感悟、信仰都是真实的可能存在形式。这就意味着课堂中的参与式教学与课外的体悟式教学均有利于学生充分认知蕴含于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与观点。课程思政一旦融入社会大课堂,就能以丰富多彩且贴近学生的社会活动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在生命体验和情感认同中反思自我的不足,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发展期望。

(四)专兼结合、内外联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为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必须打造多元化的教师队伍,通过专业教师、企业总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团队化编制,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提供系统凝练的专业知识;企业总监提供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标准;思政课教师则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专长,融入课程思政要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应坚持校内师资与校外师资结合,探索出适应社会需求、企業需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培养路径。依托具有高尚的人格、坚定的政治信念、扎实的理论基础、坚实的专业功底、具有世界视野和家国情怀,且善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最终推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方位立体化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度外在资源引爆学生主体的内在驱动力。内驱力能够激发生命个体产生超越性的行为,驱动学生树立崇高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习得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内驱力的牵引、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及优秀的师资团队,都能够让学生在环境中每时每刻感知到教师“身正为师”的表率作用与“学高为范”的人格魅力;同时,通过学校、家庭层面的制度约束以及观念制约,对高职生的认知与行为产生积极而正面的影响。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全方位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格局,让学生在家国与世界的关系中找到自我的存在价值,让学生的就业更加理性,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合理,并在岗位中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良的道德品行,获得同行的认可与尊重,最终充分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烁.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1-2).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3] 万力.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路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31-34.

[4] 郑文堂.立足新时代 努力培养“新工科”人才——北方工业大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8-06-07(7).

[5] 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3.

[6] 林焕平.高尔基论文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132.

[7]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8] 朗·伯内特.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M] .金元浦编,赵毅,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60.

[9] 丁海晏.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M] .北京:青年出版社,1998:9.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