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云课堂”的校本化建构

2019-12-13 07:23叶鹏松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云课堂课堂评价

【项目简介】

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自2015年起就以建一所预见未来的智慧学校为办学愿景,积极构建个性化、自主化、网络化、泛在化的智慧课堂,以技术、资源、课程、空间以及师生活动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为教学特色,致力于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21世纪学习者技能。2018年5月,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云课堂整体架构的创新实践”;2018年7月,此项目又被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在项目实验过程中,学校依托苏州市未来教室智慧教学系统和苏州工业园区E+互动平台,基于移动互联,跨平台智能终端,融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创新云课堂教学范式,不断满足师生资源分享、及时互动、精准评价和个性化教学体验,进一步确立“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云课堂”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课堂。“云课堂”架构包括:云问卷、云教研、云教学、云评价、云直播、云阅卷、云合作、云课程等八朵主干教育云及其相应的App应用,是以结构化导图为支架,以多屏交互、及时诊断技术为支撑,与多元云平台、多学科App资源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云课堂”从技术、资源、策略与模式建构等方面对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再造,优化了课堂的呈现方式、交互方式、体验方式、评价与管理方式,推进了“情境化·结构化·交互化·精准化”的“四化”智慧教学,丰富和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云课堂;课堂评价;教学范式;“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1A-0016-05

一、“互联网+”背景下“云课堂”整体建构开展的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导向在更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时空边界也日益融合,课堂中的教学环境、内容、对象,包括教师本身都处在急速的变化之中。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正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云资源及各类移动平台,课堂的教与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云课堂”可以看作教育对时代变革的应然反应,其所展示的开放、交互、智能、生态的面向未来的智慧教学,有利于突破传统课堂的诸多瓶颈,实现技术、资源、课程、时空以及师生活动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也有利于营造多元化、个性化、泛在化、智能化的学习场域,更好地服务“互联网+”时代人的充分发展。“云课堂”正日益成为当下课堂教学变革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在美国教育信息资源中心(ERIC-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以“Cloud Classroom”为关键词进行论文标题查询(2009—2018),仅检索到44篇文献数据,而以“云课堂”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上进行论文标题查询(2009—2018),共检索到326篇论文。总体而言,国内外对“云课堂”这一主题的研究都刚刚起步,但近些年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国内文献总量略多于国外文献,且研究范围也较为广泛。而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整体上的研究都停留在相关的概念建构、技术验证、应用试点层面,研究深度与广度不足,“云课堂”的校本实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已经在技术迭代更新中滞后,有的架构过于封闭和单一化,目前研究中尚缺乏系统性实践成果,值得深入探索。

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成立于2015年,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九年一贯制学校。秉持“立德·立人·立天下”的校训,学校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21世纪学习者技能,以办一所遇见未来的学校为愿景,通过扎实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变革,主动对接“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区域智慧教育创新实践,实现了新校办学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学校“云课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并于2018年5月入选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二、“云课堂”之校本界定

本项目所说的“云课堂”是依托苏州市未来教室StarC3.0智慧教学系统和园区E+互动教学平台,基于移动互联、跨平台智能终端,并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ICT技术与资源的创新课堂,可以满足师生资源分享、及时互动、精准评价和个性化教学体验,并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方位互动的教学场域。

“云课堂”是传统线下课堂的迭代升级、传承与创新,它本质上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运用新的ICT技术与资源对传统线下课堂的深度变革与优化,并非是简单地否定或替代。切莫简单地以为“云课堂”的一切教与学都发生在云端,它也可以是某个/某些教学环节发生在云端,或提供发生在云端的可能。倘若整体进入云端,一方面提高了实践的门槛,另一方面也容易丢掉传统教学的优势。再好的“云課堂”也不能完全替代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互动,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依然是当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所在。我们探索的“云课堂”更多体现的是课堂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深度融合,既保留线下教学的优势,又融入云端交互的智慧,突出教与学的个性化、泛在化与智能化。

三、“云课堂”之应用架构

“互联网+”对学校教育最直接、最关键、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对课堂的影响,对教与学的影响。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优化教学方式,要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学[1]。因此,积极优化“云课堂”软硬件教学环境,主动开展针对性探索与实践势在必行。

基于区域教育现代化装备水平的基本均衡,学校在超前优化“云课堂”硬件系统架构的基础上,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优化“云课堂”的软件系统架构上,尤其是优质云平台、云技术和云资源的应用支撑上,而这恰恰是“云课堂”架构容易被忽视的短板。

学校一方面率先引进并全面应用苏州市未来教室StarC3.0智慧教学和苏州工业园区E+互动教学两大云平台,以及苏州线上学习中心和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两大“云课堂”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关注世界教育技术排行榜和国内外优秀的资源平台,购置并推广了一些包含先进教育教学与管理理念的个性化ICT技术、平台与App应用,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Camtasia Studio 、GeoGebra、几何画板、NoBook仿真实验室、3D海码课堂、AR/VR平台、超星学习通、Moodle课程管理平台、Wiz云笔记知识管理与协同平台、晓黑板家校互动平台、SEEWO白板5云端一体化备授课平台、小脉直播平台、阔地远程互动教学平台、易加办公OA、云问卷、班级云评价、云痕云阅卷和点通笔迹投屏诊断等系统。我们还将诸多国内外优秀学科教学资源,含各类移动端应用资源,如微信号、小程序、H5仿真实验、新浪教育风云榜龙头App和学科类云课程资源等引进学校,不断引领“云课堂”从硬件驱动、应用驱动,走向创新应用、深度融合、生态发展。

学校坚持立足项目研究,立足课堂变革,立足融合创新,不断培育“互联网+”教学理念,积极尝试以结构化导图为支架,以多屏交互、及时诊断技术为支撑,与多元云平台、多学科App资源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不断从技术、资源、策略与模式建构等方面对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再造,积极探索建构面向未来“云课堂”教学运行方式与实施策略。同时秉持“以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引领,防止被技术束缚,为技术而技术。

在省市区专家引领和丰富的校本实践基础上,我们在智慧教育的整体框架下,立足“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融合创新的校本实践研究,建构了以“移动·交互·合作·翻转·创客”为特征的“云课堂”(如图1)。

“云课堂”整体架构包括:云问卷、云教研、云教学、云评价、云直播、云阅卷、云合作、云课程等八朵主干教育云及其App应用,每一朵云应用,都经过国内外精心对比遴选。尽量选择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市场化运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易用性,或免费或资费低廉,贴合校本实际的教育云。每一朵云应用,都能各自精准化、专业化地聚焦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各有所长,不仅能促进教,也能同步优化学。同时每一个云端应用彼此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可以实现对传统课堂的有效再造与创新发展,整体呈现出系统性、开放性、融合性和创新性四大显著特质,为“互联网+”背景下未来课堂中师生需求搭建了个性化的云超市,避免了单一云平台束缚下的“云课堂”的同质化倾向。

结合“云课堂”图谱的八朵主干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育云,“云课堂”运行方式既可以整体进入云端,也可以從某个环节进入,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融合。同时教师也可以加入自己喜爱的云应用,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协同,有效回避了某些“云课堂”大平台门槛高,以及对个性化校本实践束缚多的不足,既有利于给面向未来的教与学营造多元化的开放运行生态,也有利于后续经验的复制与推广。后续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各类云平台运行的数据集成和智能分析,不断消除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深入挖掘大数据的教育价值。

四、“云课堂”之“四度”评价

随着实践的深入,“云课堂”的架构日益丰富,课堂教学中云技术、云资源、云平台的应用也日益多元化和常态化,微课程、翻转、Moodle在线、直播互动等新型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但新的教学方式离不开新的评价指引。

为进一步优化评价,科学引导,规范管理,学校结合每学期《学生课堂满意度云问卷》《家长满意度云问卷》进行大数据分析,积极开展基于云痕大数据的《学业质量阶段性调研》分析,在专家指导和多次论证改进的基础上,推出了《云课堂“四度”评价量表》(以下简称《量表》)。《量表》重点围绕“参与度·适切度·融合度·达成度”四个维度,分别从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课堂生态性、教学有效性等四个方面,不断深化对“云课堂”的内涵评价与价值引领。学校积极引导教师依托“云课堂”,丰富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虚拟和现实的融合互动,优化课堂的呈现方式、交互方式、体验方式、评价与管理方式,扎实推进“情境化·结构化·交互化·精准化”的“四化”智慧教学,不断丰富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量表》不仅关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关注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不仅用于课后评价,更重要的是前置性指导教师做好教学设计,把握好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不断优化星洋“云课堂”的组合形态,打造具有学段、学科和教师特色的生本课堂、高效课堂和智慧课堂。“云课堂”引导教师积极向智慧要质量、向精准要质量、向效率要质量,努力让学习更有趣、更主动、更多元、更个性、更深入、更高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内外学习的主人,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具体操作层面,学校重点引入免费的希沃信鸽小数据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云课件、学生评价和课堂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有效集成,教师可以扫码评课,评课后可获得教学资源分享;行政管理进入后台可以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动态可视化大数据分析诊断与跟踪指导,为“云课堂”评价常态化应用和生态化发展奠定基础。

五、“云课堂”之实践范式

如果说星洋“云课堂”架构图谱有利于激励教师的个性化创新实践,那么“云课堂”评价量表则有利于教师追求共性化教学价值。二者有机结合为星洋“云课堂”的持续、深入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生态。

在2019年2月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首届评选活动中,我校18个班级获评“线上学习先进班级”,数十位同学获评线上学习标兵,教师人才指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云课堂”的创新实践为学校新时代课堂教学变革和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注入了新动力,培育了新动能,很好地回应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所提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2]这一总要求。

为进一步发挥好“云课堂”示范辐射引领作用,项目立项以来,学校累计开设区级以上“云课堂”公开课240余节,发表主题论文70余篇,获奖300多篇,建构在线课程近4000节,在2019年4月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期调研中获优秀等次。学校先后承办2018年苏州市教育学会“数据驱动·精准教学”、2019年“云课堂促进适合的教育”智慧课堂展示研讨活动、2019年中国智慧工程“全国第四届翻转课堂本土创新暨微课程教学法”教学观摩活动、苏州市电教馆“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研讨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参观培训等活动。

同时,学校坚持常态化开展与新疆霍尔果斯和贵州铜仁友好结对学校,以及周边多所民工子弟学校远程互动教学,共享“互联网+”背景下的优质课堂。在此基础上具有星洋特色的“云课堂”教学范式(如图2)开始初具雏形。

这一教学范式总体打破了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时空壁垒,课前结合任务单个性化学,课中结合前学反馈个性化教,课后结合课堂评价个性化改,并邀请家长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突出了大课堂、大融合的理念。同时也将学校倡导的“四度”评价和“四化”教学等核心理念融入其中,体现了一贯性、指导性和跨学科操作性。

在“云课堂”项目的创新实践引领下,学校先后获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中心授予的智慧校园示范校、“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基地校、“数字化学习示范区”实验校、“易+互动平台”先进试点校和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并于2019年通过了“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创建现场评审,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办学规模与现代化内涵品质的同步提升。

面向未来,学校将更加坚定地聚焦“云课堂”探索,坚持人本化价值导向,立足“互联网+”思维,立足融合创新,积极建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构建更加开放融合的教学生态圈,更好地满足师生和家长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需求,真正确立“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6-23)[2019-07-08].http://www.gov.cn/xinwen/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EB/OL].(2019-03-21)[2019-04-03].http://www.gov.cn/xinwen/2019-04/03/content_5379203.htm.

责任编辑:颜莹

School-Based Construction of “Cloud Classroom”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YE Pengsong

(Suzhou Industrial Park Xingyang School, Suzhou 215028, China)

Abstract: Cloud classroom is a new type of classroo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the structure of which includes cloud questionnaires, cloud teaching and research, cloud instruction, cloud evaluation, cloud live broadcasting, cloud grading papers, cloud cooperation, and cloud curriculum, which are the main educational clouds and corresponding apps. And it uses structural guiding maps as the scaffolds, interactive screens and timely diagnostic technology as the props, and it is a kind of creative teaching which deeply integrates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cloud platforms and various disciplinary apps. Cloud classroom integrates and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offline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echnology, resources, strategies and models, and it has optimized the styles of classroom presentation, interaction, experiencing, evalu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having improved the intelligent instruction of situation, interaction, structure and precision, and having enriched and optimized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Key words: cloud classroom; classroom evaluation; teaching paradigm; “Internet+”

*本文系2018年度江蘇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云课堂整体架构的创新实践”(苏教办基〔2018〕6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9-09-05

作者简介:叶鹏松,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江苏苏州,215028)校长,正高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苏州市名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云课堂课堂评价
小学科学“云课堂”的构建策略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不一样的云思维:“云”在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云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