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道德培育中的作用

2019-12-25 01:13罗财喜李恋恋王诗卉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作用

罗财喜 李恋恋 王诗卉

摘 要: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道德培育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对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能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志愿服务;道德培育;作用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高等学校中,大学生要忠实遵守和践行这些公民道德规范,除了宣传教育、榜样示范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这是一种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从教育规律看,这是一个由道德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能力、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道德认识

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支教和扶贫调研等志愿服务的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他们自己道德认识水平。道德认识是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它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等。大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其实就是一个逐渐提高认知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在道德认识过程中,是一个主动地将公民道德规范、经验、价值观念等转化为内在行为的过程。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和情境。大学生自发、自愿、自主的报名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出于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爱的主观愿望,这些构成了道德实践的条件和情境。因而,它在客观上有利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从被动式转向主动式教育,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意愿,通过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自发、自主地认识道德现象、 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二、增强道德能力

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能力。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道德作为实践理性是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一是意识形式,二是活动形式。道德能力是由人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履能力、道德直觉能力和道德创造能力等要素构成的特殊能力,它是一种道德思维与道德实践、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因而,要提升道德能力,如果只重视道德认识能力的提升,而不进行道德实践,那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有效培养、锻炼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必须进行志愿服务这类活动。传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重道德说教,轻道德实践,实行“知”与“行”的分离教育模式,尤其是忽略道德中对人的能力的提高、开发和运用,是一种道德压抑式的教育,而不是道德激励。与此相反,大学生三下乡、支教等的道德实践强调自愿性,在参与中体现道德精神,在参与中发展道德能力。因为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志愿成员,除了服务社会的热情,还要有服务社会的智能、技巧,为此,他在服务活动时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道德能力。事实上,高校三下乡、支教、义工等活动已为志愿者提供了这种锻炼的机会。比如大学生志愿者在世博会、国际体育赛事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发展自我道德意识,提高爱国情怀,提升集体主义精神,并增进他们的智力和道德能力。当然,反过来,社会尊重和回报志愿者付出志愿服务的劳动,对于增强志愿者的道德自信力和行为能力肯定大有裨益。“我们对我们自身价值的价值感,以及我们的自信,都依赖于他人对我表现出来的尊重和互惠性。”也就是说,大学生的道德能力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开展志愿服务实践,就能有效培养、提高道德能力,升华道德境界。

三、丰富道德情感

所谓道德情感,《伦理学大辞典》给与了精辟的解释:“道德情感也叫做‘道德感,是道德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伴随其立场、观点和生活经历而形成的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心理活动”。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有利于道德情感的升华。 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这些道德实践,通过人与人的交际,通过情感的传递与相互影响、 彼此感染、相互熏陶,形成一种道德情感效应场,从而在道德情感上产生一种共鸣,人们不自觉地形成比较稳定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在为社会、他人开展服务、做出奉献的同时,其实他本身也收获了一种精神财富,诚如一些志愿者所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也快乐了自己,这是一种自觉选择、心甘情愿、具有愉快情绪的体验。“体验者对周围关系世界的通融性越强,照应周围关系的意识越强烈,智慧越高,其行为的道德性也越强,最后从三重生态关系获得融通性领悟的时候,即达到了生态体验的境界。”并且,我们可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体验所产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是深入影响人的心灵的,因为他们摒弃任何的虚饰,流露的感情最为真挚、最为深切。反过来说,如果大学生不进行道德生活实践,就不能不断获得精神的能源,就无法判明是与非、荣于辱,善与恶、正与邪,最终无法形成道德感情。可以的说,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这是他们养成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正如张岱年先生说的,“道德所以为道德,在于不仅是思想认识,而更是行为的规范。道德决不能徒托于空言,而必须是见之于实际行动。”

四、强化道德责任

根据《哲学大辞典》的说法,所谓“道德责任”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过失及其不良后果在道义上所承担的责任。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不能是绝对的自由,要受一定的制约,比如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要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履行道德责任,这也是人之为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人的内心强烈的道德信念和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虽具有自愿性,但毕竟是与人和社会打交道,其行为的好坏会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有条件制约:一方面,志愿者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服务准则,不能有违法或违反道德规范的情况;另一方面,志愿人员必须发自内心的去履行道德责任,志愿任务完美完成,使社会或他人获得真正的帮助。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也是一個形成道德责任感的过程。这比传统的说教效果大不一样。这正如学者所说,“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自身内部的矛盾,即自己的社会责任与自己本身尚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因此,大学必须改变德育教育方式,单纯用简单的、外在的说教和灌输方式不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很难使大学生形成道德责任感,甚至引起大学生反感,导致抵触情绪。与此相反, 如果采取多种德育教学模式,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志愿服务,让他们在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学会做人,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一来,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就会逐渐形成,才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预期的道德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36.

[2] [美]约翰·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338.

[3] 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02).

[4]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61.

[5]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2.

基金项目:文章是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立项项目——伦理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C0264。

作者简介:罗财喜(1970.12- ),男,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马院副教授;李恋恋(1976.12- ),女,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图书管理员;王诗卉(1978.12- ),女,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马院讲师。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作用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