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土生葡人文学中体现的文化交融研究

2019-12-26 08:53熊子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土生澳门文学

熊子健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1 背景介绍

“土生”一词,在汉语语境中产生于唐朝时期。居住在澳门的土生葡人族群,则是葡萄牙殖民文化的独特民族产物,是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澳门土生葡人族群的形成,实际上经过了四个阶段,即在经过了“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与印度果阿人和马来西亚满剌加(马六甲)人的通婚混血”“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澳门多元混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进一步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澳门稳定发展”[1]四个历史时期后,土生葡人作为澳门独特的一种民族族群,方才形成。

同时,澳门土生葡人,将会不可避免地同澳门的华人居民产生各式各样的联系,发生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归纳起来,土生葡人与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即“血缘与婚姻”“语言”“习俗”“族群意识与族群关系”[2]。尽管土生葡人是葡萄牙人的后裔,但却是中国大家庭中的一部分。《澳门基本法》中规定:“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在澳门出生并以澳门为永久居住地的葡萄牙人或居住连续七年以上并以澳门为永久居住地的其他人,都可以成为领取澳门居民身份证的永久性居民。”[3]澳门土生葡人文学是独立于华文文学之外的葡文文学,但同时也是反映了中国澳门生活状况的文学,另外也更是港澳台文学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

2 澳门土生葡人文学代表作家解析

相对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文学,澳门文学是一个独特而又易于被忽视的存在,而澳门文学的分支土生葡人文学便更是分支的分支。而澳门文学的独特精神气质,也来源于葡萄牙人与华人的文化交流。澳门文学则是受葡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并且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个作家”[4]。也正因此,有学者将澳门文化称为“鸡尾酒”文化:多元文化交汇融合,混杂纷乱却又和谐共存。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澳门文学的发展上,更体现在澳门的城市气质之上。

澳门的土生葡人文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期。进入20世纪后,澳门土生葡人文学方才涌现出了几位大家。其中有澳门土生葡人文学最重要的作家江莲达、李安乐、若瑟·山度士·飞利拉、飞历奇等。他们的作品中,有小说、诗歌、剧本等,涵盖了文学创作的各个主要门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分别是江莲达和飞历奇。

2.1 江莲达

江莲达(Deolinda da Co nceicao,1914—1957)是澳门土生葡人中最为著名的女作家,是土生葡人文学中短篇小说成就较高者。她的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说集《长衫》。作为土生葡人,江莲达的写作明显与中国文化有着亲缘关系。同时,虽然《长衫》中收纳的短篇小说发生地在澳门,但是其观察视角是特殊的。这也就造就了小说的文化异质性书写特征。在小说写作中,江莲达也塑造了一些在澳门特定环境下敢于冲破家族封建环境的勇敢女性形象,而这些形象的产生明显是超前于当时的中国其他地区的时代的。这也表明,江莲达自觉地在写作中融合了中国文化与女性意识,造就了一批有着与西方女性不同的“内敛”、与东方传统女性不同的“勇敢”性格的女性形象[5]。同时,江莲达的写作手法也明显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女性受到压制、歧视的现象,江莲达“的小说并不像一般西方文学带有猎奇眼光来看东方或东方女性,她的立场明显是介入和表示同情的”[6]。这也正表明,江莲达是用介入者而非俯视者、怜悯者的身份来看待中国的女性现象的。

2.2 李安乐

李安乐(Leonel Aives,1920—1980)是土生葡人文学中诗歌创作的成就最高者。与江莲达一样,他的父亲是葡萄牙人,母亲是华人。作为土生葡人、葡萄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儿子,李安乐同样也“努力探索自身所拥有的那种特殊的中葡两个民族血源混同之后所带来的情感,他透过诗作探索自己这个族群的文化身份”[7]。在他的心目中,葡萄牙文化与中国文化同等重要。在诗歌代表作《你们知道我是谁?》中,他这样写道:“我的血液涌动着/葡萄牙猛牛的勇敢/又融合了中国/南方人的温和”。李安乐强烈地意识到了自身与两种文化之间血脉相连的亲缘关系。任何一种母文化的缺失,都不可能造就这种文化融合情况下的诗歌。对此,便有学者论述道:“其题材和创作风格除了表现了浓厚的葡国文化外,亦强烈显示了土生作家的土生人身份和身受中西文化的冲击和渗透。”[8]于是,历史沧桑感与复杂的文化归属感便统一地体现在了两者的写作实践之中。

江莲达、李安乐同属中葡混血的土生葡人作家,其写作都代表了土生葡人写作的某些突出方面的成就,同时也体现了土生葡人文学在部分文体写作实践之中的文化融合特点。

3 澳门土生葡人文学的文化融合特征——以飞历奇的作品为例

3.1 飞历奇简介

飞历奇(Henrique de Senna Fernades,1923.10.15—2010.10.4)是澳门大律师、作家。作为土生葡人,他在葡萄牙本土科英布拉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并且一度担任了科英布拉大学校长。独特的人生经历也促使飞利拉更好地融汇了中葡两国的文化,进而创造出了更为迷人的文学作品。其文学作品的代表有长篇小说《爱情与小脚趾》《大辫子的诱惑》《疍家女阿张》及短篇小说集《南湾》。基于对两国文化的深刻了解,飞历奇的文学作品对文化差异的体味程度、对文化融合的圆熟程度都远广于其他作家。

3.2 飞历奇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融合特征

飞历奇的《爱情与小脚趾》讲述的是土生葡人弗朗西斯科精神堕落到灵魂复归的历程。前代学者曾从“怀旧气氛”“保守主义的传统”“中国城和基督城”“文化归属感”“阶级观念”“宗教信仰”“生活和习俗”等方面,对《爱情与小脚趾》进行文本阐释。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文本中,作者对澳门城市景观的描写,极其精细。随着主人公弗朗西斯科流落的脚步,作者对19世纪的澳门城市环境进行了一次“文学考古”。这一点也清晰地展现了飞历奇作为土生葡人所存在的“澳门情结”。也就是说,“土生身份特征与澳门文化环境两者之间具有和谐的一致性。”在对于两座城市的描写中,飞历奇既在文本之内展现了土生葡人作为“外来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疏离之感,同时又通过精确的描写、精准的比较,在文本之外表明,土生葡人的文化是与中国文化牢牢连接的。

“基督城”的宗教象征,也是论者多有提及之处。“基督城”是指“奉基督教的葡人和土生葡人居住的区域,是较富裕整洁和环境优美的世界”,是与福隆新街等华人聚居区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这一点也就同时表明,土生葡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并不是理所应当、顺其自然的,而是经过了一定的时间的。有学者认为澳门土生葡人文学具有“传统性”,变也是基于此的。

飞历奇的另一部作品《疍家女阿张》也独具韵味。相对《爱情与小脚趾》,《疍家女阿张》关注的则是中国的妇女。“疍家”是中国南方沿海部分汉族人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以起居于渔船上、终其一生生活于水上为特征。在《疍家女阿张》中,飞历奇塑造了阿张的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女性温良敦厚的特点”,同时又是西方“浪漫传奇中的女主角”。在小说中,阿张同样具有了两种文化的理想形象融合的特点。

在飞历奇的小说中,不论是葡萄牙主人公所见的中国城市风貌、人物形象,抑或是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的中国形象,都具有文化融合特点,即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痕迹,又有着葡萄牙文化熏染的景象。同时,在土生葡人对自身文化的写作中,也可以明显感到,土生葡人展现在文本之中的文化,是与葡萄牙、中国原生文化不尽相同但却各有渊源的。这也正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所在。

4 结语

土生葡人文学是港澳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奇葩”与被忽略者。在澳门土生葡语逐渐式微,甚至“在几十年之后,它将被宣判为‘死的语言’”的情况下,观照这样的一种文学形式,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在差异巨大的文化之间,交锋常常存在,但却并不是最为经常出现的结果。在文化融合的土壤之上,还会开出无数朵类似于澳门土生葡人文学这样灿烂绚丽的花朵。

猜你喜欢
土生澳门文学
来自小白楼的密令
我们需要文学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澳门回归日
打电话引来的故事
我与文学三十年
“让土生金”的好青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