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及其对写作课堂教学的意义

2019-12-30 15:35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媒介新课标交流

王 璐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进入了数字化,如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已经渗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这种新的媒介知识形态方兴未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被提出,就是应运而生的结果。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学习任务群的内涵

新课标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第三个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的“跨”,强调学习媒介的“跨越”, 这一任务群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把各种不同的媒介运用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去,这是阅读媒介最基本的工具性,不同的媒介形式特点各异,老师和学生在面对如此之多的媒介时,就需要求同存异,即整合,在工具性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处理和积累能力的提升。将现有媒介有效地应用到语文课堂,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加强了语文学习的时代性和生活的联系性。以往课堂借助的是传统媒介,主要是纸质媒介,如课本、报纸、杂志等,谈到新兴媒介,如互联网、阅读APP、视频、动画等,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学生过度沉迷娱乐从而忽略学习根本任务,于是因噎废食,谈“网”色变。针对这一担忧,我们有必要明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并不是宣扬新媒介的娱乐性,新媒介文本内容、形式具有多样性,它的“阅读”内涵不是仅局限于书面文字,而是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它延伸到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方面。它的娱乐性是为它的工具性服务的,而不是喧宾夺主——娱乐至上。

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演变

古代,圣人目不窥园苦读数十载,于是便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俚语,在今天,人们无需数十载,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瞬间便知天下事,大量的文字、图像、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资料浩如烟海,我们凭借兴趣,遨游其中,乐此不疲。这种新的阅读方式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介的单一性,使信息阅读和知识获取变得简洁、高效、赏心悦目。这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也成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虽然新课标首次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但这并不是它产生的萌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随着几版课程标准的完善而不断深入和丰富,展现着它的生机与活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中“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这时的多种媒介阅读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的提出,显示出多种媒介阅读不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习工具的作用,还上升到一种学习语文处理信息的能力;2017年的新课标直接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列入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中,使它成为独立的任务群,表明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阅读教学涉及三方——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需要一种媒介的沟通,过去的阅读课,就是课本等传统的纸质媒介,受时代科技进步的影响,学生的阅读媒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批新的阅读媒介涌入学生的学习认知领域。在此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三次课标的变化,我们看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演变史,认识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对于写作课堂的意义

(一)现有写作课堂之弊端

写作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综合能力的考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现有的语文写作课堂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写作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培养,它是一个学生大脑思维的外化表现,这种能力的培养如果只依靠教师在写作课堂上传授写作基本技能来实现,是非常困难的。

写作是抽象思维的外化,写作素材的积累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人生阅历,但少不更事,学生们每天过着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结构模式,他们生活在学习的“象牙塔”内,于是他们的文章内容单调,没有深度,千篇一律。语文老师面对这一问题也曾试图去“丰富学生的生活”,但老师单方面的灌输自己的生活阅历,在学生面前却收效甚微。因为写作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学生的自我领悟来完成的,而这种领悟能力是可以借助阅读他人人生经历来培养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的更高更远。“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就是学生登上“巨人肩膀”的途径。

(二)写作课堂之去伪存真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 独立判断。”写作是现实生活中作者与读者的真实交流,也是学生交流能力强弱的表现,这种交流基于生活的体悟和真实,学生阅历尚浅,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种媒介手段帮助学生体验他们未知的生活领域,但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选择的信息扑面而来,学生需要有一种去伪存真的能力。学生通过跨媒阅读多种语言材料,进行信息的选取,形成自己独立判断的过程。这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锻炼,将获取信息去伪存真,再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这种以阅读为基础的写作方式,可以说是最简洁而又高效的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

(三)写作课堂之教法建议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应用到写作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前设计提出了挑战,教师在课堂处于引导地位,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课堂任务,利用多种媒介扩宽学生的思维和生活领域,进而提升学生写作课堂的效率,新课标给与了教师教法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教师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媒介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教师切忌教学中一味追求媒介的丰富性,从而忽略阅读的主体内容。教师要能分别纸质媒介和新媒介的使用情景,发挥各自的优势,辅助自己完成自己的课堂任务。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基于新课标中明确的语文核心素养被提出,可见其科学性与时代性。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因材施教,不断反思“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实践,在继承与创新中完善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媒介新课标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