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8年国外机构养老研究热点的共词聚类分析

2020-01-01 00:41陈宇婧王秋琴丁欢李玮彤徐桂华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主题词养老机构

陈宇婧,王秋琴,丁欢,李玮彤,徐桂华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机构养老则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机构养老是由专门提供养老床位的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院舍式、住宿式的养老服务,包括日常生活料理、卫生保健服务、群体活动、心理慰藉等[1]。目前,我国机构养老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对2015-2018年国外发表的机构养老研究热点相关论文进行挖掘,旨在为我国机构养老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利用PubMed作为研究的数据源,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开发,其数据库主要来源为Med Line,为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检索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

1.2 检索方法

本文以“Homes for the aged/Housing for the elderly/nursing homes”[Mesh]为主题词,检索2015年1月—2018年7月的文献。文献类型不限,语言不限,共检索到2 696篇文献。将文献题录以XML格式保存,包括文献题目、作者、期刊、主题词、副主题词、摘要等基本信息。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经统计发现,有39个国家进行了机构养老领域的相关研究。其中美国发文量居首位,发表相关文献1 143篇(42.40%);英国其次,发表853篇(31.64%),而中国发文量较少,且大多都是与国外机构的合作发文。文献范围涵盖老年学、社会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发表期刊较集中于老年学与护理学方面。

2.2 高频主题词分析

根据高频低频词界定公式计算结果,得出T=36,即出现频次>36的主题词为本研究中的高频主题词,共31个,累计频次达32.64%,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年来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关注与对机构养老的重视程度较高。见表1。

表1 年2015—2018年国外机构养老高频主题词统计结果

2.3 高频主题词共词聚类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见图1,图中横轴数字代表两个主题词之间的聚类距离,若两个词在越短的距离内聚集到一起,说明其间关系越密切,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纵轴数字为表1中的单词序号。

2.4 类团统计结果分析

基于文献阅读并结合专业知识,通过虚线划分主题词类团,去除不相关词汇及整合后获得5个类团,即2015-2018年机构养老方向呈现出5个研究热点。

2.4.1 健全机构护理人员组织与管理主题词序号为3,6,7,20,10,14,30,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机构的管理文化、机构人员的培训及教育、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等。机构人员与管理文化方面,Hang等[5]调查了护理员对老人跌倒的风险意识、预防跌倒的知识、实施跌倒预防策略的动机和信心;Desmedt等[6]调查了比利时6家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得出需完善并提升机构的安全性,尤其在人员配置和流动率方面。人力配置与护理质量层面,荷兰学者Backhaus等[7]探究了本科护理与护理质量之间的关系,认为未来研究应考虑与工作人员相关的工作过程和病房环境特征对护理质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Shin等[8]探讨了韩国养老院护理人员配置与护理质量的关系,发现注册护士(RN)在预防跌倒、减少管饲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图1 2015-2018年Pubmed数据库中机构养老高频主题词聚类分析树状图

2.4.2 强调老年痴呆症的照护及其流行病学情况其主题词序号为9,11,8,25,31,24。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老年痴呆的护理、精神药物的长期使用、痴呆症流行病学以及照顾者的压力等。①目前,老年痴呆症尚无突破性治疗手段,优质护理是延缓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如Rajkamar等[9]调查发现,疼痛是神经精神症状、死亡率、生活质量和抗精神病药物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识别、监测和治疗疼痛是提高痴呆症老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首要关注点。②精神类药物用于痴呆的疗效有限,且有安全隐患,Shin等[10]评估了澳大利亚40个养老机构中精神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个体病人单位剂量的记录等,表明抗精神病药和抗痴呆药物的同时使用率高,使用时间长,应做好用药的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监测。③学者们也在关注老年痴呆的流行病学,Rajkamar等[9]测量了英国67所养老机构中痴呆老人的疼痛、病情严重程度、神经精神症状、抑郁焦虑、生活质量和死亡率;Standfield等[11]通过离散事件仿真模拟,预估出澳大利亚的老年痴呆患病率和未来机构资源利用率。④如何缓解照顾者压力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瑞士学者Vogel等[12]建议采取干预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医护人员应对痴呆老人攻击性行为的能力。

2.4.3 构建养老机构标准其主题词序号为5,13,15,21,29,12.首先,构建养老机构标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与老年人的准入标准研究;机构内设施/安全的质量控制,包括跌倒、用药、感染等;监测医疗保健质量和安全性的标准化评估方法等。例如,Bennett等[13]利用现患率调查(PPS)的标准化方法估计澳大利亚112家养老机构中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HAI)的发病率,并建议该工具可为机构提供质量指标参考,将有助于机构实施预防措施,并与干预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2.4.4 着眼养老机构经济学其主题词序号为4,22,18,17。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养老机构的成本效益分析、慢性疾病的医疗护理成本研究、医疗保险相关政策法案制定等。美国学者Dulal等[14]研究了养老机构成本和成本效率的决定因素,并分析了养老机构护理质量的各项指标对二者的影响,结果表明,更高的护理质量可以通过减少资源浪费和(或)改进的护理程序来实现,但这样会降低机构的收费;Huebner等[15]分析了德国6家养老院中多重耐药细菌的经济负担,包括人力成本和耗材成本。

2.4.5 关注老年人的综合评估其主题词序号为1,2,19,27,16,23,28,26。研究内容主要涵盖老年人需求的动态评估、综合评估老年人的工具、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老人心理健康水平、老年人生命质量等。综合评估内容如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营养状况、跌倒风险、认知障碍等;综合评估老年人的工具,如InterRAI、NNAT、MDS等,并可通过评估预测机体的功能状态,如评估口腔健康与营养状况之间的联系[16]。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老人照护需求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估工具,目前,研究重点在于评估工具的智能化,如德国学者Jansen等[17]在养老机构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建立运动性能测试、访谈和护理人员报告,从而评估老年人的身体、心理、认知和环境因素等。

老年人生命质量评价是老龄化社会的重要课题,既反映入住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也间接反映机构的照护及服务质量,欧美多国已将维持机构内老年人的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作为关键政策目标[18]。荷兰学者Bitorino等[19]通过对16所养老院的横断面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评估值普遍高于老年人自我评估值,倾向于削弱评估的真实性,因此,更准确的生命质量评估应是老年人的自我报告。Harada等[20]研究表明,加强膝关节和肌肉活动,经常从事锻炼对老年人生命质量有积极影响。

3 讨论

3.1 国内外研究热点差异分析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比中国更早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机构养老发展较为成熟,国内养老产业的发展与之相比有一定差距,因此研究热点存在异同。本研究显示,2015-2018年国外机构养老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机构内部的微观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机构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老年痴呆症的照护及其流行病学情况、养老机构标准建设、养老机构经济学、老年人的综合评估。而我国大陆近年的研究则集中于医养结合模式、失能老人及照顾者、长期护理保险等,这与国外研究热点相似,但有关养老机构中的人力资源配置、老年人评估、信息智能化、机构立法等方面研究比较少[21],无论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广度上仍待进一步拓展。

3.2 国外机构养老研究热点与前沿对我国的启示

3.2.1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整合多方资源第一,应加快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我国先后出台《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 《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基本标准(试行)》 《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等相关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养老机构的发展,但养老机构分类及定位、机构人员配置与资质认定、质量指标和监督机制、长期医疗及护理保险、法律保障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确定。第二,注重多方资源链接。建立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分层次培养专科人才,科学规划人力资源;链接医疗资源,积极推进“医养融合”改革,调动基层医疗资源,且更加注重失能、半失能高龄老人的医疗和保健需求;联合公益组织,成立稳定的志愿服务团队,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全方位支持网络。第三,加强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国际的交流合作,借鉴其先进的养老模式、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等。

3.2.2 重视标准化管理,探索个性化护理模式由于我国机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的有效供给不足,使得机构开展服务缺乏可遵循的原则,社会评价养老机构服务也缺乏依据,因此,首先,需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相关标准体系,例如,医疗技术、机构管理、老年人评估标准等,使机构管理更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其中,老年人评估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我国大陆地区尚未建立较完善的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如何根据老年人分级提供不同层次的照护服务和相应的长期护理险等问题仍在探索之中[22];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专业护理模式建立也是亟待探索并解决的问题,在以人文关怀为主导的护理中,应关注老年人共性及个性的需求,提供尊重和满足老年人的偏好、需求及价值的服务。

3.2.3 呵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重视老年人衰弱老年痴呆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问题,目前,该病的治疗尚无根本性突破,非药物干预(认知训练、怀旧训练、多感觉刺激、芳香疗法等)及优质护理是延缓病情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而目前机构中大多是私人看护,他们缺乏失智症护理知识储备,应加强相关培训与教育,在提高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重视对家属及其照护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其次,老年人大多长期居住于养老机构,随着年龄增长其衰老无法避免,身体机能、心理功能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导致生命质量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衰弱综合征。我国对于衰弱及生命质量方面研究较少,因此,应做好对老年人的综合评估、疾病防治、心理保健等工作,具体照护问题例如压疮、跌倒和虐待预防,精神药物的使用和控制等确保落到实处,如何从多方面综合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3.2.4 探索智慧型养老机构,推动传统模式转型升级我国正在初步建设智能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旨在形成政府部门、养老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中心、老年人及其家属等多元主体在内的信息交互。但目前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商业及服务模式,存在各地发展参差不齐、数据资源共享难、需求供给对接难等问题[23]。可采取政府与合规企业或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参与到智慧养老产业的建设中,创造多层次的智慧养老供给平台和产品。养老机构作为中间环节链,应根据其类型及等级按需引进“智能化”:第一,应引进专业的智慧养老服务人员,擅长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二,智能化设备与数据平台应着重于老年人的评估环节与辅助机体功能,保证服务的及时性与便捷性;第三,智能化应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主,做到服务的供需平衡;第四,服务产品应基于老年人的接受度,使用要易于操作,同时加强面向老年人的新技术培训,有利于其适应信息化服务与产品,提升晚年生活质量。

4 小结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利用词频分析和共词聚类分析,结合文献研究和专业知识,较客观真实地总结了各类团中主题词间的具体联系。但本研究只纳入了PubMed数据库文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有的类团主题词间的联系不是特别清晰,解释时存在一定难度。尽管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结果仍为相关学者了解2015-2018年国外机构养老的研究前沿提供了线索,对我国机构养老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关于如何开展与老年人需求相关的研究,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机构养老体系,应是今后的实践目标,从而构建我国健康的老龄化社会。

猜你喜欢
主题词养老机构
养老生活
智能传感器的智慧战略,新技术创造新价值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