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

2020-01-02 18:19袁小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家国爱国情怀

袁小平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19)

家国情怀自古有之,古人对它的解释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其理论内在的逻辑性相当严密,将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天下顺理成章地整合在一起,不管个人还是国家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具有极其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1]。而新时代的家国情怀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情感,即“包容天下,承载中国梦”,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学习和探究历史时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是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世界的包容、接纳、责任和担当,它体现了个人对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深厚情感,以及为国家繁荣昌盛、民族自立自强、人民美好生活而赓续奋斗的时代重任。

1 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1.1 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通性。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国与家不可分割。家庭是小家,而国家是大家,国家强盛才能保证家庭安定地发展。同时,一个个幸福、和谐、安定的家庭才能保证国家的经久不衰。“家国同构”则是给予那些在国与家的抉择中摇摆不定的人最好的答复,国与家对任何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并非一定要舍弃一方,求取另一方,而是要既顾家也能顾国。

1.2 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意识是个人自觉将自身与国家、他人联系起来,并甘愿奉献,自愿维护他人、社会及集体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和行为表现。家国情怀中最大的阻碍便是对集体和个人的认知不清晰,大部分人对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十分茫然,或偏重集体,或偏重个人,殊不知集体个人缺一不可,个人促进集体多方位发展,集体带动个人多元化发展,集体和个人都是加固家国情怀的粘合剂。现下中国社会的“家”紧紧融入中华民族的“国”,将会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共建美好幸福的家园[2]。

1.3 仁爱之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仁爱,“家国情怀”对事物的认同感是根植在仁爱、敬畏、宽容之心之上,而非掠夺,动辄使用暴力。仁爱是一种独特的被升华后的纯粹情愫,有仁爱之心并非是无条件地答应别人的请求,容忍他人的无礼,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的态度,接纳民族之间的差异,实现“天下合一”“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让各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同向同行,并肩奋斗,同时对需要帮助的民族伸出援助之手,让温暖的仁爱之情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2 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意义

2.1 家国情怀是当代青年学生进步的养分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已经成为华夏子孙最真挚的情感寄托和价值追寻。中华五千年,家国同构,家国同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特质已成为重要的文化基因;“达则兼济天下”的深邃思想已融入民族血脉,代代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我境界、博大情怀,有着强大的内蕴力,激励更多人念兹在兹,胸怀天下。家国情怀可以帮助当代青年学生建立起乐观自信、勇于担当的人生态度,树立起个人的思维核心体系,完善人格特征,塑造理想样态,以更好地融入国家、社会和民族的伟业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接全人类共同价值立下鸿鹄之志,凝聚磅礴力量。

2.2 家国情怀是历史观、文化观的要求

它要求个体从历史视域去认识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由此而形成的一种对国家政治架构、经济体制、既有文化的认同,强化人类的自信、境界、使命与自觉。家国情怀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史厚重记忆,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共筑理想,是一个宽泛而又具体的概念。对当代青年学生而言,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小我与大我的融合,小家与大家的联结,存在于内心且以一种理性的思考外化于行,实现主体心境与客体环境完美结合的爱国情怀[3]。家国情怀是当代青年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悠久文化的生动体现,蕴含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3 家国情怀是中国体系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凝练

在时代发展变迁中,“个人”与“国家”作为一体的存在,无法被割裂,更不能被对立。在社会越发和谐稳定、文化越发多元繁荣的当代,对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教育,需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从“文化觉醒”到“文化自觉”再到实现“天下大同”“命运共同体”的境界,彰显教育价值澄清、价值引导、价值追求的过程和教育强大的张力和生命力。与此同时,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教育,更应在个人前进过程中把立志、立德和立身相统一,将“个人”与“国家”相结合,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相融合,实现个人价值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的同向同行,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从而敲响出属于自己和国家的最强音。

3 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

3.1 家庭:家国情怀培育的基石

首先,家庭应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家是一个人生长成长的地方,家庭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起点,家园是家国情怀孕育与滋养的根脉。在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与国本是所系,本是一体,家国情愫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原乡。家国情怀是心灵感触,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家庭的教育恰当与否,将决定着能否培养出具有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的孩子。因此,家庭应从小重视对孩子的组织思维和集体意识的教育,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树立起时代所应具备的公民意识,让孩子能正确地认识、面对和处理自己人生中的境遇,既有规则,又富有弹性,如此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胸怀天下,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其次,家庭应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家庭可以营造特有的家风环境或讲述家风故事,驱使孩子道德感、规则意识以及家国情怀的自然形成,能够让孩子在家庭示范和引领下,感受道德力量,厚植家国情怀,主动肩负起家庭责任,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乃至国家责任。如以家庭会议等形式,定期与孩子一起共同探讨新时代的家风、民风和国风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热点等问题,在孩子心中潜移默化根植持久而长情的家国情怀[4]。

此外,国家保卫了小家,也延续了中华文明。国人讲家国情怀,国与家密不可分,爱国与爱家紧密相连。家庭只有将“爱家”与“爱国”两位一体的观念渗透进孩子的日常生活,才能起到持之以恒、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坚定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培养孩子对国家的认同感,就是爱国教育;青年学生的自强、自信、自立、自理,就是爱国行为。家庭应通过教育帮助孩子早日树立远大理想,以“小梦”助推“大梦”,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国梦”不断奋进。

3.2 高校:家国情怀培育的基地

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青年学生身处高校应自由奔跑,追逐兴趣和情感,领悟国家对人民的爱与关怀。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就必须结合历史和现实对这些内涵做出正确的诠释。作为高校,可以重在立足3点涵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一要改变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具体而言,高校应在综合、核心、拓展课程设置时,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架构体系,加大提高青年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的比重,并将之与家国情怀巧妙结合。如通过专题辩论、情景剧、分组讨论、学习沙龙等形式,让家国情怀具现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同时,学校应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其发挥所长。在文化课之外,高校教师应对当前现实问题进行充分挖掘,激发其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族感,从而促进学生将家庭情感和民族情感实现强烈融合,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二要在青年学生中不断渗透思政实践模式。情怀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力量,在实践活动中更会彰显意义。因此,高校应从日常做起,从实践活动着手,着力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家爱国意识,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大力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向公民素质和公民意识迈进[5]。处在和平时代,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是最好的家国情怀体现形态。高校应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引领与爱国行为的淬炼,提高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将自己放在爱国、报国、兴国、强国的主人翁位置,注重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互契互构、并向发展,让青年学生得以充分锻炼,以行动自觉为社会、民族和国家作出贡献。三要抓住特定时机拓展家国情怀教育。高校应将传统节日与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特定的节日氛围中感知浓浓的家国情怀,从活动中汲取丰富营养,从而自觉产生深沉的爱国之情,致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避免空谈主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实践教育活动,挖掘教育活动中的鲜活的家国情怀元素,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当前民俗、国情的了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实现爱家与爱国的统一,自觉肩负起时代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孜孜以求。

3.3 社会:家国情怀培育的延伸

实现学生爱家与爱国情感的统一不能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教育,还需构建多元培育矩阵,呼唤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行动。

一是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宣传工作,营造爱家与爱国的社会舆论环境。舆论宣传对学生爱家爱国的培养有着极其关键的影响,所以主流媒体应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方式,扩大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宣传覆盖范围,向青年学生传递出勇于担当、主动进取、涵养爱国、厚值奉献等生活态度,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导向力和育人渗透力。

二是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宣传、公关队伍,建立专业性网站和社区作为官方的话语渠道,构建立体、丰满的育人话语体系,把一些蓄意破坏主流意识形态的势力和错误思潮排除在外。在新社会环境中,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创新传承家国情怀的传播渠道,让青年学生在正确的社会坐标体系中,树立起现代社会应该具备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引导学生找准家国情怀的精神支点,并主动参与到与家国情怀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使家国情怀成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标配”,并在具体践行中得以落地生根。

三是媒体应以当前国民关注的焦点问题成为家国情怀培育的重点,组织专项座谈会,在全社会范围寻求建议,增加人们的参与感、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举办线上宣传活动,推进家国情怀宣传工作,让青年学生充分了解家国情怀的现实逻辑、具体内涵及时代价值,时刻唤醒和提升他们的家国意识、文化自觉和思想境界,使家国情怀的思想和精髓滋养内心、化为行动,彰显青年学生的成长力量、家国力量和未来力量。

3.4 网络:家国情怀培育的阵地

在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时代,对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工作必须对网络渗透给予足够的重视。与二维的传统媒体宣传相比,新媒体具有更大的实效性和参与感。与此同时网络拥有最多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是目前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群体。网络可以根据信息发布目标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6]。由此,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新技术,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的育人内核,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家国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对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工作活起来,使网络空间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家国情怀教育的最大增量,构建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环境,实现青年学生承载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联结的个体价值追求。

因青年学生的社会经验较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力较为薄弱,容易受到不实言论的渗透影响。所以,首先,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其次,要加大网络的正向渗透力度,扩大正向信息、正能量所占的比例,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并通过引导,不断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其不受情感歪曲、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的独立批判性思维。最后,基于社会化自传播特性和传播速度极快等特点,及时遏制网络充满恶意的无知之言的传播,增强网络文明传播的公信力、传播力与影响力,为青年学生成长构建清朗、优质的网络生态空间和家国情怀培育新样态的传播阵地。

猜你喜欢
家国爱国情怀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爱国学·晒佳作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爱国学·晒佳作
家国情怀(组诗)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