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研究

2020-01-02 18:19刘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刘燕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社会上的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在社会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世界环境变化无常、价值文化多元碰撞、思想观念因循守旧等多方面挑战并存。再加之“95后”“00后”的大学生在思想、情感、思维、观念、心理等方面与以前有明显不同,先入为主的认知观念决定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也要因势利导、因时而变。所以各高校的教学环境与教学任务都发生了莫大的改变,如果高校想要紧紧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那么就必须在高校课程教育中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在每一门教育课程中都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自身的德育建设水平,从而才算是真正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育人价值。

1 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规律及其目标任务

1.1 课程思政的价值功能需要依托课程体系的合力构建

众所周知,想要很好的实现高校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不是那么容易、那么简单的,并非是单一化的思政课程就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通过整个高校课程体系的合力构建。换言之就是课程思政的构建是基于高校所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的,高校内部的课程体系之间不仅需要进行一个合理的分工、相互配合以及强强联手,而且还需要充分发挥出高校课程体系与价值教育的同向效应,这样一来才能够实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1]。但事实上,现在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学中都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极分化,出现了“两张皮、两条线”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完全抵消了高校课程体系之间应有的合力与配合,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忽略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只注重知识与技术的教导,这一举动严重地忽略了培养学生成长为人的重大使命;这一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出现在一些理工科专业的教师身上。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无论是任何专业的教师都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教育专业具体化,但每一个专业的课程中都隐藏着精神品质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存在,如思政课程中主要思想家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历史课程中人物的社会担当、民族大义,自然科学课中科学家体现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这些都是身为学生必须要具备的精神品质。

教书育人作为高校的基本职责,传授知识与思想价值引领本应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各类课程都承担传授知识、理论、方法、经验等职能,也都蕴含思想政治价值,体现着鲜明的价值意蕴,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教育功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国家最高层对协同育人机制的呼唤,也是各大高校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1.2 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对于高校来说,立德树人才是最好的发展之本。想要很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就必须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来完成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促进学生今后的全方面发展。当代著名哲学家与教育家冯友兰曾经说过“教育是使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虽然“人的完成”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但冯友兰先生也曾说过“让人身上固有的种子开花结果只需要一个温柔的推动力和一种谨慎的引导”,在“人的完成”多重维度中,其中“德”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因此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知道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德”——道德教育。各大高校也应该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和重要性,坚持育人先育德,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明白3个核心问题:第一,为谁培养人;第二,培养什么人;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要怎样培养人。其实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也要弄明白这3个问题,明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定位。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点仍然是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程形式和课堂渠道,挖掘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追求表现为3个层次:(1)从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上说,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从教育教学的直接目的来说,是要通过课堂和课程这个主渠道,探索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式,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3)从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来说,是要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最终要达到的总目标,就是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

2 目前课程思政及融合工作出现的问题与困境

2.1 思政教学理念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和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良言论与信息,这些不良言论与信息导致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其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扭曲,很多大学生出现了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全然不顾个人品德与素质。而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也是流于形式,严重地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性。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堂上将一些大道理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丧失了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思政教育就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术业有专攻,专业课教师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专业教育就行了,不用抢思政课教师的饭碗。开展课程思政就是在践行这样一种教育教学的理念:大学的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2.2 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有待加强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不仅没有注重实践教学,还没有融入一些更加具体的实例;从而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与掌握不透彻。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仍多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几乎无参与活动,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达到教学的实质目的。几乎所有高校的思政课都是合班大课的授课模式,教师如同在讲台上做报告,学生就是聆听者。如果不能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那么教学将毫无意义。

2.3 高校内部思政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有很多学校为了方便自身的管理从而就对自身内部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在学校中每一个部分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管理体系,虽然这种做法非常便于学校管理,但却非常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所有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体系的分离导致各专业老师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其教学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的考核制度也存在很多管理漏洞,这更加大了高校管理的不合理与不完善[2]。

3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有效策略

3.1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不仅对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二者之前的联动意义认识不足,而且对于自身教育教学任务以及德育教育建设这两方面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基于此,各高校应进一步提升专业课教师对立德树人重要性的认知,不只是各学科任课教师,还有机关管理人员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对立德树人重要性的认识。高校管理人员要明确一件事情,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个群体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高校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事情,所有教师都要在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培养其乐观开朗的心态并健全其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体现出思政教育理念,从而才能做到教书和育人同步走。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培训,通过定期学习、教师结对、跨学科教研等方式,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3.2 建立注重实效的考核制度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应该做到教学目标的统一。只有充分保证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教学目标与学校的宏观战略目标统一,高校才能有效地将所有课程之间进行联动。当然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制定或者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只有制度的完善才能做好行动的引导。因此,高校应建立一种注重实效的考核制度,且要具有激励作用。考核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支持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除制定考核制度之外,对于其他相关的制度各大高校也要进行相应的完善。其次考核制度要不仅以育人实效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还要充分体现多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重视以德树人的教学思想[3]。例如,在考核中重点突出以德树人的教学思想以及协同育人,针对一些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进行重点考核,以此来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

3.3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和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有机结合

术业有专攻,思政课教师在思政理论和知识方面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的思政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习惯于从专业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而思政课教师则善于从国家和社会的视角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因此,加强两支队伍的结合非常必要。结合的方式可以是一对一结对,也可以是多对一指导,还可以是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建。思政课教师既可以走进专业课堂,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授课,也可以是只参与专业课备课过程。无论何种方式,没有好坏之别,只要适合课程需要都可以采用。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和效果都是提高专业课的育人功能。

当然,思政课教师也要多向专业课教师请教,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展思政教学,在授课内容的准备和案例选择时要考虑专业特点。例如,在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可以选取会计行业的精英人物进行正面激励;面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思政课教师可以选取医学专业的优秀模范进行榜样示范。这样做不仅会大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充分挖掘了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教育元素,实现了协同育人的教育效果。

3.4 建立教学与学工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

通常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因为高校的学科课堂教育非常之多,如果所有教学学科之间想要建立良好的联动是非常困难的,基于此,各大高校应对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构建各学科与学工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这样一来各学科教学老师就能够与学工人员经常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促进双方之间的合作,加强双方融合,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师德师风的建设,还能够帮助教学老师加强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4]。

例如,可以由教学老师与学工人员共同组织开展一些学习竞赛、课外实践或者是创新活动,在活动上获得成绩可以纳入学生的学分当中,以此来实现课内外的协同管理[5]。除制定教学与学工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之外,学校还需要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与设计,制定一个具有特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与学工协同育人的优势融入进去,以此摆脱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方式[6]。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来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平衡机制,还是一种可以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既能够充分发挥出高校课程思政系统的稳定性与整体性作用,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高校所有课程体系隐形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