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2020-01-02 18:19郭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郭静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思政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三观建设与自身的价值发挥起着突出的作用,所以在实践中需要关注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研究表明,传统思政育人模式存在着片面性,整体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具体需要,因此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强调思政教育的育人模式创新与改革,强调思政教育整体效果的提升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开展有突出的指导意义。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如下内容:(1)三观建设[1]。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开放,国外思想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造成了严重冲击,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三观形成。就目前的分析来看,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这对于国家凝聚力的增强等是非常不利的。通过大学生思政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有利,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也非常有利。(2)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实现道德品质对社会、对国家是有积极作用的,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其能够约束自我,同时履行个体的社会责任,这样,社会和谐性发展会更加突出。(3)法治意识与观念培养[2]。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法治意识和观念培养也是重要的内容。通过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法治、同时明确法治的价值以及目的,学生对法治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其在社会实践中,守法的表现也会更加突出。总的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强调,全面的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思政教育的价值实现意义显著。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具体利用做分析发现其存在着几个方面的显著问题。以下是对问题的具体分析。

首先是育人模式的主客体界定存在问题。就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来看,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主体应该是学生,但是当前的育人模式中,主体是教师,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限制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所以不少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对课堂不感兴趣,也没有参与课堂的意愿,这导致具体的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其次是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模式强调的是对思政教育具体内容的讲述,忽视了对思政教育本身的分析与理解[3]。从实践研究来看,要让学生对思政教育有更高的关注度,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有哪些价值。当前的教育并没有对思政教育进行宣传和强调,而是直接进行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阐述,这种育人模式使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基本了解,所以其在没有认知到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难以对课堂有更多的关注。

最后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育人模式没有完善的保障体系,在资源的利用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纰漏,所以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秩序性不强,资源价值的发挥也不够突出[4]。总的来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育人模式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支持,需要有完善的保障体系维持其运行,同时哈药强调资源的整合利用,这样育人模式的整体价值发挥才会更加的突出,但是目前的教育实践中,育人模式的保障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资源整合与利用也存在问题,因此最终的教学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

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价值

就目前的实践分析来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之所以要强调实践育人主要是因为实践育人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突出价值:(1)实践育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的体验和感受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其对思政教育的价值认知会更加深刻,这样一来,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均会有显著的提升。从现实分析来看,思政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法治意识和观念,而这些内容均是在实践中体现的。通过实践育人的方式掌握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这对于教学改善与提升帮助巨大[5]。(2)实践育人和理论教育的结合实现了学校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对于充分发挥校园思政教育资源价值来讲有积极的作用。从现实分析来看,在学校中存在着比较多的能够为实践育人开展而发挥作用的教育资源,基于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考虑,实现实践育人,并强调育人的多元性,这对于最终的育人结果改善帮助巨大。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策略

从当前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来看,要有效改变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必须要对育人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并基于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对育人模式进行完善性构建,这样,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发挥会更加的突出,整体教育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高。以下是基于实践总结的有效提高思政教育育人效果的育人模式创新策略。

4.1 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就思政教育实践而言,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这是提高思政教育实践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6]。基于思政教育实践做分析可知,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等获得显著改善,而要实现相应的目的,学生参与是关键。换言之,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那么即使课堂模式具有先进性,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是无法达到预期,因此说,要全面的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能够全身性地投入到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探究中是非常必要的。

就学生参与性的提升来讲,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是非常必要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主要负责具体内容的讲述,学生是课堂的客体,被动接受教师讲述的内容。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思考、行为等均会受到教师的限制,所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比较差,其对课堂的兴趣浓度也比较低。基于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考虑,在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师生地位的互换,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则处于客体位置。基于这样的地位转换,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调动学生问题探究积极性和课堂讨论参与热情,通过这样的方式,思政教育课堂活跃性会更加显著,而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会提升。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讨论,思政教育的最终结果会显著提升。

4.2 加大思政教育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认知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要实现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还需要加大思政教育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基本认知。从现实分析来看,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思政教育不重要,所以在教育和学习实践中,其会显得漫不经心。错误的认知会导致自己行为的错误,这对于思政教育的具体开展来讲影响是显著的,所以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必须要通过宣传的加强来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从而使其更加准确的认知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地位。

就思政教育的宣传加强来看,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教学中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1)积极地利用网络以及社交渠道进行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宣传[7]。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比较强,会利用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基于这一现状,学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论坛等进行思政教育的宣传,从而使学生在接触网络或者是社交的过程中注意并了解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长期的渗透,思政教育在学生的脑海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2)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等做思政教育的宣传。通过校园宣传栏和校园广播的利用实现思政教育的相关宣传,使学生接触思政教育的普遍性更加突出,这样,其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会显著加强。(3)在校园活动中积极的渗透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的时候体验和感知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整体内容认知会进一步加强。总的来讲,通过多元化渠道以及方式实现思政教育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基本认知,思政教育实践效果会有显著改变。

4.3 构建完整的教育基地,完善教育保障体系

在思政教育实践中,要全面的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还需要基于实践育人的具体需要构建完整的教育基地,同时需要对教育保障体系进行完善。就完整的教育基地构建来看,其需要强调两部分内容:(1)基础教育基地。所谓的基础教育基地主要指的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场所,一般为学校。(2)实践教育基地。所谓的实践教育基地指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理解和体验而设立的体验型教学场所。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基础教育基地的构建相对完善,但是较多的学校在实践教育基地构建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思政教育大都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培养。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需要和社会场所,如博物馆、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等展开合作,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实践基地,通过长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思政教育的最终效果会显著提升。

完善教育保障体系也是思政教育得以秩序开展的重要措施。就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来看,主要强调三方面内容:(1)明确教育执行的理论依据研究。理论是实践开展的重要指导,加强理论研究,总结优秀的理论成果并对实践进行指导,教学实践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会显著提升。(2)强调教育执行体系的完善性建设。执行体系是教育实施效果得以保证的重要体系之一,明确执行体系的环节责任,强调具体环境的落实,这对于最终的教育工作效果加强意义显著。(3)重视教育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发现并掌握实践中的缺漏,这能够为教育进步提供积极的指导。总之,教育保障体系的完善能够对当前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提供突出的指导。

4.4 整合校园的教育资源,实现实践育人合力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整合校园的教育资源,实现实践育人的合力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对策。从目前的具体分析来看,在高校中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利用的资源是非常多的,比如常规的思政课堂可以利用、专业性课堂以及技术教育实践课堂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更是思政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校园广播、校园社团、校园宣传栏等均可以为思政教育开展提供服务,所以说在学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多样的。不过就具体的资源利用来看,其存在着资源整合不利,资源整体利用实效低等问题。基于此问题埋在实践中,学校需要做好如下工作:(1)明确思政教育和学校各类型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关系进行教育内容或者是教育方式的具体讨论,以此实践教育的模块化整体。教育模块化整理,相应的资源可以实现整合,其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发挥会更加的突出。(2)明确各个模块的教育侧重,实现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这样,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会更加的突出,最终的教育效果也会显著的提升。总的来讲,在教育实践中,基于教育创新的要求实现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实践中育人的合力,这样,最终的教育教学效果会有显著性的提升。

5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教育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教学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问题的基础上讨论推动育人模式创新的策略,这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育人模式创新而言有突出的指导效果。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