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创新探索

2020-01-02 18:19宋春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校园传统艺术

宋春婷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根植于中国漫长历史、寄存于人民群众之间,虽然经历五千年演变,但仍然能够做到一脉相承、久不褪色,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然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遇到了新的挑战,生存空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依赖社会自发性地传承与创新难以为继,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高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同时担负着文化传承的社会职能,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丰富而深厚的教育资源,通过发挥高职院校特定的教育平台和知识人才优势,能够实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做出巨大贡献。

1 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之困

1.1 数字鸿沟隔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固有的精华性不容置疑,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它也很快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本质上,“传统”就意味着历史特色,而文化成分与艺术形式均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积累,这导致人们在认知传统文化艺术时,习惯于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场域”,本质上就是将某一种文化及其代表性意象以及一种艺术及其代表性形式放在特定的历史范畴之内。显而易见,在新媒体环境下,必然会出现与新媒体环境相匹配的文化艺术,如网络游戏、网络主播、短视频等文化艺术形式,这时传统文化艺术被认为是“过时”的。不可否认,传统文化艺术触网难度大,可展示的条件有限,在巨大的“数字鸿沟”面前,高职院校必然面临着优秀文化艺术传播与传承的困境。

1.2 多元文化冲击

如前文所述,新媒体视域下生成了与之匹配的文化艺术形式,这种“生成”并非从无到有,也不是在中国文化框架下创造而来,而是面向全球文化艺术的整合。客观上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存在属于自身的“网络文化”或者“网络艺术”,它们是跨越人类现实社会、通过网络虚拟互动形成的,因此具有多元性特征。其中,一部分先进的国外文化艺术与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相融合,能够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糟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扭曲、攻击、丑化,如杜嘉班纳辱华行为中对“筷子文化”的丑化,诸如此类冲击,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当代大学生,造成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质疑或否定。

1.3 泛娱乐化影响

泛娱乐化是新媒体环境的重要表现,为了吸人眼球、制造话题,很多信息的严肃性被过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哗众取宠、刻意炒作、无端歪曲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逃不开“被娱乐”的命运。而当代大学生处在“后喻文化”社会空间中,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多样化媒介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信息获取便利,造成了严重的“媒体脱教”和“教育脱媒”现象,在广大青年学生成长、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很可能将错误的传统文化艺术信息认知为“本来面目”,这会严重削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效性。

2 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之核

依据因果逻辑分析,在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必须首先明确界定“传承什么”,然后在“怎样传承”上创新发展。本质上,大学生在高校范畴内是教育对象,依据教育职能界定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范围与教育之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优秀道德文化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笔者学校为例,地处无锡市新吴区,是吴文化发源地,德文化作为吴文化的核心内容,首当其冲成为本校文化传承的重点。该案例中学校通过“弘毅书院导读刊”即《吴风书韵》,将适用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内容,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形式教育学生并创新传承。

《吴风书韵》通过吴风锡韵、书摘博文、书林茶座、书香校园等栏目,集采吴地民俗文化之风,弘扬传播地域文化。导读刊整合学校德文化教育要素,发挥吴文化第一要素——德文化的厚德尚礼、崇仁向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突出崇德、尚德、习德、践德的德育观,以厚德尚礼为校园文化生活主题,颂泰伯至德之魂,倡吴地道德新风,做学校文明新人,使德文化成为“至德立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

2.2 经典艺术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丰富多彩、形式众多,高职院校在传承界定时将“经典”作为依据。同时,根据专业教育模式,针对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界定“核心范围”“一般范围”,例如,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作为中国传统美术工艺技艺的传承者,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可以作为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设者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作为民族器乐、声乐的传承者。然而从构建特色文化艺术教育、扮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角度出发,可以灵活地圈定经典艺术形式的传承内容和形式。

以笔者学校为例,编导专业学生以宜兴紫砂由泥到壶的制作过程为主题,拍摄人文类纪录片《紫玉金砂于宜兴》,作为3年专业学习的总结,用毕业设计作品敬意中国的匠人。

如果说在故事片制作中创作者要注重的是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讲好一段故事,那么纪录片则讲究的是如何用声画讲一段故事,如何用镜头描绘现实,以及如何在纪实基础上适度艺术加工处理。因此纪录片的制作考验创作者对节奏、内容、景别复杂程度、切换镜头的快慢等这些镜头剪辑的精准把握。纪录片《紫玉金砂于宜兴》将紫砂壶的创作过程、形成技法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仅仅在介绍制壶中隐约流露着匠人们制作的辛苦与不易。一把壶,一位匠人,一个故事,构成了整部片子温馨的情感基调,字里行间之中给予观众沉浸式体验。纪录片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经典工艺技法的传承过程。

2.3 公认传世作品

由于公认传世作品具备良好的教育资源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传承界定过程中,加强层次划分,强化文化艺术体系,这样既能够凸显出作品自身的价值,也避免大学生作为“传承者”陷入无序状态。以“典籍”为例,由低到高可划分为3个层次。

(1)熏陶层作品。所谓“熏陶”,就是以最直接、最强烈的信息传达方式,让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不足的大学生群体感知。

以笔者学校《金秋赏非遗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活动为例,每年在校友日11月23日之前,都会举办“金秋赏非遗”中华文化体验活动。通过传统文化知识二十四节气的微讲座,传统文化文创产品的展示,传统乐器如古琴、色空鼓的演奏体验,既生动有趣,又促进交流,沉浸式的文化熏陶与浸染。

(2)引导层作品。从德育教育角度出发,传承文化,以书院文化提质校园,以该校“弘毅书院”文化育人形式为例,旨在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接触一些对人境界、人格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进而形成自觉传承的意识。

地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是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传承无锡历史上东林书院文化教育的传统,承明德尚礼之训、求尽善人格之真,2016年10月成立“弘毅书院”。“弘毅”一名取自学校校训“弘毅守正盈科匠心”。书院以“德文化”为核心,设置“吴文化讲堂”“盈科大讲堂”“淑女大讲堂”“清风大讲堂”四大讲堂,开办弘毅班、诵读班、国学班、咏唱班和淑范班基本教育单位,借鉴了传统书院特别是东林书院的“会讲”制,学员参加书院教育活动及成绩申请记入学校素质教育学分。弘毅书院在学校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中呈现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3)升华层作品。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强调实用性知识、技能,还要形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以该校为例,升华层以节日文化涵养校园,特色“节”“日”成为文化传承育人的新载体。

基于青年学生热衷”洋节”和“西节”,淡化中华优秀传统节日而缺少青年学生自己的节日的情况,如何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创新设立校园特色节日文化并赋予时代特点,开启一种创新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学校校园文化特点的“节”“日”文化体系,成为该校的特殊思考。

校园特色“节”“日”汲取传统节日文化的合理内核,融入时代精神。以校园感恩节为例,4月5日是传统意义上的清明节,把这一天定为“校园感恩日”,节日主题设置为“缅怀先辈、学会感恩、传承家风”,把感恩教育、家风家训教育等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巧妙地融进其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再如“校园点赞日”设置在12月25日,节日主题设置为“十件大事、职教人物、最美学生”,提升学生对年度学校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学校全年共设立21个特色“节”和“日”,特色校园“节”和“日”文化建设赢得了全国高职院校“书香校园”与全省“和谐校园”的美誉,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和校园文化品位。

3 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之径

在教育场域下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创新,既要强调文化艺术传播特性,也要重视教育条件制约,该文提出3个有效创新途径,分别为媒介创新、要素创新、实践创新。

3.1 传播媒介创新

传播介质创新是优秀文化艺术创新的直观途径,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的必然选择。本质上,任何一种文化及艺术形式,在“从旧转新”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传播机制“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但是,传播介质创新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性创新,例如,传统戏剧曲艺是一种舞台文化艺术,将其以视频的形式转移到网络媒体平台上,只是做到了传播途径的转化,远远没有达到创新的目的;所谓传播介质创新,是指遵循新媒体环境下“新介质”的特点,对内容、风格、要素等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留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并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价值观。

以该校为例,影视动画专业学生,用AR(全称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让无锡惠山泥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赋予实物立体感和互动体验感。

再如,当下短视频得到年轻人的钟爱,快手、抖音等网站以其使用率高、传播广的特点风靡一时。该校学生制作并管理的抖音号《走进非遗》让她们深深体会到厚植文化与专业技能缺一不可。

3.2 教学要素创新

近年来,该校“通识课”和“公共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把“三全育人”各项任务落细落实。一方面,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工程,着力加强科研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该校的专业师资力量、聘请传统文化艺术继承人,以“客座”身份加入到校园传统优秀文化创新队伍中,这一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创新主力,他们通过与本地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学习,将自身所学知识作为创新工具,形成一定成果之后推广到市场,这也符合“创新创业”的教育要求。

以该校为例,“女书工作室”中,学生设计的女书系列文创产品随行筷勺套装、茶器等,古风(穿汉服)主题个人写真、汉服主题交友活动、自己动手做发簪活动,学生从设计、策划到执行,彰显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文创产品的设计最忌讳的是“无病呻吟”,一定要突出实用性和方便性,学生通过接触市场,走出了校园的思维方式,学会了以设计师的理念,融入市场。

3.3 实践活动创新

高职院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创新实践过程中,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将社会作为重要的实践活动课堂,利用校内“第一课堂”的组织性优势,打造学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创新模式。

(1)对于民俗、风俗类传统文化艺术,可以采用田野调查方式,例如,定期组织学生采风,探寻具有浓郁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内容,将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民俗宗教、手工艺术品等发掘出来,在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激发下,结合专业技能创新创造,真正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统一起来。

(2)对于特定区域的艺术形式,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让这些“继承者”走进校园空间,为学生展示传统艺术的魅力,让大学生以观摩借鉴,并以教学任务的形式,实施有目的的创新创作。

综上所述,在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以前瞻性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继承意识、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加强与学校教学工作的融合、顺应新媒体时代环境、注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以此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不断深化和丰富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猜你喜欢
校园传统艺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纸的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