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转型及其传承路径探究
——以“侗款”文化为例

2020-01-02 18:19刘志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6期
关键词:侗乡村寨侗族

刘志伟

(怀化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传统文化经过代代相传和不断变迁,不论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如何改变,核心价值却始终如一。中华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承载着民族精神血脉,维系着民族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侗族人民依靠侗款形成了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基层人民政权取代款组织,侗款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改变,文化效应依然存在,如类似于款组织的老人协会以及取代款约的乡规民约,成为地方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继续在侗乡发挥积极作用[1]。

1 侗款文化的传统功能及其局限性

侗款作为一种组织和制度及由其衍生而成的文化系统,规范调节着传统侗族社会的社会关系。侗族节日习俗丰富多彩,生产生活井然有序,对违规的行为严格处罚、令行禁止,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优美,这些都离不开侗款的作用。首先,侗寨通过合款和集会的方式制定、宣讲款约,管理寨务。合款不仅处理各种纠纷,还能合理区分所涉及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各家族村社间的自然资源,如通常沿山脊和水路划分家族村社疆界,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2]。侗款以鼓楼为议事场所,动员全体村民参加,由寨老或款首等德高望重的老人带头协商处理寨务。这种聚会方式现在如果没有地方基层政府支持,已经难以组织运行,相关的聚会一般只有节庆和娱乐意义。其次,对违反款约的人和事,一般情况下都会得到处理。对无据可依、难以公断的争讼,则会采用神明裁判的方式决断,这已不适合时代需要。再次,侗款及其相关的民俗习惯和文化,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侗族将人的生活与自然融合到一起,如生儿育女会种下杉树,作为男孩的娶妻费用或女孩的嫁妆[3]。湘黔交界处的清水江及沅江的大小支流,在明清时木材贸易繁荣一时,当地现在仍保持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这与侗乡以及侗苗世居各村寨成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密切的关系[4]。最后,侗款文化的传承和代际关系以“前喻文化”为主,思维模式主要是象喻型思维[5],这种文化和思维模式是种植、采集经济相结合生产方式的产物。侗族的代际文化表现为晚辈必须向长辈学习,个体的社会化一般在老一代的严格控制下进行,而象喻型思维模式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有利于道德伦理规范和口头文学作品的传承与流布,有利于约束个体的反社会行为,增强群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但这类文化和思维模式也容易导致因循守旧、满足现状。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侗乡与全国乃至世界有了全面深度接触的机会,多元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对侗族形成了强烈冲击,如何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又切合时代需要加以系统性传承,是侗族人民面临的一场大考。

2 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侗款是侗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其密切相关的还有侗歌、侗锦、侗戏、饮食、医药等在内的各种民俗、艺术与文化,以及款坪、鼓楼、风雨桥和干栏式建筑等文化载体。2008年前后,侗族款约、款习俗和侗款分别被列入贵州、广西、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省区分别设立了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长廊和生态博物馆。根据有关研究和实地调研,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款组织已不复存在,虽有部分侗寨的老人协会和村规民约还存续侗款的遗风,但依靠传统侗款联结起来的各类侗族文化也变得分散孤立。

从保护的角度看,注重单项非物质或物质文化的独立性微观保护,忽视文化及资源的生态性系统性保护。政府出台了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但主要限于宏观或物质文化保护,对非物质文化等隐性文化则限于单项保护,如除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保护实验区外,侗族大歌、侗锦织造技艺、木拱桥营造技艺、侗戏以及侗款等都是单项保护。从保护范围看,重视部分聚居区或个别村寨的保护,忽视跨行政区的连片区域整体保护。如《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主要针对现存侗族人口较多、传统文化、习俗和物质类文化保存完好的村寨。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主要限于狭长的坪坦河沿岸侗寨,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主要限于苗江上游流域沿岸的九座村寨。因为资金不足和管理难度大,保护区内只有一部分村寨得到保护性开发[6]。从保护的力量看,偏重政府部门和商业投资等外来力量的保护开发,缺少群众内生性自发性保护和投入。政府部门虽然重视传统文化,或引入外来资金开发,但没有深入挖掘群众力量,旅游产品创新不够,一些景区充斥外来文化元素,文化产品与其他景区同质化严重。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匮乏,宣传力度不足,管理水平有限,居民参与度较低。

3 款文化转型的可能性

数十年来,市场经济深入国家与社会各个角落,传统款文化在结构形态、运转模式上有较大变化,群众面对国内外多元文化冲击,生活方式与观念逐渐转变,为适应时代要求,款文化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社会群体关系的转型为款文化转型铺就社会结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变迁和打工潮出现,外出打工的人们,对自身民族身份和文化独特性的认同反而增强,打工群体的年轻人见多识广、积极进取、勇于尝新,且收入水平相对因循守旧的老年群体更高。和侗族传统社会中以老年人为主导的社会结构相比,现代侗寨社会结构文化范型正由“前喻文化”过渡到“并喻文化”,并有可能向“后喻文化”发展,年轻一代在村寨的保护和建设中成为主力,这为款文化转型奠定了社会结构基础。其次,生活与生计方式的转型为款文化转型提供了物质与观念基础。

由于生活条件改善,消费理念改变,人们从粗茶淡饭、节衣缩食转变到追求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如砖瓦房方便居住,且不易发生火灾,不少地区流行建小洋楼。随着高速公路和现代化交通设施的构建,以车代步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传统习俗也逐渐转型,如“行歌坐月”的传统婚恋习俗已日益简化成文化意义上的“对歌”展演活动。随着择偶观念变化,通婚范围不再限于附近村寨,一些侗族年轻女性远嫁他乡甚至国外。传统的以粮为食、以林为用的农业生产,逐渐转变到以外出打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生计方式。最后,传统款约的转型为款文化转型奠定现代治理基础。长期以来,除了国家意志和权力对侗乡的影响外,侗乡主要通过侗款进行自发组织和管理,款组织和款约世代相传,维系着侗寨的有序运行。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传统款约嬗变为新乡规民约,款组织转型为“老年协会”“青年协会”等社会组织,为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4 款文化的生态转型与发展路径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构建乡村治理的新体系需要强化基层治理,少不了各类社会组织的参与。传统款组织和款约多半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当中,但经过时代洗礼并尝试转型的侗款文化却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侗族地区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此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几十年来,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在群众的自发组织下,侗族地区涌现的老年协会、青年协会等社会团体,以及侗文化协会、生态博物馆、侗歌、侗锦、侗戏协会等各类侗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根据侗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开展各类教育文化体育活动。此外,在不少村寨中,款约中符合国家法律的内容被写入村规民约,规范着人们的言行。

在经历了经济社会变迁之后,侗款文化在侗乡部分地区还在发挥余热,但所起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以通道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2016—2017年,通道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 906元和6 887元,排在湖南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未列,作为侗族自治县,侗款文化对提高人民收入和幸福指数还有巨大发挥空间。侗款天生就有整合社会力量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款文化的积极作用,可以参考款组织形式跨地区设立各种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并形成分工合作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款约转型为村规民约,可由重惩罚无奖励转型为轻惩罚重奖励;其他与侗款密切相关的文化,可通过转型后的组织和制度加以规划开发,如侗族大歌、侗锦、侗戏、稻作文化等,可组织相应的协会或合作组织,开展民俗活动。

4.1 鼓励自主管理和协调,村民自发保护民族文化

作为文化遗产,侗款与相关侗族文化得到了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出台了保护政策,给予了资金支持,但侗族群众主要还是以被动参与为主。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与传统文化衰落、收入水平低以及管理模式不当有关。要调动村民积极性,除了培养保护意识外,还应充分尊重民意,鼓励村民自主参与村寨管理,协调文化保护的各项事务。如日本白川乡“合掌造”聚落的保护与开发过程,凝聚了村民的力量,村民是古村落文化的真正主人,在争取政府支持和保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全体村民都积极参与到文化的保护当中。侗款文化是侗族人民的宝贵遗产,款组织虽然不复存在,但其动员和议事的形势依然有借鉴意义,可以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的自我管理作用,成立款文化保护协会等综合性社会团体和保护基金,发挥村民力量,募集公众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传承。

4.2 完善村规民约和制度,加强宣传和教育

在国家法深入农村基层的过程中,传统款约权威慢慢消减,基层社会关系如村民自治、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开发,社会治安以及义务教育的推行主要依靠国家法律予以规范,新的权威体系不断壮大。款组织、宗族、老人、基于多神信仰的自然力崇拜等逐渐退出权威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村委会这一基层权力机构。村委会是国家法律的维护者、乡村治理的执行者和基层群众的代言人,如何确保法律的权威,同时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维护村寨利益和村民基本权益,需要村委会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以通道为例,2016年通过的文化村寨保护条例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做好村寨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制定“村规民约”。侗族人民十分重视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把法的普及看成是培养本族人才的重要内容,不少款约被凝练成郎朗上口的文学作品,既有利于记忆,又方便宣教传播。款组织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款约曾是侗族人民心理素质、伦理道德、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的最高价值标准,是支配其社会活动的无声命令,也是传统侗族社会有组织、有秩序稳定发展的保障,若能借鉴其合理内涵,用以完善村规民约,对侗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会有促进作用。

4.3 支持设立合作社组织,致力发展大健康产业

自从国家出台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以来,文化消费需求逐渐增长,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医药健康、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大健康产业也日益发展壮大。侗乡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与增长点,尤其是民族文化深度融入地方产业,无形的文化正在转变为有形的价值,特色文化带火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不少侗族村寨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兴建休闲农业观光区,或以民族文化为主题进行开发,或生产民族特色产品,虽然部分村寨发展兴旺,但多数村民收入并不乐观。这与不少村寨没有形成好的文化品牌、产品供给质量不高、开发同质化现象有关。侗族文化以侗款为核心,是包括民俗、建筑、医药、手工艺、饮食等各类文化在内的文化整体,将其中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化形式割裂出来加以包装和宣传,都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侗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需要群众自发全面的传承,并合理加以创新,才能继续发扬光大。有的村寨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设立文化体验基地,不仅保护了民族文化,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他们在无形中继承了侗款文化的精髓。

猜你喜欢
侗乡村寨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乡娃娃的游戏乐园
侗乡情
走进侗乡校园
情满侗乡呀啰耶
试分析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锅巴粥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