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其或”词性及语义的考证

2020-01-07 03:54
关键词:尚书左传例句

曾 妮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台北市立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何永清发表于《国文天地》第34卷第3期的一篇名为《<论语>“其或”的说解》的文章指出,各家历来对《论语》中“其或”的说解不一,大致地看,可以分为两派:一是以许世瑛等人为代表的,将“其或”视为两个单位的说法;二是以倪志僩等人为代表的,将“其或”视为一个单位的说法。经过一系列的论证,何永清教授认为,由于汉语的字形缺乏形态变化,加上一词多义、词的多词性、因句辨品等特征,使得词和词组的界限模糊,因此,只要言之有理,都不妨兼容并蓄。[1]69-71

《论语》中唯一一处“其或”出现在《论语·为政》第二十三章,原文如下: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540年至公元前400年,也就是春秋至战国初期。因此,本文选用了周代和春秋时期的传世文献中有关的句子作为语料,运用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证“其或”在本句中体现的词性及语义。

一、周代文献中“其或”的词性及语义分析

通过查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汉英双语语料库,发现周代的传世文献中共出现了三处“其或”连用的例句:

例1 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尚书·夏书·胤征》)

例2 尔忱不属,惟胥以沈。不其或稽,自怒曷瘳?(《尚书·商书·盘庚中》)

例3 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尚书·周书·君陈》)

例1中“其或不恭,邦有常刑”,“其”为表示确定语气的语气词,“或”作主语,相当于“有的人”。《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曰:“其有违谏不恭谨者,国家则有常刑。”[2]182意即:有废职懈怠不恭谨的官员,国家有固定的刑罚。

例2中“不其或稽,自怒曷瘳”,《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曰:“苟不欲徙,惟相与沉溺于众。不欲徙之言,不其有考验于先王迁徙之事。汝既不考于古,及其祸至,乃自忿怒,何所瘳差也?”[2]237“其”为表示确定语气的语气词,“或”在此处译为“能”。王叔岷《古籍虚字广义》卷二将“或”训为“能”,并举例“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尚书·商书·微子》)[3]95,可见,在《尚书》中,有“或”译为“能”的其它实例。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将此处的“其”训为“之”[4]33,作“稽”的代词宾语。“之”在否定句中作为宾语可以前置,但“其”不满足这样的条件。

例3句子的语义在《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释为:“简别其德行修者,亦别其有不修者”“进显其贤良者,以率勉其有不良者”[2]493。“厥”作为代词,相当于“其”,可译为“他们的”。“其”的这种代词用法在《尚书》的其他篇目中亦有出现,例如“王置诸其左右”。而“或”在此句中作语气助词,无实义。即移除“或”,写作“简厥修,亦简其不修;进厥良,以率其不良”,句意不变。“或”的这种用法在同时期的《诗经》中亦有出现,例如“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王引之释词:“言无不尔承也。或,语助耳。”[5]673

例1中的“其”,很多人视之为假设连词,但这种解释至少遇到了两个问题:其一,“其”的假设连词的用法是怎么来的?其二,“其”用作假设连词在《尚书》中是否具有普遍性?

我们先来看第二个问题,通过对《尚书》进行检索,我们发现“其”共有248例,其中表确定语气的176例左右,约占总数的71%。如:

(1)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尚书·虞书·尧典》)

(2)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尚书·虞书·大禹谟》)

(3)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尚书·虞书·皋陶谟》)

(4)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尚书·虞书·益稷》)

(5)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尚书·夏书·禹贡》)

(6)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尚书·商书·汤誓》)

(7)若颠木之有由孽,天其永命我于新兹邑,其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尚书·商书·盘庚上》)

(8)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尚书·商书·盘庚中》)

(9)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商书·盘庚下》)

(10)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尚书·周书·金縢》)

《尚书》中“其”疑似表假设的仅有2例,除例1外,尚有1例:

(11)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尚书·商书·汤诰》)

其实,这里的“其”仍是表示确定语气,并不表示假设。比较:

(12)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尚书·周书·君奭》)

(13)其汝克教德,明我俊民,在让后人于丕时。(《尚书·周书·君奭》)

(14)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尚书·周书·泰誓》)

(15)尔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罚。(《尚书·周书·泰誓》)

“其”放在主语前后无别,都是表示确定的语气。如果说《汤诰》中的一句有假设的意味,那也是句子的深层结构赋予的,它需要通过句子的整体意思去体会,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意合。假设并没有在表层结构中用语法标记加以显示,也就是说句子的“其”并没有承担表示假设的功能。例1与其相似,“其或不恭,邦有常刑”的假设意味,也是句子的深层结构赋予而在句子表层整体结构上实现的,“其” 表示确定语气,不表示假设。

再来看第一个问题,认为“其”表假设的学者无法回答“其”的假设义从何而来。词义系统是一个整体,突然冒出一个意义,跟其他意义都没有联系,未免有点想当然,很不严谨。把“其”看作表示确定意义的语气词,不光有大量的语料支撑,也容易说明其来源。“其”用作指示代词,表示的对象是确定的,在此基础上发生虚化,引申用来表示确定语气,自然而然,符合引申规律。

综上所述,在周代的传世文献中,仅《尚书》中出现了三处“其或”连用的例句,且都是作为两个独立的单位使用。“其或”连用可以是 “语气助词(表确定语气)+‘有’”“语气助词(表确定语气)+‘能’”“代词+语气助词”三种情况。

二、春秋时期文献中“其或”的词性及语义分析

在春秋时期的《国语》《左传》《论语》的众多篇目中,“其或”连用的例句共有十处。

例1 今周室少卑,晋实继之,其或者未举夏郊邪?(《国语·晋语·郑子产来聘》)

例2 今邢方无道,诸侯无伯,天其或者欲使卫讨邢乎?(《左传·僖公十九年》)

例3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例4 子其或者欲已乱於齐乎?(《左传·宣公十七年》)

例5 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左传·昭公七年》)

例6 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左传·哀公元年》)

以上六个例句中,“或者”可解释为“也许”,用作语气副词,表达说话者的推测。王引之在《经传释词》卷九中指出,“或诸,即或者”[4]58,此处的“者”和“诸”皆“之乎”二字的合声。一般认为,“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乎”的合音,但以上六个例句中的“者”并不能拆分出一个代词和一个介词,因此,王引之的说法存疑。刘淇在《助字辨略》中指出,“或”与“或者”同,是“疑辞,犹云‘无乃’也”[6]279。刘淇的说法较为合理,以上六个例句中的“者”是助词,附着在“或”后面作为辅助之用,构成“或者”一词,用作语气副词。这种用法在《左传》的其它篇目中亦有体现,例如“后之人,或者将敬奉德义”(《左传·宣公十五年》),此句中的“或者”,仅体现了“或”作为语气副词的意义,而“者”作为助词无实义,仅表示构词语素。以上六个例句中的“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同样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在句法结构上,“其”与“或者”构成同义副词并用的现象,推测的语气更加明显。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对例3的“其或者”训曰:“‘其’与‘或者’皆表示不肯定之副词,此处强调其语气,故连用。”[7]408对例4的“其或者”训曰:“其,表将然之副词。或者,表不肯定之副词”[7]774。按:此处“其”“或者”应该也是皆表不肯定之副词,是同义副词连用的情况,而“将然”的语义应来源于“欲”。

例7 赏而去之,其或难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例8 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左传·昭公三年》)

例9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篇》)

例7中的“其或”一词,《春秋左传注》释为:“其或,不肯定副词,语较婉转”[7]1057。例8中的“其或”在《春秋左传注》中也有详尽的解释:“其、或皆表不肯定之副词,其或连用,与襄二十一年传‘其或难焉’同”[7]1243。按:从语法上看,这两处的“其”“或”均为表示推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或”与“或者”同,这里的“其”和“或”也是两个同义副词连用。

通观以上春秋时期“其或”的8个用例,“其”“或”无一例外是同义副词连用,表推测语气。西周时期用来表示确定语气的“其”,到了春秋时期却用来表示推测语气,看似差异很大,其实这二者之间的联系还是显而易见的。推测是一种不完全确定,或者说心理上是确定的,只是还没出现相应的客观结果而已。比如例3,“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其上下文是:

(晋公子)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齐,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叔詹综合三方面的情况,坚信晋公子回国继承君位符合天意,确定无疑。只不过这个结果还暂时没有实现而已。再如例8,“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其上下文是:

齐侯田于莒,卢蒲嫳见,泣且请曰:“余发如此种种,余奚能为?”公曰:“诺,吾告二子。”归而告之。子尾欲复之,子雅不可,曰:“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卢蒲嫳因参与齐国内乱被流放,几年后,齐侯到莒地打猎,卢蒲嫳求见齐侯要求回国,向齐侯声泪俱下地表示:自己的头发还剩下稀疏的几根,如此年迈,回去后也做不出什么危害国家的事情了。齐侯将他回国的事交给子尾、子雅两个大臣处理。子尾想让他回来,子雅不同意,说:“他的头发虽短但谋虑深远,(如果让他回来),我们的皮就会被他剥下当席子睡了。”对于卢蒲嫳其人,子雅有着清醒的认识,“其或寝处我”,虽然是一种推测,但子雅在心理上认为这将是确定无疑的一个结果。

根据以上的语料和分析,例9“其或继周者”中的“其或”语法性质和语义就十分清晰了。“其”是表推测的语气词,“或”是动词,正如《论语正义》所言:“‘或’之言有也。”[8]72“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就是:恐怕将来出现接着周朝而建立起来的朝代,(他们的政治制度)即使过了一百个朝代,也是可以预知的。“百世可知”,孔子在心理上是坚信不疑的,但这仅仅是基于夏商周制度连续性基础上的一种推理,所以这里的“其”表推测语气,而不是确定语气。有学者认为本句中的“其或”是表示测度的两个语气副词连用,如果是这样的话,“继周者”就是一种已然的事实,而不是推测的结果了,因而难以成立。文献中的“有继”也可为本句中的“或”训“有”提供佐证:

(1)君子能劳,后世有继。(《国语·鲁语下》)

(2)吾闻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继。(《左传·宣公十一年》)

综上所述,在春秋时期的传世文献中,有“其或者”和“其或”两种用法,且都是作为两个独立的单位使用。“其”均表推测语气,“或”“或者”一般也是表推测语气,只有在《论语》“其或继周者”中是一个动词,表示“有”的意思。

结论

《论语》中唯一一处“其或”的意义,并不像何永清教授说的那样,既可以看作一个单位,也可以看作两个单位。通过分析周代至春秋时期的传世文献,发现共有十二处“其”“或”连用的例句,其中有六句可以视为“其”与“或者”连用。“其”“或(或者)”连用有五种情况:“语气助词(表确定语气)+‘有’”“语气助词(表确定语气)+‘能’”“代词+语气助词”“语气助词(表推测语气)+语气助词(表推测语气)”“语气助词(表推测语气)+动词”。“其”“或(或者)”均为两个单位,同时期的《论语》中的也不例外,其中的“其”是表推测的语气词,“或”为动词,是“有”的意思。

猜你喜欢
尚书左传例句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谦虚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