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毛泽东经济发展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0-01-07 08:11沈昊驹徐川
关键词:继承毛泽东习近平

沈昊驹 徐川

[摘 要] 对经济发展目标、方法和结果及价值判断是发展的基本伦理问题。毛泽东和习近平在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既有内在的统一性也有历史的特殊性。梳理习近平对毛泽东经济发展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厘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伦理的脉络,对于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伦理本质和内在逻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经济治理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毛泽东;经济发展伦理思想;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志码]A

经济(economical)与伦理(ethical)是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经济发展伦理是对经济发展的目标、手段和结果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经济与伦理的分离,在理论上导致了近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1]10,在实践中带来了生态破坏、贫富分化和人的异化等经济增长的代价。[2]2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已经系统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伦理失范,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增长“与贫困和奴役的增长是一致的。”[3]25720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活动家甘地(Gandi),经济学家路易斯·J·莱布瑞特(Louis-Joseph Lebret)和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道德哲学家尼格·道尔(Nigel Dower)和O·奥尼尔(Onora O'Neill)分别对发展的伦理缺失进行了反思,并对经济发展的目标、手段和结果赋予价值内涵,提出应赋予经济发展以伦理维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伦理失范的批判以及西方学者对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促使中国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发展的价值取向,寻求经济与伦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平衡。而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作为让中国“站”起来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和让中国“强”起来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时代领导集体的探索,站在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分别提出各具时代特点的经济发展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毛泽东和习近平的经济发展伦理思想,对于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伦理本质和内在逻辑、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民中心论:毛泽东、习近平经济发展伦理思想的出发点

经济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是最核心的发展伦理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经济发展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形成了劳动及其产品对人的统治和支配,人丧失了其主体性地位。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这种“异化(alienation)”现象,强调摆脱“物的依赖性”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伦理本质。正是基于马克思等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人的需求的重视与呼吁,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经济遵循了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以“以人民为中心”为出发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伦理思想。

以人民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在“站”起来和“强”起来的两个不同阶段虽然表述各异,却内在统一。毛泽东时期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但是他的经济发展思想中处处凸显出人民的重要性。毛泽东认为,经济发展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4]188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4]1883,要给以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解决人们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人民温饱问题和人民解放问题。习近平认为,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首先明确发展为了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其次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最后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的获得感,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

“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价值取向在“站”起来和“强”起来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历史内涵。人民需要的满足和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初级价值目标和终极价值目标。毛泽东和习近平所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人民需求有所不同,故而经济发展伦理有不同的思想展现。毛泽东时期把人民温饱和人民解放作为经济发展价值目标。毛泽东强调更多的是给予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和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同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以实现人民解放。进入新时代后,我国人民群众的需求由以前的“人民温饱”发展为现在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因此,习近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经济发展价值目标。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习近平提出了彰显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新发展理念,指导社会全面发展,也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对比两者所追求的经济发展价值目标,首先可以看到人民需求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把每个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经济发展价值目标,这是对“发展为了人民”最好的践行。其次可以看到在实现经济发展价值目标过程中发展价值取向的不断调整,发展以“生产关系”为价值中轴调整为“以人为本”为核心。毛泽东时期经济发展虽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却采取“生产关系”为价值中轴的发展价值取向[6]86,导致经济发展更加重“物”。习近平扭转了发展中存在的重“物”轻“人”思想,实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作用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上两者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伦理思想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精髓。其二者对比也深刻反映了人的本质发展过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其次是“物的依赖关系下人的独立”阶段,最后是“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阶段。[7]104人随着阶段递进逐渐获得独立性和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毛泽东时期的人民温饱问题解决和人民的解放实现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价值目标,毛泽东时期的人民解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它不过是通向人的真正解放的一个中间环节。人民群众从“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却被“物的依赖关系”束缚住,导致人民群众虽获得一定的独立性发展却没有真正获得它的本质——“自由个性”,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寄予“物”,追求物質满足,整个经济社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物本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当然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又必然要以“物的依赖关系”这一阶段为基础,今天仍然需要充分肯定“物的依赖关系”的价值合理性,人只有在这一阶段获得充足发展基础上,才能关注到发展对人的忽视的价值错位。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获得进一步发展和独立,越来越关注发展对人的关怀,故而习近平提出发展要以“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既要重“物”也要重“人”。

二、统筹兼顾论:毛泽东、习近平经济发展伦理思想的方法论

“人民中心论”作为毛泽东、习近平经济发展伦理思想的出发点,有力的解决了经济发展“为了谁”这一目的论问题,而对于经济“应当怎样发展”这一价值论问题的解答,二者均充分运用了“统筹兼顾”这一方法论思想。统筹兼顾,顾名思义,指立足全局基础上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蕴含了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贯彻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等在内的若干重大方法论原则[8]41,指导着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在经济“应当怎样发展”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和运用了统筹兼顾方法论原则。首先是在经济成果分配过程中的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伦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经济发展成果应当如何分配,或者说何种分配方式是符合伦理的。”[9]113第一要处理的是公私关系。公私关系处理上,毛泽东提出“公私兼顾”。[4]678之后在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上,又提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总目标。[10]1256第二要处理的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纠纷、矛盾。毛泽东提出:“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11]221总的来说,不管是公私兼顾还是国家、集体和私人利益三者兼顾都体现了对正确义利观的坚守与践行。其次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统筹兼顾,毛泽东提出经济平衡发展思想。“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充分运用平衡思想协调矛盾实现矛盾双方新的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提出平衡是个根本问题,关系到民心向背问题,并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平衡分为三种,即农业内部平衡、工业内部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12]80,要求同时兼顾、同时并举,反对只顾一头发展。

习近平进一步发展了统筹兼顾方法论思想内容。首先在经济成果分配方面,習近平提出了“共享”伦理思想,通过“共享”合理兼顾各方面在经济成果分配过程中的利益需求。习近平赋予了“共享”新的价值意义:共享指的就是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社会成员,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伦理内涵,体现了人民性、全面性、公平性、过程性的伦理特征。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习近平提出了“全面”发展,强调发展要注意系统性、整体性,既要注重物质增长也要关注精神丰富,注意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发展要注重“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人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出了经济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一方面,坚持“稳”这一主基调,在遵守客观规律基础上,调适好发展速度,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减少经济发展中的“动荡”;另一方面,瞄准“进”这个大方向,着眼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这一经济发展终极价值目标,在保持稳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前进。

从上述内容比较来看,习近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的统筹兼顾分配伦理思想和经济平衡发展思想,还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首先在经济发展成果分配方面,习近平提出的“共享”思想更具公平正义、人道主义伦理原则。第一它突破毛泽东时期的重“物”分配理念,提出人民不仅能共享有形的物质成果,还能共享无形的精神成果,关注到人民多方面需求和注重人民多方面的获得。第二它强调在维护国家、集体利益过程中,要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尊严,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伦理原则。第三它超越了毛泽东时期的平均主义分配,主张分配过程中利益的均衡与合理,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众关照,使分配正义得到新拓展。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习近平要求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各方面“全面”“协调”“稳中求进”的发展,相比较毛泽东的经济平衡发展思想,习近平更加凸显发展的全面性,强调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习近平对毛泽东的统筹兼顾分配伦理思想和经济平衡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认识价值取向转变,由以“生产关系”为中轴到以“生产力”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转换[6]85,重要原因在于对发展模式的价值选择转变,由毛泽东时期的重“物”发展模式到现在的重“人”发展模式。

三、新发展理念:习近平对毛泽东经济发展伦理思想的创新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13]144新时代下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了发展伦理思想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自我更新、自我嬗变。新发展理念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为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导和有力保障。

新发展理念深化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价值自觉。面对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新问题,习近平提出新发展理念,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新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强调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要求人民群众转换自身角色定位,从发展客体转变为发展主体,积极主动承担创新责任,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协调发展突出强调了“平衡”二字,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发展的终极追求。绿色发展体现了人民对舒适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就要以当前人民渴望和追求为中心。开放发展体现了互利共赢伦理原则,强调充分地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造福人民。共享发展强调了每位社会成员共享包括经济成果在内的各方面发展成果,回应了“以人民为中心”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求。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深化了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价值取向认识。

新发展理念发展了“统筹兼顾”的伦理内涵。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经济应当怎样发展”的科学理念,充分贯彻了统筹兼顾方法论原则要求并充实了统筹兼顾伦理内涵。创新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以实现充分发展;协调发展解决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区域、城乡等方面发展,缩小差距,彰显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统筹发展,以实现两者的和谐;开放发展着眼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维护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利益也要维护其他国家合理利益,积极承担责任与义务,开放发展理念展现了权利伦理与责任伦理、个体伦理与整体伦理的统一;共享发展提出社会发展成果分配兼顾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共享发展体现了对共享主体的尊严的尊重,对社会成员共享的权利重视。

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对公平正义新拓展。缺乏公平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了公平正义伦理要求。新发展理念强调发展的协调性,解决发展过程中不平衡问题,体现了发展正义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凝练和升华,自然而然它内在蕴含了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代内和代际的公平精神。开放发展坚持了全球发展正义性原则,坚持在发展过程中有限全球权利与有限全球责任相统一。开放发展提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履行国际义务,帮助弱小国家在全球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多发展资源、发展权利。共享发展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而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超越了“所得比例相同”的传统公正观念,强调差异性正义,提出在发展成果分配中要更多关照社会弱势群体,它使得分配正义从“各得其所”或“得其应得”拓展为“追求利益的均衡与合理”[14]80-81,“平均式”正义发展为“合理式”正义。

新发展理念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伦理精神。新发展理念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绿色发展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经济发展之初的“重物”发展模式一方面导致人的“单面化”,另一方面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严重违背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价值与权利是相互关联的,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必须也具有一定的权利,而人无限制追求物质利益过程中忽视了它的发展权利,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习近平提出新发展理念之绿色发展,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重视自然的发展权利,人类利用自然获得经济利益必须要受到某种伦理的限制。绿色发展主要是从经济发展角度引导人们发展观念转变,提出“生态生产力”,将经济发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要性相结合,指出和谐的自然将会产生更持久的經济效益,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伦理精神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律令。

新发展理念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伦理情怀。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挟裹着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并逐渐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全球意识。新发展理念强调发展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伦理情怀,通过开放发展为世界发展做奉献。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伦理情怀首先体现出了发展主体的“天地境界”,作为地球的一员、宇宙的一员,要超越狭隘的个人利己主义为全球做事、为宇宙做事;其次体现出了中国作为地球一员的责任担当精神,自觉承担应担的全球责任与全球义务。开放发展要求具有开放的道德意识,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开放的视野就是要有面向全球的观点,关注全人类的问题,比如全球化问题、价值公正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15]15美丽中国的建设,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5]当前各国经济、政治等相互影响,任何一国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要有命运共同体的情怀,通过有效的国际协调合作实现硬件层面、软件层面、人文交流层面的联通和互动,增进利益共赢。开放发展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超越种族、超越国别的大爱精神。

四、结语

任何一种思想的发展都是前后接续、递进发展的。通过内涵嬗变和价值扬弃的方式,习近平经济发展伦理思想实现了对毛泽东经济发展伦理思想的历史超越和时代创新,特别是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下丰富发展实践中被赋予了深刻的伦理内涵,根本扭转了毛泽东经济发展伦理思想中的重“物”轻“人”错误伦理思想,鲜明的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伦理本质和内在演变、发展逻辑,对于指导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升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为发展方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背离人民意愿谋求发展。其次我们要充分运用“统筹兼顾”方法论指导经济发展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6]稳步向前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伦理的终极价值目标。再次经济发展伦理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经济发展伦理思想要服务于阶段性的发展伦理问题之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其发展。今天中国发展所选择的发展理念及坚持的价值取向人本精神愈发浓厚,不再是简单追求物质满足,而是强调满足物质与精神满足相统一;不再是忽视大自然,而是强调人与自然共同发展;不再是狭隘地关注本国发展,而是强调全球共同发展,这也是经济体系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最后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经济发展伦理思想为指导,扎实推动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新时代的中国仍然处在第二阶段“物的依赖关系”社会形态之中,第三阶段社会形态也正在形成,但远未完善。人虽然在“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发展和意识觉醒,但是距离人真正解放远远不够。故而,我们必须要坚持习近平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人的进一步解放,从而促进第二阶段“物的依赖关系”社会形态的充分发展和向第三阶段社会形态迈进。

[参考文献]

[1][印度]阿玛蒂亚·森.经济学与伦理学[M].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

[2][英]E·J·米香.增长的代价[M].任保平,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84;1883;678.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6]骆方金,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86;85.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8]蒋红群.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之关系探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0):41-49.

[9]沈昊驹.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基于经济发展伦理的视角[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113.

[10]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6.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1.

[1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80.

[1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4.

[14]周中之,高惠珠.经济伦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0-81.

[15]谭德礼,江传月.论新发展理念的伦理意蕴[J].道德与文明,2018(3):15-18.

[16]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5.

[17]桑业明,王怡玮.论毛泽东社会矛盾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5-72.

[18]钱容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36-44.

[19]秦博,张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担当和强国智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7-41.

[责任编辑]王立国

Abstract:It is the basic ethical question to judge the goal,method,result and valu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Both Mao Zedong and Xi Jinping have inherent unity and historical particularity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o Zedong's and Xi Jinpi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ethical thoughts and a review of the ethical context of soci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thical nature and internal logic of soci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XI Jinping;MAO Zedong;economic development ethics;inheritance;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继承毛泽东习近平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标题党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