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传统乐器及乐队研究

2020-01-10 05:44
凯里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竹排帕特竖笛

张 燕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 550001)

一、综述

泰国历史上经历了四个时期,素可泰时期(Sukothai)、阿瑜陀耶(Aytthaya)、吞武里(Thonburi)、曼谷时期(Bangkok)。不同时期都有一些新的乐器的创造,就阿瑜陀耶时期而言,各个王国之间的音乐交流非常活跃。泰国传统的乐器有着独特的结构特征,在乐器的创造上反映出一定的历史因素,不同乐队的乐器配置也不相同。在以前,很多乐队专为皇家宫廷内的戏剧和舞剧伴奏,20世纪初期开始独立在舞台上演奏。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泰国传统文化音乐区域是以曼谷为中心的素可泰(sukhothai)、素攀武里(suphanburi)、华富里(lopburid)等城市。[1-2]

二、泰国传统乐器

泰国的传统乐器通过发声方法来分类,分为如下三种: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3-4]

(一)弦乐器

弦乐器的主要部件是弦和共振箱,因不同的弹奏方法被分为三种类型:拨弦乐器、弓弦乐器、打击弦乐器。

1.拨弦乐器:四弦琴(krajabpi)、鳄鱼琴(jakhe)、葫芦琴(pin-namtao)

这些乐器在演奏时,由演奏者先把象牙绑在右手食指上弹拨琴弦,用左手(按弦)演奏时,右手拨弄琴弦,演奏中有摇指和轮指的演奏技法。鳄鱼琴(jakhe)在古典乐器合奏中也有使用,是马荷里乐队的主奏乐器之一,形状像鳄鱼,有5个支脚和1个共鸣琴箱,琴高20厘米,长140厘米,音箱的宽度为30厘米,有3根琴弦(1根弦用黄铜制成,2根弦是用丝线制成),11个琴码,定弦彼此相隔四度和五度。葫芦琴(pin -namtao)由男乐师演奏,葫芦的下面是空的,像风箱一样没有底面,把葫芦空的地方放置在人的左胸前,左胸和左手配合控制葫芦(风箱),左手把住葫芦上的弦,右手进行弹奏发声。

2.弓弦乐器:三弦胡(saw-sam-sai)、都旺胡(Saw-duang)、乌胡(Saw-ou)

(1)三弦胡(saw-sam-sai)

其泰语名称意为最漂亮的琴,以半个带有鼓包的椰子壳为共鸣体,蒙上羊皮,有8根琴弦,彼此相隔四度,在素可泰时期之前,三弦弓弦琴在泰国合奏乐队中使用过很长的时间,只用在马荷里和声乐伴奏,有时也用于重大仪式庆典。

(2)都旺胡(So-duang)

和京胡的大小一样,由一节粗竹筒制成共鸣体,琴杆比京胡长,有1个声音腔、2根弦(以纯五度定弦),由一根坚硬的木头制成,一面蒙有蛇皮,另一面呈开放式,留一个音孔。都旺胡和大围锣一样只有一个调,形状和演奏技法与中国的二胡相似。

(3)乌胡(Saw-ou)

一种中音乐器,其音箱由椰子壳制成,在琴身的两根弦之间放弓,一根是高音,另一根是低音(以纯五度定弦),上面覆盖着普通的牛皮,在另一侧有一个声音孔。乌胡通常是在都旺胡的伴奏下进行演奏。演奏方式和定弦法和中国的二胡是一样的。

3.打击弦乐器:扬琴(khim)

扬琴(khim)是通过敲击琴弦成声,由中国的扬琴发展而来的,演奏方式和中国扬琴一样,用两根琴竹同时击奏两个音,无法演奏和弦,没有厚实的和声织体。扬琴(khim)按泰国的音阶调式,中国把五声调式改成了七声调式标注。在泰国扬琴的演奏技法中多使用颤竹和装饰音来炫技。颤竹分为双手颤竹和双手连续颤竹:双手颤竹,左右手一先一后,交替颤动琴竹;双手连续颤竹,左右手一先一后,交替颤动琴竹,继续反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颤竹。连续颤竹之间有间隙,音点密集。在乐曲《khang men sae yok》等,都有颤竹和连续颤竹的技法贯穿于乐曲中。

(二)管乐器

泰国传统乐器中有两种木制的管乐器,即皮(pi)和竖笛(khui)。[5]

1.皮

一种有6个音孔(指孔)的竹制簧片乐器,皮有孔膜,听起来有22个调,簧片是用棕榈叶做的,叫作白檀,它可以模仿人的声音,可以独奏也可以装饰旋律,在乐队中为领奏乐器。演奏者运用舌头触碰簧片,在吹奏时像是在说话,演奏时吹奏者采取循环换气的方法进行换气。皮有许多种类,如:形状大的皮乃(pi nai),中型的皮克朗(pi -klang)和小型的皮诺克(pi-nawk),在泰国东北民族音乐中经常使用。

2.竖笛

一种有7个音孔(指孔)和1个膜孔的通过吹奏发声的竹制乐器,发声原理是把气从钉在竹笛一端的哨片吹入,通过哨片从笛身后面的一个长方形的很薄的发音孔发出声音,其音域范围有一个半八度,分为如下几种:(1)低音竖笛(khui -ou),它是所有竖笛里音最低的;(2)中音竖笛(khui -piang aw),音域属于中音区域;(3)高音竖笛(khui-lip),它是所有竖笛里音最高的;(4)另外还有khui -gruad、khui-up-gruad等几种,竖笛是在马荷里管弦乐队和弦乐合奏中使用的乐器之一。

(三)打击乐器

1.体鸣类打击乐器:排琴(ranad)、围锣(gongwong)

(1)排琴

由竹制板或金属板按大小排列,串联在船型的共鸣箱上,通过敲击竹制板或金属板发出声响,通过添加蜂蜡和铅屑的混合物来调整到最后的音调,在每个木块的位置都有这样的调整,通常采用一种名叫“mai-khaeng”和“mai-nuan”的硬木锤和软木槌击奏。排琴有四种:第一竹排琴(ranad-ek)、第二竹排琴(ranad-thum)、第一铁排琴(ranad-ekhlek)、第二铁排琴(ranad-thum-hlek)。

第一竹排琴也叫高音竹排琴,音域有3个八度,由21-22根木块串成起来,呈桥状,把两端连接在一个长长的共振箱上,形成一个看起来像船的长方形曲线形状。由竹子或一种叫作“mai-ching-chan”的硬木制成,作为合奏中的主要演奏乐器,它的演奏方法被认为是“最为卓越的技巧”。

第二木排琴也叫低音竹排琴,低音的只有2个八度,18小节,它的形状和ranad-ek类似,音域相比较ranad-ek来说要更低、更宽,所演奏的旋律比较单一,通常是在ranad-ek的伴奏下演奏,演奏时没有ranad-ek那样复杂的炫技。

第一铁排琴也叫高音铁排琴,由竹排琴派生而来,一种金属高音排琴,和ranad-ek相似,上面有20-21个金属条,演奏方式与ranad-ek的演奏方式相似。

第二铁排琴由于声音低沉也叫低音金属排琴,其形状与第二竹排琴相同但琴键和共鸣箱更大些,它的声音在低声区,通常只在主调中演奏。另外还有一个特别小的排琴,只在马荷里合奏中使用,被称为马荷里排琴,它的体积小,主要由女性演奏者来演奏,早期的曼谷时期并不流行,目前用在马荷里乐队的日常演奏中。

(2)围锣

围锣是旋律打击乐器,其音域为2个八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luk-khawng,是一种合金制成的;另一种是ruan-khawng,把小釜锣挂在合适的位置上,小釜锣倒置,顶部有一个小圆顶,用蜂蜡来调音,蜂蜡越多音调越低,演奏者在拱顶上用“锤”敲击。围锣有以下三种类型。

大围锣(Gong-wong Yai):合奏中的主要乐器,是旋律类打击乐器,在乐队中演奏主旋律,这种类型由16个小釜锣组成,按音高顺序水平地放置在一个圆形的藤制支架上,由表演者坐在围锣中央手执两槌击奏小釜锣成音,有齐奏八度或分解八度,也伴有六度、五度、四度、三度,一些场合有二度,速度快时分别击奏旋律。

大围锣作为演奏主旋律的乐器,其他乐器分别在大围锣所演奏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演奏。由于大围锣在打击乐器中的演奏速度是最慢的,因而在与其他乐器同时演奏的情况下,大围锣每一拍只需要击奏出一到两个音即可,听上去比较有轮廓、呈线条,主旋律非常明显,其他相比大围锣演奏速度快的乐器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各自的旋律创作。

大围锣演奏的旋律(即泰国音乐家认为的“主旋律”)是泰国其他古典乐器旋律的基础,在与其他乐器以相同速度演奏时,因它一拍只能奏出一到两个音,没有过多装饰音,所以其他乐器会根据主旋律进行各自的旋律创作及炫技。相比较其他乐器,大围锣演奏速度是最慢的。因而大围锣是最适合演奏轮廓清晰、主题鲜明的主旋律的乐器。

小围锣(gong-wong lek):音高比大围锣要高,与大围锣演奏方式是一样,只有一个调,由18个小釜锣组成。

孟式围锣(gong mon):形状像字母u,小釜锣被倒挂在u型的共振箱上,就像第一木排琴的共振箱,被放置在地板上,打开以围住演奏者,根据表演者的选择可以进行广泛的调整,所有的孟式围锣集合都是通过几个锤子敲打来演奏的。

2.膜鸣类打击乐器:鼓(khruang-nang)

泰国音乐家把鼓称为khruang nang(皮肤乐器),因为鼓是空心和两面的,都是用实心的一块木头做的,被掏空后,用生皮盖住(牛皮或者马蹄铁),这种类型不用于合奏,只为国王的仪式服务,演奏的模式被称为nathab。鼓是一种非旋律的乐器,演奏时主要用来控制节奏,有时也可以演奏旋律,它在合奏中多用于装饰特殊的音乐结构,目的为增添音乐的美感,主要有三种类型:

(1)单面鼓

通鼓(thon)、手鼓(ramana)、长鼓(Glawng yao),这几种鼓都是通过右手击奏鼓面,左手捂住另一鼓面以调节音色。手鼓的边缘没有金属铃,用手指和手掌击奏鼓的不同部位而发出不同音色,有“ding”“tang”“jeo”“zan”的声音。长鼓的形状类似于一个音调,但更大更长,当一个乐团演奏缅甸音时,它会被添加,长鼓通常用于典礼上表演。

(2)双面鼓

塔朋鼓(Taphon),这是马荷里或皮帕特合奏中最重要的鼓,其形像桶一样,它是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支架上,很多音乐以“塔朋鼓”为领鼓,它与大鼓一起演奏,这个鼓在演奏时通过鼓手的双手来击奏两面,能发出12种声音效果。

(3)大鼓

也被称作“高低音雌雄双面桶鼓”,直立放置的体积较大的鼓,在合奏中成对使用,由一个人用双手执木槌来演奏,当一只手敲击高音“tum”时,另一只手敲击发出“tawm”的低音,所以它还是有音高的差别的,并和“塔朋鼓”搭配在一起演奏。

3.金属打击乐器

(1)小钹(Ching)

像茶碗一样的铜制乐器,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节奏性打击乐器,音质清脆,合奏中用它来打击节奏,在乐队中起指挥的作用,主要节奏跟随乐曲的板式由慢而快,有慢板(sam-chan)、中板(song-chan)和快板(chan-dio)模式。

小钹有两种演奏方式,一种是打开的,听起来像“ching”,另一种则是闭合的,用力敲击后合拢,发出“chap”的声音。小钹的节奏特点,用于演奏泰国古典音乐时打节奏,适用一根绳把两个茶碗状金属打击乐器串起来,演奏时左手和右手各执一个,用右手敲击左手的“茶碗”发声,如敲击后打开两个茶碗”出现“ching”的声音,敲击后合拢不打开则出现“chap”的声音,“ching”(打开的、响亮的)到“chap”(关闭的、衰减的)交替进行为一个周期的循环,两个周期循环为一个乐句,乐谱中用“0”表示“ching”,“+”表示“chap”。其节奏,属于泰国古典音乐的节奏,通常都是四二、四四拍,并习惯用四二拍记谱,音乐简单没有太复杂的旋律。西方音乐每小节强弱关系是先强再弱,以第一拍为重拍,泰国音乐节拍是先弱再强,以第二拍为重拍。所以从“ching”到“chap”的节奏周期会比中板慢一倍。

(2)镲(Chab)

与中国的镲相似,由金属制成,看起来像个盘子,有时与ching搭配起来打断点,chab有两种类型,其中一种被称为cha-lek,用作伴奏。

(3)锣(mong)

悬挂在支架下,中间有一个突出的“鼓包”,有较宽的边缘,在每小节或每两小节的最后一拍上击奏,锣有很多尺寸,其中三种尺寸的锣为一套。

三、乐队中的乐器设置

泰国的传统乐器和乐队是密不可分的。如今在泰国,演奏泰国传统音乐的乐队有三种:皮帕特(Piphat)、马荷里(Mahori)和库郎塞(Khruang sai)。[6]

(一)皮帕特乐队(Piphat)及乐器设置

皮帕特乐队(Piphat):以吹奏乐器“皮”为领奏的吹打型乐队,是泰国最受尊崇、最重要的传统乐器演奏乐队,经常活跃在泰国传统节日庆典与婚礼等重要的社交活动中,可以进行表演;同时也可以为宫廷舞蹈、宗教仪式、皮影戏、戏剧等伴奏。表演者通常以男性为主,由男性演奏合奏中的核心乐器围锣、木琴、簧片乐器与鼓,由女性演奏弦乐器,低音围锣演奏最基本的旋律,没有人声歌唱。

演奏时的乐器排序:第一排为高音木琴、低音木琴,第二排为皮、大围锣、小围锣,第三排为桶鼓、钹、一对大鼓。

皮帕特乐队(Piphat)在素可泰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曼谷时期发展为7种类型:皮帕特chatri、皮帕特khruang ha、皮帕特khruang khu、皮帕特khruang yai、皮帕特nang hong、皮帕特duegdamban、皮帕特mon。

1.皮帕特chatri

最古老的piphat合奏,由皮诺克、glawng-khu、一对小鼓(放腿上、从两侧击奏)、glawng-yai、一对大鼓、小钹和嘎鲁(木头制成像两个小木棍一样的乐器,击奏发出“嘎鲁”的声音)组成,这类合奏在泰国南部很受欢迎的木偶剧、泰拳、葬礼仪式中出现。

2.皮帕特khruang ha

这种合奏是从皮帕特chatri和面具舞“孔”(khon)的伴奏,拉康(lakhon)舞蹈和皮影戏(nangyai)中发展起来的,乐队合奏由这些乐器组成:1个第一竹排琴、1个大围锣、1个塔朋鼓、1对glawng thad、1个皮乃、1个小钹,有需要的时候可增加其他有节奏的打击乐。

3.皮帕特khruang khu

这种合奏由piphat khruang ha发展而来,由以下乐器组成:1个第一竹排琴、1个第二竹排琴、1个小围锣、1个大围锣、1个皮诺克、1个皮乃、1个塔朋鼓、1对glawng thad、1个小钹、1个镲、1个锣。其中小钹、镲和锣用来控制节奏。

4.皮帕特khruang yai

大型的皮帕特乐队合奏,代表了皮帕特发展的最高水平,发展到这个时期,在乐队合奏中有14种乐器:1个第一竹排琴、1个第二竹排琴、1个第一铁排琴、1个第二铁排琴、1个小围锣、1个大围锣、1个皮诺克、1个皮乃、1个塔朋鼓、1对glawng thad等。由小钹、小镲、大镲、mong -rao、锣和嘎鲁来控制节奏。

5.皮帕特nang hong

皮帕特葬礼合奏根据该合奏团演奏的乐曲命名。nang -hong只在仪式上表演,piphat -nang -hong是一种piphat -mai火葬仪式的组合,用khaeng和马来鼓合奏,没有皮诺克,由以下乐器组成:1个第一竹排琴、1个大围锣、1支皮、1个第二竹排琴、1个小围锣、1对马来鼓。

6.皮帕特duegdamban

皮帕特合奏组合之一,在1898年被奈利斯王子用来为一种由西方音乐衍生而来的lakhawn duegdamban戏剧伴奏,后来这种戏剧被废弃了,但合奏被保存下来,这个乐队合奏由12种乐器组成,有1个第一竹排琴、1个第二竹排琴、1个第二铁排琴、1个小围锣、1个大围锣、1个乌胡、1支低音竖笛khlui -ou竖笛、1面Glawng鼓、1支khlui -piang -aw竖笛、1对高低音鼓glawng -khaeng、1套7个音高的gong hui(泰国乐队最大的敲打乐器,别名是Kong chai)。

7.皮帕特mon

泰国皮帕特风格的合奏,于拉玛四世国王统治时流行,国王命令在已故女王的火葬仪式上用piphat mon伴奏,但当时仍不流行。在拉玛六世国王vajiravudh的推动下,luang pradit phairoh将piphat mon带入日常的火葬仪式中,逐渐被世人知道。piphat mon有许多种类,像其他皮帕特合奏一样,但不同的是,孟氏围锣的加入替代了大围锣和小围锣,用更大的taphon -mon取代了塔朋鼓。

(二)马荷里乐队(Mahori)及乐器设置

马荷里乐队是以拉弦乐器三弦胡(saw-samsai为领奏,并集管弦、打击乐队为一体的组合形式。马荷里的乐队组合活动在世俗场合为戏剧和民间舞蹈伴奏,由于演奏风格比较轻松明快,平时在宴会上为宾客娱乐助兴,不会出现在重要的市民活动或宗教仪式中。合奏中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三弦胡,所演奏旋律和歌手演唱的旋律一样,由四弦琴演奏主旋律,竖笛演奏旋律,手鼓(用支架架起的扁平的单面鼓)负责控制节奏,在音乐史上占据主要地位,但现今很少出现在马荷里的合奏中。

在早期的曼谷时期,马荷里合奏只在宫中演奏,被分为三种:mahori khruang lek、mahori khruang khu、mahori khruang yai。

1.mahori khruang lek

一个小型的马荷里合奏,由以下乐器组成:1个第一竹排琴、1个大围锣、1个三弦胡、1个都旺胡、1个乌胡、1个鳄鱼琴、1个小钹、1对手鼓、1个grab phuang。

2.mahori khruang khu

这是一个双旋律打击乐器,mahori合奏有以下的乐器:1个第一竹排琴、1个第二竹排琴、1个第二铁排琴、1个小围锣、1个大围锣、2个三弦胡、2个都旺胡、2个乌胡、2个鳄鱼琴、2个竖笛(khlui piang-aw和khlui lip)、1个glawng khaek、1个小钹、1个grab phuang。

3.mahori khruang yai

最大的马荷里合奏乐器设置:(1)弦乐器,都旺胡2-4个,乌胡2-4个,鳄鱼琴2或3个,三弦胡2个尺寸不同的高音、低音琴。(2)皮帕特乐器,以第一竹排琴为合奏核心,演奏着整个旋律。第一铁排琴与第一竹排琴的演奏方式相似,但演奏的旋律却是不同的,反而大围锣演奏的旋律基本相似。(3)木管乐器,高音竖笛(Khlui lip),中音竖笛(khlui piang -aw),低音竖笛(Khlui -ou)。(4)节奏敲击乐器,小钹(ching),glawng -chatri,glawng -yao,glawng -tuk,塔朋鼓(Taphon)和glawng -thad。大围锣和排琴在马荷里合奏的伴奏中,并不是必需的,但常规的围锣和排琴被表演者运用,这样马荷里乐队能够在每个章节呈现出超高的表演技巧和水平。

(三)库郎塞乐队(Khruang sai)

库朗塞弦乐合奏,是一种以弦乐为主的合奏,由都旺胡、乌胡、鳄鱼琴、竖笛和打击乐小钹、镲、手鼓和锣组成,它又被进一步分为四类大小不同的乐器,是一个没有歌唱的弦乐队,起源于20世纪,历史较短。

khruang sai wong lek(小型弦乐合奏)由以下这些乐器组成:2个都旺胡、2个乌胡、2个鳄鱼琴、1支竖笛、1个中音竖笛、1个手鼓、1个小钹、1个小镲,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加入一些打击类乐器。

khruang sai khruang khui(弦合奏,双旋律乐器)由以下乐器组成:2个都旺胡、2个乌胡、2个鳄鱼琴、1支高音竖笛、1支中音竖笛、1个手鼓、1组打击乐器。

kruang sai pi chawa(双簧管弦乐分类)合奏是从小手鼓(glawng-khaeng)、竹笛(khlui)和thon-ramana转变而来,被pi-ja和glawng-khaek所替换,因此kruang saipi Chawa由以下乐器组成:1个都旺胡、1个乌胡、1个皮、1对高低音鼓、2个鳄鱼琴、1个小钹(控制节奏),这种合奏较为复杂,但不是很流行,因为好的pi-chawa演奏者很少,且它的音色听起来不那么悦耳。

库朗塞混合弦乐始于20世纪初期,并加入了一些新的演奏形式,在弦乐合奏中不使用第一铁排琴,仍保留扬琴和三弦胡,加入了西洋乐器小提琴、风琴、钢琴、双簧管、大提琴,在管弦乐队中,用阿瑜陀耶的旧风格伴随着独唱进行演奏。

皮帕特、马荷里和库朗塞三种乐队合奏构成一种多声音乐,由一到三件乐器演奏主旋律,其他乐器以不同的演奏技法和节奏织体对乐曲进行变奏,每小节的强拍上均演奏骨干音,其余拍子自由发挥。每一个乐队都运用了支声的思维方式,但在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曲目,由其音色和功能的差异性决定。泰国古典音乐有较强的兼容性,每一件乐器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在音乐呈现过程中,围锣作为主旋律,其他不同乐器依次炫技演奏,呈现百花齐放的阵势。皮帕特的表演者多以男性为主。马荷里比较轻松明快,为戏剧与民间舞蹈伴奏,适用于世俗的场合。库朗塞历史较短,起源于20世纪。

四、泰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

(一)律制

泰国传统音乐多采用七平均律,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七份,音与音之间的距离相同,没有大、小度之分。以七个音构成音阶,实际演奏中不一定都使用七个音,具有五声性。器乐使用七平均律,声乐则是使用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选取第1、2、3、5、6级音构成五声音阶),因为声乐和器乐使用音阶和音律的不同,所以演唱和伴奏是交替进行的。[7]

(二)板式

泰国传统音乐的板式有三种:慢板(samchan)、中板(song chan)、快板(chan dio),以中板的速度为基准,快板以成倍的速度加速,慢板则在中板的基础上减速。所以在演奏中可以通过板式变化将一首乐曲加以扩充或压缩,主要是以小钹来控制整首乐曲的节奏和速度,如果小钹(ching)的击奏时值扩展一倍,音乐的篇幅也就增长一倍,小钹的击奏时值压缩一倍,音乐的篇幅也就压缩一倍。演奏过程中的速度以中板为基础,其他旋律乐器扩充各音的时值加以装饰,并将小钹的节奏模式变为慢板;当演奏的速度加快一倍时,各个乐器的旋律速度也就加快一倍。

(三)旋法调式

泰国传统乐器所演奏出来的旋律、音阶调式和中国的七声调式相似,但是却又不同。陈天国先生认为,泰国的七声调式是在一个八度只有do、re、mi、fa、sol、la、si七个音值均等的音,也就是七平均律,他指出七平均律的2、3、4、5、6、7的音分值分别为171、343、514、686、857和1029,有0.1—0.4音分值的误差,相对于人的耳朵听感来说是“平均”的;中国的七声调式是在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的小三度音程中间加入不同的“偏音”构成,按照“平均律”和人的耳朵听感来说,就是不平均的。

在演奏过程中旋律走向是平稳、级进的,为单旋律、无和声织体的。演奏时除了大围锣演奏的主旋律以外,其他乐器所演奏的旋律部分均有乐师的即兴发挥,即兴发挥的部分是通过可以添加装饰音的形式出现的,特别是第一竹排琴的演奏技法上很多个音符非常快速地击奏出来。泰国传统音乐的表演风格呈现稳定、连贯的节奏。

(四)节拍与节奏型

泰国传统乐器所演奏的音乐的节拍与节奏型,大多都是四二和四四拍,并习惯用四二拍记谱,也有用四四拍记谱的,音乐没有太复杂的旋律。与西方音乐的节拍强弱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泰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在音乐节拍的强弱关系中以第二拍为重拍(先弱再强),而西方音乐旋律的节拍强弱关系是以每小节第一拍为重拍(先强再弱),节奏十分规整,旋律一般都有前后呼应的特点。

五、泰国王室、他国文化对乐队发展的影响

泰国王室历来就很重视传统音乐,目前流行的很多乐器,有些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属于泰国的传统乐器,有专门的定调乐师和制作乐师;有些是受周边国家的文化影响而融入乐队组合里的,当然这些外来方乐器的相融也有历史的因素。[8]

(一)泰国王室对传统乐队的影响

1.拉玛三世国王对皮帕特khrang khu进行推广,用于泰国音乐。

2.拉玛四世在位时期将金属木琴运用并于乐队并为之命名,皮帕特mon在这个时期用于已故女王的火葬仪式并用piphat mon伴奏。

3.皮帕特duegdamban在1898年被奈利斯王子用来为lakhawn duegdamban戏剧伴奏,从而成为一种新的皮帕特合奏组合。

4.在拉玛六世国王vajiravudh的推动下,luang pradit phairoh将piphat mon带入的火葬仪式中,逐渐被世人知道。

(二)周边国家文化对传统乐队的影响

1.第一铁排琴和第二铁排琴由于形状和印度尼西亚乐器相似,有印度尼西亚传入的可能。

2.kruang sai pi chawa(簧管)和弦乐合奏的乐队所演奏的大多数乐器不是泰国的传统乐器,而是来自伊斯兰地区、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

3.库朗塞混合弦乐中的扬琴,有可能是中国传入后根据泰国的乐制进行改良的。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库朗塞混合弦乐中加入了西方的乐器,有小提琴、风琴、钢琴、双簧管、大提琴等。

5.中国潮州地区大量移民带来的音乐与泰国传统音乐相融。陈天国分别于1981年和1995年提出和证实中国潮州音乐与泰国传统音乐同属于七平均律,把一个八度音分成七个等音,且历史上中国潮州有大量移民迁至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在英国学者布赛尔的著作《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二《在暹罗的中国人》中,以及其他的历史资料中也有记载:在大成王朝拍拉莱大帝在位期间(1656年—1688年),即中国的顺治、康熙年间,暹罗大城就已经有潮剧的演出,并受到了当地官员和华人华侨们的喜爱,曾风靡一时。律制、舞步相似,加上有关历史的记载,证明潮州音乐在东南亚传播已久且融入当地音乐文化当中。[9]

(三)西方音乐文化对泰国传统乐队的影响

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泰国很多的乐器和音乐都被不同程度地改造,包括库朗塞混合弦乐,很多传统的民间乐队或多或少都融入了西方的音乐元素。泰国国家大剧院为此做了很多的工作,为了保存泰国最传统的音乐,把乐师们集中起来进行“闭关训练”,在学习泰国传统乐器、乐曲时,不与外界接触,故而到现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奏乐队仍然保持着最原本的演奏形式及风格,并传承下来。

六、结语

总的来说,泰国传统乐器可以分为节奏型打击乐器和旋律型打击乐器。其中,节奏型打击乐器有小钹、铓锣、塔朋鼓、手鼓、大鼓、通鼓等;旋律型打击乐器有大围锣、小围锣、第一竹排琴、第二竹排琴、第一铁排琴、扬琴、鳄鱼琴等。

演奏者在演奏时候是不需要看曲谱的,完全凭记忆来演奏音乐,且不同乐器的演奏者要相互知晓对方的旋律,以便在合奏时默契配合。主旋律一般都是由围锣来担任,其他乐器旋律都是由围锣的旋律演变而来的,音乐家们在演奏时会根据不同乐器的特征来进行再次创作。

在乐队合奏中,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风格。在泰国传统乐器演奏中,旋律打击乐器大围锣是乐队核心,除孔剧(khon)外已经不再局限于为宫廷的戏剧和舞剧伴奏,而是在舞台上进行独立演奏,可以确定,泰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以及乐队的乐器设置,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泰国传统乐器,在多国文化交融的影响下,有着东南亚国家共有的群锣文化的特点,其传统音乐文化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音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猜你喜欢
竹排帕特竖笛
竖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大作为
宠物龙虾
童年“悔”事
如何提高竖笛教学的质量
3版参考答案《竹排嫂》
警钟
教学数字
未及终点
我们班的小能人
成功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