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老挝留学生对外汉语项目实践及思考
——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1-10 11:2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老挝留学生

夏 蕾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以来,包括老挝在内的东盟各国与中国进一步深化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大批老挝留学生来到中国求学。学好汉语是留学生开展留学生活、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是消除文化隔阂、促进“民心相通”的关键。我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招收了四届全日制老挝留学生,他们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期望值也有高有低。因此,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汉语学习愿景将老挝留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开展了提升汉语水平的项目研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 将“学习共同体”模式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1)“学习共同体”这个概念是1995年由著名教育学家博耶尔首次提出的,它是指“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在共享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对话、交流和沟通来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从对外汉语学习的角度来看,老挝留学生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更易形成“学习共同体”,也更能激发出他们在异国他乡求学时团结互助、自主探究的精神。

(2)学生的学习情境一般是竞争、独立、合作这三种,而留学生以往基本以独立学习为主,只在熟悉的小范围内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并不是排斥独立学习,相反,它非常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提倡大范围内的良性竞争。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独立学习是学习者个体独立解决问题达到的水平,而在合作的条件下(共同学习、能者带动等),他还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这就是说,留学生的潜能是在合作竞争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学习共同体”有助于老挝留学生发挥潜能、学会竞争。

(3)留学生学习汉语,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技能训练活动,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训练。因此,交际教学法这种以语用学为理论基础的新型教学法已经被普遍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模式对交际教学法的理念进行了实践和完善,通过团队之间的交际完成学习任务使留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加,克服了“不敢开口”的羞怯感,把枯燥的语言训练变成了实用、生动的交际过程。

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对外汉语项目实践

为更好地研究“学习共同体”模式下提升老挝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途径,我们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实施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立项项目《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老挝留学生汉语能力提升训练》。

2.1 项目实施的背景

(1)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的调研表明,本届老挝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目标各有不同,77.3%的留学生希望满足“社交需求”或“尊重需求”,即达到或超过老挝教育厅规定的HSK4级以上的考试要求,另有22.7%的留学生希望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即通过参加各类汉语竞赛展现个人风采、提升自身价值。针对他们提升汉语水平的不同目标可形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2)本项目的2位负责人来华留学前已经有扎实的汉语基础,汉语水平达到HSK5级,并拥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均是品学兼优的班级骨干,他们对汉语学习充满热情,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与能力。

(3)本项目的指导教师是老挝班《应用汉语》课程的负责人,曾经指导前几届留学生在HSK4级、5级考试以及各类留学生汉语大赛中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竞赛指导经验,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时与老挝留学生接触密切,便于对本项目进行深入指导。

(4)本项目在留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建立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共同体”:由汉语基础较差的留学生组成“冲刺HSK4”小组,由汉语基础较好的留学生以“我赛我优”小组来进一步提优。项目组成员分别带领这两个学习共同体展开为期一年的训练,最终达到HSK4通过率超过80%、参加市厅级以上留学生汉语演讲/征文比赛获奖5项以上的目标。

2.2 项目实施的过程

(1)2019.5-2019.6:在问卷调查、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形成两个“学习共同体”,指导教师为项目负责人分配任务,并明确参加项目集训期间的纪律和要求。

(2)2019.7-2019.12:两个“学习共同体”分别针对不同的学习愿景展开训练,具体如下:

“冲刺HSK4”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每天早晨8:00到教室晨读,每周一三五晚自习在教室集体默写词语,每周二四晚自习在教室集体进行HSK4级模拟听力练习,每周完成一份HSK4级模拟试题,由项目负责人对照答案批改后汇总成绩提交给指导教师。项目负责人还要制订严格的考勤制度,成员缺席以上常规训练活动三次即视为自动退出。

“我赛我优”学习共同体的成员的目标是参加汉语竞赛,因此需要接受严格的赛前选拔,他们每周一三五晚自习集体利用《长城汉语》软件在线学习1课时,拓展词汇句型、训练口语表达。其中参加演讲比赛的成员另需每周在班级进行一次当众演讲,参加征文比赛的成员每周完成一篇周记,由项目负责人督促、审核并交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最终根据竞赛通知要求确定参赛选手。

本阶段训练结束后,指导教师召开会议,对项目整体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进行点评,对两个“学习共同体”各自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对参加训练项目表现突出的留学生在《应用汉语》期末考试中进行加分奖励。

(3)2020.1-2020.5:两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分别参加HSK4考试和汉语类演讲/征文比赛,项目负责人将训练期间的考级汇总、获奖证书、考勤记录、活动照片、音视频等材料做好整理工作,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结题。

2.3 项目实施的效果

(1)本项目根据目标分层、团队合作的理念将老挝留学生分为两个“学习共同体”分别展开训练,密切结合老挝留学生通过HSK4考级的基础性需求,着眼于通过竞赛进一步提升汉语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在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效果。其中“冲刺HSK4”团队的4级通过率为83.3%,“我赛我优”团队在市厅级以上汉语演讲及征文比赛中获奖6项,均超过了预期目标。

(2)本项目负责人和其他成员全部由老挝留学生组成,他们在“学习共同体”中既是服务者也是获得者。通过项目实施,他们不仅提升了汉语能力,而且在管理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自律意识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这对于帮助他们融入中国文化、实现个人价值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3)合作学习所倡导的互动观是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观,它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由此推动教学的发展。因此,本项目以“学习共同体”模式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使每一位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团队里和队友、老师有相当多互动的机会,有效地利用了差异性资源,扩大了交流量和信息量。

3 开展“学习共同体”模式下对外汉语项目的思考

(1)由于项目组成员全部来自老挝,他们在各自的“学习共同体”内讨论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使用老挝语,这样减少了团队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项目运行的情况,要求留学生必须在训练中和同伴说汉语,并提醒项目负责人做好监督工作。

(2)2020年由于特殊原因使老挝留学生至今无法返回中国继续学习,我们尝试利用网络采取了“停课不停学”,但是效果非常一般。一方面由于老挝的网络普及率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由老挝留学生信息化素养不够导致的。尽管本项目的结题工作没有受到疫情影响,但是这场大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告诉我们,“学习共同体”如果能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优势,这是后疫情时代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老挝留学生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