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学习共同体

2020-01-10 14:17张晓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职班级

张晓卉

(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 辽宁·沈阳 110015)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也被译为“学习社区”。在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范畴来定义学习共同体,可定义为它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提升技能为目的,通过课堂互动中的有效人际沟通、互动,探讨、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这种学习型团体对于改善中职学校的课堂学习现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建构,有意义的互助协商,有价值的学习评价,从而提升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身份认同。

1 问题提出

中职学校因为生源质量不高,以班级为组织形式的讲授式教学过程,一直是广大教师们工作上的痛点。学生学习动机水平不高,听课意愿不足,课堂秩序差,学习成效低,是长期以来困扰教师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学习内容中,专业知识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相较于文化基础类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形成专业技能,提升专业核心素养。能力与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实践及训练,加强教学实践性,是中职学校办学及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

改进教学模式的尝试也一直在进行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基于两方面:一方面致力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致力于提升学习内容的实践性。但是除了个别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有实训基地为依托,更多的课程在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场所的前提下,仍然被班级授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

如果运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在不改变班级设置形式的前提下,由教师将学生组织成小单元的合作小组,由教师对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对学习方法进行辅导及指正,由学生参与组织规则建立,参与评价、监考及反馈,经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合作,逐渐加强对于知识应用的体验,学生开始转而要求探究、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能够在教学方法及实践取向两方面良好结合的教学模式。

2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点

2.1 组织形式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小组划分要固定,根据班级总人数及小组数来设定组内人数。通常一个班级小组数不宜超过七个,便于教师指点及小组代表进行评比、讨论、竞赛时的组织。小组成员构成既可以自愿组合,也可以根据原来座位就近形成。建议依托班级原有的座位安排,不宜有大的变动。不然每次上课都需要重新调整座位,比较耗时。

小组成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规则,按规则选出。设定好负责人、职责及分工。建议每个小组共同商定小组名字,使每个成员有归属感。

小组建立后,一段时间内(一学期)如非成员提出要求,不作大的调整。便于成员体会归属感,感受团队及自己的成长。

小组建立之后,将成为历次学习活动的一个共同体,每个人都是团队的责任人,都要承诺为团队的成长贡献力量。

2.2 活动设计

小组成立之后,以小组活动为载体的学习活动设计就成为教师教学设计的至关重要的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出相应的学习进程,使学习者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与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必须是可以部分以小组形式进行练习、体验或讨论的。具体的形式可以有体验式活动,讨论,比赛,专项练习,小组间合作或对抗。教学进程可以全部活动,也可以先活动后讲授,还可以先讲授后再活动。

活动设计必须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紧密相关,不可为活动而活动。

活动设计要细致,具体,有时间轴,也要有区域分配设计,还要有相关责任人任务设计。每项活动细节要求具体,可行性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就像一个指挥员和导演一样,以教学内容为蓝本,统筹安排时间、人员、活动进程。为确保教学活动成功进行,可以在主方案外安排备用方案。也可以与小组负责人进行沟通,征求小组负责人对活动环节及组织方式的建议。

2.3 教学组织

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是对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检验过程。

教学组织过程中,活动讲解要清楚,明确。要确保参与者清楚每项指令的具体内容,要求。可以先保证小组负责人明确设计者意图与要求,由小组负责人代为传达,之后教师再就关键点进行确认。

活动进行过程中,对理解不清之处,教师及时予以指导。

小组负责人是重要执行人。他既需要教师的支持,也需要有组内活动的权力与职责。对组内活动参与不积极不到位的人员,可以由教师询问本人,之后由小组负责人督促。

小组活动进行的情况要及时能够在全班通报。充分利用黑板、多媒体、大白纸等,将小组活动成果进行数据统计及展示。展示过程中详细标明相关任务完成人(姓名或学号)。这些数据要拍照留存,作为每次成绩统计的依据。通常每次活动当小组内完成之后,都要有一个汇报展示环节。

为确保课堂活动进行顺利,班级课下活动延伸也是重要的环节。作业布置,活动需要的材料、资源准备,活动任务的前期工作,都需要在工作群里面提前告知。课后数据整理,成果反馈,也要在工作群里发布。因此要建立课下工作群。

2.4 评价反馈

课堂上的展示环节是评价反馈的第一步。展示过程中,各小组负责人,小组指定的评价人,科代表,甚至全班,都可以参与评价中来。通过举手表决、评价打分表、列清单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与量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可以由教师讲解活动要点及规则后,与学生共同商定。这是学生最关注的环节,也是促进活动进一步完善提升的必须进行的环节。

对于各小组活动的数据,另由科代表进行统计记录。也可设定班级观察员,由观察员协助记录。数据以月为单位或以活动阶段为单位定期统计,及时反馈。这些数据是平时成绩的依据。

期末考试可以参考技能比赛,进行综合程度比较高的活动设计。人员可以设定裁判、参赛选手、负责人、观察员,职责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评价标准,组织进程由教师提出,学生表决。

一经表决后的规则,执行时,相关责任人有执行权及判决权。各种权力人员之间要有制衡。比如选手的成绩由裁判来评价;裁判的公平性由选手及观察员来评价;小组负责人完成任务情况由老师来评价。

每阶段成绩一定要及时公布。期末小组进行总结与分享,表达对组内成员支持的感谢。

3 学习共同体建设中带来的变化

3.1 活动形式多样带来参与人员数量大幅度提升,学习积极性提升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积累了多种模式的活动类型,变化多样,需要学生全力以赴,同时又新颖具有挑战性,学生乐于参与。

3.2 由于获得教学活动设计、组织参与权,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

活动进行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被赋予了职责与权力,这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是符合他们成长心理需求的形式。活动中遇到困难,解决问题,既能发挥甚至发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能提升自己的自我评价。学生不再视学习为畏途,学习主动性提升。

3.3 活动准备充分,责任分工明确,活动质量高

信息沟通渠道通畅,反馈及时,使活动准备有序,活动职责明确,尤其是一段时间小组合作磨合之后,互相支持,契合度增加,活动效率高,质量高。

3.4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和谐,互相促进

活动中教师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教学热情更加高涨,又因发现了学生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潜能而对学生给予格外关注,辅导时倾情投入,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指导与提升的关系,不再是管与被管的状态,师生间关系和谐。生生之时因为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彼此信任,为了团体利益,走向深度合作。

3.5 学生多方面能力获得提升

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既练习的专业项目,又练习了组织管理工作,同时还加强了与人沟通及交往的机会,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注意力有效地转移到专业成长上来,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增强。

4 学习共同体构建注意事项

4.1 充分利用学习动机高涨的时机,强化理论讲授

小组学习会冲淡理论体系的严谨性与连续性,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通过实践、练习进入困惑、探究状态时,及时予以点拨、讲解。不要以练代教。

4.2 活动进行以尊重平等为前提

活动设计与进行的实质是分权给学生,赋予学生部分权利。教育者要本着尊重、平等的内心,才会自觉自然地征求学生意见,吸纳学生参与到教学组织管理中来。

4.3 尊重活动流程及相关责任人的权威

活动执行到位才能确保小组活动长久保持。活动设计严谨成熟后,尊重流程,尊重岗位,尊重职责,才能让学生自主、自治。

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学习与应用本质的理解的建构主义基础上,吸收了社会学理论,协作系统论,人格发展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以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等三者同时进行、相互交叉的过程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的有效运行,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进行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值得每个中职教育工作者借鉴。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职班级
爱的共同体
班级“四小怪”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不称心的新班级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班级被扣分后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