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0-01-12 16:45曹莹莹王效民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23期
关键词:连续性净化风险管理

张 双 曹莹莹 王效民

(北部战区总医院血液净化科,辽宁 沈阳 110015)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主要是将患者体内的血液引出并进行体外循环,目的是为了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及过多的水分。急诊ICU进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是一项风险较高的操作,在治疗期间应做好风险管理,积极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1]。为促使患者在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得到恢复,在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的同时,更需要做好对应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并及时评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判断患者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及对应处理对策,实现对风险事件的有效预防与控制。经研究证实,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到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ICU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前(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3~55岁,平均(42.30±5.40)岁。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3~55岁,平均(43.50±5.2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本研究;②无精神类病症;③无药物过敏史;④首次入院接受治疗。排除标准:①不愿参与本研究;②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1.3 方法 ①组建护理管理小组:选择1名护士长以及数名护理人员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织科室内的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期间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制定安全、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并积极落实。②专业培训:组织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帮助其掌握基本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并确保能够熟练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此外,还要组织全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帮助其掌握基本护理技巧,使其具备常见仪器故障的处理能力;在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过程中,护士长需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满足考核标准的护理人员方可从事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工作[3]。③治疗前准备工作:在开展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帮助其认识到治疗的目的及意义,从而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工作,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治疗前的管道安装工作应由同一名护理工作人员来完成,避免管道安装出现误差,安装完成的管道需浸泡1 h后方可上机使用;置换液的配置需严格遵守选取患者的治疗方案来完成,整个配液过程需在无菌环境下完成[4];在开展治疗工作前,需按照不同治疗方案的参数设置参考标准调整参数,由一名护理人员完成治疗参数调整后,安排另一名护理人员进行核对,保证治疗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④治疗期间监护:上机后需实时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等问题需及时进行处理;置换液的温度应等同于患者的肛温[5]。⑤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护理人员需结合自身能力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若护理期间出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护理问题,需要及时联系护士长进行处理;组建微信圈,将从事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护理管理的护理人员拉入微信群,方便其分享日常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经验,以实现护理人员共同进步的目标,综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1.4 观察指标 记录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期间两组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情况,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意外拔管、穿刺处出血或血肿、置换液配置失误、管道安装错误、非计划下机及低体温等。在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填写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得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护理风险事件、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2例(5.00%),包括置换液配置失误1例、非计划下机1例;对照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6例(15.00%),包括意外拔管2例、置换液配置失误2例、非计划下机1例、低体温1例。观察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6,P=0.018)。

2.2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不满意0例,满意23例(57.50%),非常满意17例(42.50%),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不满意3例(7.50%),满意20例(50.00%),非常满意17例(42.50%),满意度为92.50%。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2,P=0.005)。

3 讨 论

由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风险较高,因此对从事这项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护理能力。既往临床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期间的护理内容不够完善,缺乏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标准,护理人员往往需通过临床实践、摸索来掌握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的护理技巧,导致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期间护理风险事件频发,甚至对治疗效果及患者的身体恢复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6]。在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导致护理风险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工作态度较差[7]。为降低血液净化治疗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应积极端正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

护理风险管理通过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从事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人员进行系统性的专业培训,设立考核标准,符合考核标准的护理工作人员方可参与急诊ICU的护理工作。这种管理模式有效保证了从事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工作态度,有效避免了治疗期间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制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工作开展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从而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健康宣教可帮助患者更好的认识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方法、目的及意义,使其在治疗期间积极配合主治医师与护理人员的治疗,将被动接受治疗转换为主动配合治疗,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刘芳和史玲月[8]的研究指出,针对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时展开护理风险管理,可为提升该环节护理工作质量奠定基础,保障患者在治疗期间对于护理各方面的需求,进而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此外,护理风险管理通过组建微信群,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让所有护理工作人员参与进来,共同总结护理经验,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头脑风暴法的应用优势,全面发掘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期间的护理风险,从而实现对护理风险事件的全面预防[9-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ICU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对于保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效果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广泛认可。

猜你喜欢
连续性净化风险管理
非连续性文本之图文转化题阅读摭谈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小学中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连续性
多功能净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