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
——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访为例

2020-01-19 03:14
关键词:家校少数民族新疆

程 琼

(湖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政治教育科,湖北 黄石 435000)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家校合作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新时代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应充分发挥家校合作育人合力,在家校合作中全面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不断提升民族学生培养质量。本文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访为例,深入挖掘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价值意蕴,探寻家校合作育人有效路径,以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的特殊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2]民族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后备人才力量,教育好、培养好民族学生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关键环节。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山区、高原,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个别边境地区仍受宗教思想影响,教育文化水平亟待提升。随着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民族学生选择到内地接受高等教育。以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为例,大部分在内地高校就读的学生都有“内地高中班”或“民族预科班”学习经历,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与内地学生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因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境,距离大多省份空间距离较远,在民族风俗、生活习惯与饮食上与内地有较大差异,加之“三股势力”不遗余力对高校进行渗透,在客观上增加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难度。从思想认识上看,当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因文化、教育与语言上的差异,各种思潮、文化相互激荡,恐怖主义、极端思想不断渗透,多数学生价值取向多元,需要通过家校合作进一步凝聚育人合力,帮助民族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学业质量上看,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汉语底子薄、英语基础差等问题,能否通过“语言关”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知识和产生文化认同的广度和效度。家校合作育人能让家长客观认识学业差距,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学业指导,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从教育管理上看,语言差异、民族习惯和心理适应是学校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远离家乡到内地求学,存在一定心理弱势,多报团取暖。因语言沟通不畅,很难融入汉族文化,甚至会产生自我封闭和排他心理,在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往中较为被动,具体表现在只与少数民族同学交朋友、不主动与汉族同学交往等。家校合作育人能够让家长给予学生更多心理上的支持,同时让学校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实现双方信息互通,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是家庭、学校凝聚育人合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形式,更是连接民族学生心灵、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力举措,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应主动思考如何通过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二、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的价值意蕴

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家访是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重要举措。当前,以家访为主要形式的家校合作被国内多数省份和高校采用。辽宁省、山东省自2008年启动“千名辅导员访万家”“千名辅导员访千家”活动持续至今,河北省连续7年开展高校辅导员暑期“大家访”活动取得显著实效。在高校中,华中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连续10年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中国科学院大学连续5年对新录取本科生家访并进行“学前教育”。可见,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家访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形式不断巩固发展。

本文所指的家访,主要是指内地高校教师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其所在高校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进行的走访活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访开展起来难度较大,往往被部分高校忽视。伴随着在内地上学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日益增多,内地高校逐步加大了对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帮扶力度,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面向民族大学生的专项家访活动。民族大学生家访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探寻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规律,在实践基础上加深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理论研究,增强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投入力度,丰富家校合作育人内涵,是打通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

1.达成育人共识、培养少数民族时代新人的前提条件。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长应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4]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家庭较为重视个人道德品质、文化内涵等养成,而学校则更重视社会责任、国家意识培育。双方培养理念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不同,达成育人共识是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他在第二次中央援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加感情。[5]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重要力量,是新疆长治久安的强大智力支撑。教育好、培养好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交给内地高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内地高校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高校和家庭在学生学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的育人目标基本一致,但是在培养学生价值理念、社会责任、国家意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协调步调。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达成家校育人共识,培养更多维护民族团结、思想品德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烈、专业水平高超的少数民族时代新人。

2.实现精准帮扶、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党和国家十分关心重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目前在新疆已经形成由“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内地新疆高中升学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构成的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完整体系,有力扩大了内地高校培养接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覆盖面,提升了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源质量。但内地高校在教育管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题,如民族习惯融合、双语教学适应、学生心理调适等。民族学生家访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育差异的僵局,打通“教”与“学”的地域壁垒。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后,能够直观感受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语言环境及语言水平,从最基础的“语言关”开始,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指导方案。对于汉语基础较好的学生,重点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汉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开设双语课程或开设汉语补习班,打牢语言基础后再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此外,教师还可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科专业、兴趣爱好、学习基础等合理设计家访方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家长的现实期待。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思想状况和学业情况,给出中肯的学业提升建议,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业和未来发展方向,主动参与到家校合作育人中来。对学业困难的同学,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提出切实有效的帮扶方案;对于成绩达标、特长突出的学生,要鼓励家长给予学生更多支持,与学校一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精准帮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深化民族团结、加深“五个认同”的有效方式。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6]“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多种文化交融汇通、多种思想相互碰撞。对内地高校而言,教育管理“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却“学”在内地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面临着民族风俗、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更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深化“五个认同”的重要使命。新疆自古以来都是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巨大挑战。教师家访前要主动熟悉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了解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自觉抵制“三股势力”。要主动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具体情况,积极获取学生在家的思想动态、日常表现,留心观察学生学习成长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要详细解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介绍学校对民族学生及困难学生的帮扶办法,切实解决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和经济上所遇到的困难,打消学生和家长心中的顾虑,让其从思想上、情感上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要与家长一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认识“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实际行动爱护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新疆。

三、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的实施路径

1.在主动融入中传递价值:以思想价值引领为核心。教育是润物无声的融入与感染,少数民族历来热情好客、崇尚礼仪,教师在主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入乡随俗,通过对学生的关怀与家长、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在家访中寻找教育契机、掌握主动权。一是引导学生爱校荣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在家访中要主动向家长介绍校史校情、校风校貌、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宣传校训精神及校园文化,让家长和学生深度认同学校文化并以爱校荣校为己任。要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思想动态,特别是在校优秀表现,如学习刻苦、积极上进、团结同学等,让家长认识到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立德,在家庭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校一同培养“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新人。二是引导学生爱国报国、共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要加强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解读,让家长与学校一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积极抵制“三股势力”,勇于同恐怖主义和极端化思想作斗争。要主动介绍学校民族特色活动、民族节日庆祝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对民族学生的关注关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自觉将远大理想与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三是引导学生诚信感恩、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要详细解读国家和学校对民族学生的帮扶和资助政策,减轻经济困难家庭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让家长参与到感恩教育中来,引导学生感念党和国家的恩情,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树立诚信感恩意识。通过对就业帮扶政策解读和优秀民族大学生榜样先进事迹的介绍,让家长明确学生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打牢专业基础,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习生活,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四是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家访教师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主动与民族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主动关心民族学生生活起居,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帮扶支持体系,让家庭自觉参与到学生心理调适与生活适应中,为情绪低落和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要全面反馈学生学业情况,根据学习基础提出帮扶建议,让家长与学校一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要主动介绍学校学业预警及学业指导帮扶体系,对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的同学,可建议转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重树学习自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学术实践活动,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在学习成长中提升本领,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2.在周密组织中精准帮扶: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点。家校合作育人的关键在合作,重点在育人,要将服务学生成长放在首位,周密部署、细致安排,确保家校合作育人取得实效。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访活动中,教师面临着空间距离、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多方面困难。初次家访的教师,不仅要克服心理上、文化上、饮食上的不适应,还要主动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要通过走进新疆、深入新疆来爱上新疆、爱上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此,做好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方案,落细落实家访工作安排至关重要。一是精心设计方案。根据学校总体工作安排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家访活动实施方案。召开新疆少数民族家访动员大会,普及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知识,确定家访目标和步骤,明确集中开展家访的时间、地区,科学合理规划家访路线。提出家访工作及纪律要求,精心选拔组建家访教师团队,确保家访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合理选择对象。新疆地域辽阔,受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家访学生“面面俱到”,因此家访对象的选择既要照顾“面”更要关注“点”,既要走访学业困难、不守纪律的“问题生”,也要走访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优等生”,更要关注家校信息不对称、表里不一的“异常生”,根据家访目标科学确定家访对象后,将针对特定对象的“专访”与其家庭周边学生的“顺访”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走进学生家庭。三是注重因材施教。民族大学生家访要关注少数民族特点,在交流学生日常表现同时,更要注重价值观养成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在内地高校就读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外出求学年纪较小,国家政策倾斜力度较大,部分学生产生了身份特殊感,家校表现不一,教师通过与家长的交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性格特点调整教育方式,增强教育实效。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性格好强,未向学校如实反映家庭情况,教师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引导学生接受资助、缓解经济压力,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高年级就业困难学生,通过家校合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其参加政策性就业项目,符合条件的同学也可鼓励其征兵入伍。对于学业困难或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要主动寻找根源,寻求家庭配合与支持,让家校合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家校合力中树立学习自信。四是明确教育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区域教育水平差异和语言障碍,学习进度很难与内地学生保持同步,有的甚至因多门科目难以达到毕业要求。个别高校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在学业评价上采取内地学生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双重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降低了教育质量。教师在家访中要向家长和学生同时传达“统一学习,统一标准”的学业评价规则,打消民族学生“学业特殊化对待”的念头。同时,教师与家长要加强协作,在不降低评价标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辅导方案,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内地高校学习节奏,掌握真才实学,顺利完成学业。

3.在调查反馈中形成机制:以提升育人实效为关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民族学生家校合作育人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真实有效的调查数据体现育人价值与育人实效。一是项目化推进。家校合作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家庭和学校的实际需求,采取双方都认可的方式共同推进。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访中,项目化推进能够从宏观把握家访的实施进度与效度,明确家访任务和内容,整合各方资源推进项目运营。家访前,项目组成员可根据项目需求和学生特点设计调查问卷,邀请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写问卷,进一步完善家访活动方案。家访结束后,结合调研问卷和家访访谈记录深入总结分析家访育人成效,如家长和学生对家访重要性的认识、对家访了解程度的认识、对家访内容的期待等。同时,家访教师要主动参与到要调研中来,帮助项目组不断完善家访育人机制。二是重视反馈结果。及时总结家校双方在家访中的反馈意见,根据工作实际优化民族学生培养模式,完善民族学生评价体系。在民族学生培养过程中,文化认同、学业水平与心理适应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能够更加直观地应对问题、探寻根源。学校可根据调研结果,调整教育培养模式,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对学业困难的同学,在教授专业性强、难度大的课程时选择小班教学,课后组建学业帮扶小组“一对一”指导;对于成绩达标、特长突出的学生,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培养机制,科学设置特长学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家访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财物的大量投入,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无法顺利推进运行。民族大学生家访因空间距离远、周期长、语言障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与精力,学校要制定专项文件、落实专项经费、提供专项保障,引导教师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参与其中,通过量化家访工作量、细化家访档案、加大奖励表彰力度等,让新疆少数民族家访制度落地生根。此外,要注重宣传总结与榜样树立。对于在家访中发现的反映民族团结、良好家风、志愿公益等方面的励志典型和感人事迹要大力宣传,激励更多人参与到关心关爱民族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来。四是创新合作育人方式。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家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资源,实现学校与家庭需求的精准对接,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特点和家庭期待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与学校发展中来,让家长获得更加具体生动的“教育体验”,给予学生更多的家庭支持。在走访形式上,不仅可以通过教师“走出去”,也可以把家长“请进来”;在对话方式上,不仅可以在现实中“面对面”,也可以通过网络“面对面”;在交流对象上,不仅可以家长教师“一对一”面谈,也可以多位家长参加“多对一”座谈,让汉语基础好的家长在座谈家访中充当翻译,在尊重双方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平等交流与对话,不断创新合作育人方式,提升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家校少数民族新疆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少数民族的服装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新疆多怪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