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2020-01-20 03:36
黑河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黑龙江手工流域

任 川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黑龙江黑河164312)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其固有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是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在与自然相互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不仅是少数民族感情的寄托,也是最直观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记忆的表现,更是北方少数民族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有着较强的实用价值,也有着较高的艺术美学价值。即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手工技艺仍然具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少数民族手工技艺面临的困境与危机。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及历史文化因素,限制了这些手工技艺的发展。

一、黑龙江流域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发展现状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具有明显的地域环境特色,表现出强烈的森林文化和渔猎文化特征,代表性的有鄂伦春族的狍皮手工制作技艺、桦树皮手工艺品、赫哲族的鱼皮手工制作技艺、达斡尔族的猎刀、木雕、柳编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这些传统的“口口相传”、“手把手教”的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消亡。鄂伦春族用桦皮制作生活生产用具、用兽皮兽筋缝制长袍,赫哲族用鱼皮制作鞋袜,达斡尔族用柳条编制生产生活工具,如今这些制作技艺只有极少数古稀老人能掌握,濒临失传。大体上看,新式民居已经基本取代了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鄂伦春族的“斜仁柱”只在能狩猎的山区还有零星存在;达斡尔族的猎刀也作为工艺品存在着;在服饰方面,除少数民族欢庆节日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看不到他们身穿手工制作的传统服装,而这种手工制作技艺掌握的人也寥寥无几。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型科技材料在社会活动中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新型科技材料颠覆了以往的旧有的因地取材的手段,采用了功能性强、生产流通性好、获得更容易、加工更便捷的方式,获得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传统的手工技艺采用的很多都是天然的材料经手工制作,存在固有的加工过程复杂、大规模生产性差等问题,缺乏实际应用性,人们不再热衷于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而是将视线转移到了先进的新型材料及高科技手段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中,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和价值体现,从而影响自身发展。

二、黑龙江流域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实用性

黑龙江流域传统的民族手工制作技艺是北方少数民族古朴的思想和智慧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在衣食住行方面,鄂伦春人穿着的是狍皮服装,应用的就是狍皮手工制作技艺,围猎的时候,在广袤的兴安岭森林里住在用桦树皮和桦木搭建的“斜仁柱”里;赫哲人穿着的鱼皮服装,应用的就是鱼皮手工制作技艺。坐着用桦树皮制作的桦皮船上在乌苏里江撒网。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手工制作技艺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实用性极强。

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新月异,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也不再是原始的靠山捕猎、靠水捕鱼的生活方式,经济生产方式也多种多样,这种传统的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已经没有了当时的生存环境,甚至找不到了立足之地和合适的发展空间,这些手工制作技艺大多数以工艺品的身份在社会上尴尬的存在着。

(二)制作技艺和创作思维设计上缺乏灵动性

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是人类与大自然交流的产物,更多是实用性,因材而作,因需而制,是对大自然中存在的原材料进行不复杂的加工制作的。技艺传承以来,没有太多的改动与创新,技艺手法多是前人所教授,制作流程一成不变,制作技艺手法单一,虽然保存有较好的原生态味道,但是不免有些乏味与呆板。

在创作思维和设计上,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多数还是停留在原始的传统的创作思维上,没有过多的考虑,还是当时的设计理念,以实用性为主的古朴造型,没有充分的凸显出地域与民族特征。比如鄂伦春族的狍皮手工制作技艺,整体还是以狍皮制作服装为最终目的,不肯对传统的制作样式做任何的改动,在设计思维上墨守陈规,不能突出山岭文化和鄂伦春民族特征。

(三)民族手工制作技艺缺乏传承体系

在黑龙江流域居住着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手工制作技艺多数依靠代代相传而传承下来的,掌握这些制作技艺的人数不多,而且往往因人而存,人走技枯。这种缺乏规范、有序的技艺传承体系的原始传承方式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少数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青黄不接”的局面。

一是年轻人缺少传承热情。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没有了当时生存的环境,就意味着实际功用的缺失,也就是没有了当时的经济价值,传承更多的是靠民族的自豪感和情怀支撑,随着这些有情怀的老艺人的离去,更多的年轻人对于这些传统的制作技艺没有热情,没有后起之秀的传承面临无人愿学、无人愿懂、无人传承的困境。

二是行业缺少有效的发展渠道。由于这些行业或技艺本身功用性的限制,发展空间和发扬渠道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挖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摸索,很多传承者对这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未来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不抱有乐观的态度,对于手工制作技艺以后的传承发展道路没有明确的方向。

三是少数民族青年对手工制作技艺的认识不够。社会缺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足够重视,少数民族青年对黑龙江流域传统的民族手工制作技艺缺少认识,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制作技艺不关注,不能正确地认识本民族文化,对于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有误区,认为这是落后与贫困的象征,又苦又累,特别枯燥,没有用武之地。没有足够的认识,自然是没有传承的内在动力。

(四)手工制作技艺没有宣传和包装

长久以来,社会上一直对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认识不够,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地处边疆、经济落后、文明程度不高。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名声不响,“香酒也怕巷子深”依然是黑龙江流域手工制作技艺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宣传。最近几年,黑龙江省对于民族手工制作技艺的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宣传推广的力度和手段都有明显的提高,如佳木斯地区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和鱼骨工艺、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桦树皮手工制作技艺、牡丹江地区的满族刺绣工艺、黑河的鄂伦春族狍皮手工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都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很多非遗传承项目,特别是黑龙江流域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很多黑龙江人都不了解、不熟悉,让传承发展步履维艰。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技艺作品或产品都是采用自产自销的手段,没有相应的宣传和营销策略的使用,反映出了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宣传力度缺失。

二是缺乏合理的包装。对于这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我们必须要正视和面对时代的发展进步,对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双刃剑要综合的审视,加大影响力,对于手工技艺制作的产品要注重视觉形象设计感,更加贴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需求,合理的包装手工制作技艺产品。例如牡丹江地区的满族刺绣中的壁画、挂饰、丝巾等,佳木斯地区的赫哲族鱼皮画、鱼骨画、鱼皮包等,黑河的鄂伦春族桦树皮画、桦树皮首饰盒、狍皮帽、狍皮手套等。目前,对民族手工制作技艺产品的包装上有很多不合理的包装,很多市面上常见的产品包装设计民族色彩不够明显,不能很好地体现传达民族特色。如满族刺绣、鄂伦春族兽皮帽、兽皮手套的包装盒和赫哲族鱼皮包的包装袋在设计上过于现代化,缺少类似民族图腾、绘画、文字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符号”。

三是缺乏品牌效应。长久以来,黑龙江流域的传统民族手工制作技艺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不仅没有包装,就是在品牌定位上也没有足够的认识,所制作的产品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没有具体的品牌特点,虽然有些制作技艺已经开始探索与企业一同发展的道路,但是还是略显粗糙,没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缺少各个民族代表性的民族特点符号,没有品牌创意,缺少占领市场的形象,缺乏手工制作技艺的精致感,与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手工艺制品不能相比。

三、保护与传承的一些必要措施

(一)建立专业研究团队,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延续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的生命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是濒危的保护项目,亟待有效的传承与保护。面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延续手段就是应用现代技术,让高校、社会专业研究队伍介入,有序地开展制作技艺流程的采集、资料整理、传播推广、文化研究等相关工作,并全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多个维度,多层内涵的深入挖掘、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及其背后产生的文化,尽量延长传统文化的生命: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存储现有影像资料。通过使用文字、音像、多媒体和数据库对现有的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制作技艺进行收集整理,整合传统文化信息、传统文化资料,以便后人学习使用;二是运用音像制品提升手工制作技艺的关注度。利用手工制作技艺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原生态音乐、舞蹈,制成电影、电视产品,增加制作技艺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升社会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制作技艺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手工制作技艺;三是设立专业保护传承网站宣传手工制作技艺。丰富制作技艺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系统介绍其资源状况、分布地域以及保护项目等,以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多层面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二)增加投入,强化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保护意识

黑龙江省现存的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已经为数不多,对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的抢救、保护、传承已经是势在必行。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保护,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对现有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保护传承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其中,达成社会共识。二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加强黑龙江流域手工制作技艺的收集、整理和传承保护工作,建立成熟的、符合实际的传承保护的规章制度,保障制作技艺合理传承,相关的经费依法依规使用。

(三)加强宣传,促进民族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培养

长久以来,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一般都是以家族式的口口相传、手把手教为主要传承手段,所以,传承人的培养是保护与传承的关键环节。对于传承的培养,一是要从小开始。应广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在少数民族手工技艺保护传承中的作用,通过书本或媒体影音的形式,让少数民族青少年从小就了解手工制作技艺的过程,不仅能更加了解脚下这片土地、这片森林、这条大江的意义,同时也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二是要重点培养与广泛培养相结合。一方面要继续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口口相授”、“手把手教”的传承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多渠道选育传承人,对于积极性、主动性高的少数民族青年,也要注意引导培养,开展多渠道的讲授工作,通过开办短期培训班、技艺学习班或专业的高校培养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少数民族青少年掌握本民族传统的制作技艺,推动技艺的保护和发展。

(四)扩展技艺的发展途径,强化品牌的视觉形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的发展不能是一味地简单继承,需要对市场进行评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增强手工制作技艺的造血功能,将传统的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如可以在狍皮手工制作技艺的技法和题材上继续创新,既满足传统的继承,又满足现代人类对时尚的追求,在传统的狍皮手工制品上,在保留其材质等固有特点上,加入现代活泼的元素,拓展手工制品的题材。在技法上,应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变迁,广泛理解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活起居特性,与现代的科技技法相互融合,让手工制作技艺拓展新的发展途径。

发展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技艺应注重品牌的打造,对手工制品要有独特的品牌建设和品牌视觉效应,让少数民族的手工制作作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就是要让作品说话。对手工制品针对标识、色彩、logo 等刺激视觉的部分进行着重凸显,归纳和提炼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经典元素,与现代的审美和手段结合,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设计出既体现地域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品牌形象,提升手工制作品的价值,进而体现手工制作技艺的价值。

猜你喜欢
黑龙江手工流域
行书张光藻《入黑龙江境》(53cm×36cm)
做手工
压油沟小流域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沙颍河流域管理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