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古发现视角浅析黑龙江省古代农业发展概况

2020-01-20 03:36黄金玉
黑河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犁铧整地遗址

黄金玉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农业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上的农业则指种植业。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的对象是狭义上的农业,也就是种植业。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通过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以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人类也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带来的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形成。

农器是反映农业生产变化的最典型器物,它的形制变化,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也标志着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通过目前黑龙江省考古发掘获取的农业器具看,黑龙江省农业的起步和发展远落后于中原地区。黑龙江的先民们通过不断累积生产生活经验,对农器进行改进和创新,农器的发展经历了由木石农器到铁质农器为主的发展变化过程,特定功用农器种类也随着农业产业的升级而不断增加。将不同时代不同遗址出土的农器进行分类比对,大致可以梳理出来黑龙江省古代农业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一、黑龙江省出土农器类型

黑龙江地区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农业在松嫩平原和牡丹江流域逐步出现,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至明清时期农业趋于成熟。从考古发掘获取农器情况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历史也大致经历了先秦时期、汉魏时期、唐渤海时期、辽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出土发现的农器具基本已经发展成型,虽有部分改良和进步,但未见突破性进步,且出土农器实物较少,故而不再将这一时期农器纳入探讨范围之内。现将其余四个时期出土农器按照垦耕、整地、收获和脱粒加工工具四个大类进行归纳整理。

(一)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一阶段各类遗址出土农器工具较少,未见垦耕农具,主要是整地、收获、脱粒加工三类农器,最早的整地农器有石铲、石锄。

1.整地农器。包括石铲、石锄和鹿角锄,石锄的作用应该是类似镐刨坑的。石铲:3 件,分为二式,Ⅰ式:尚志县亚布力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石铲[1],磨制,上窄下宽,尖圆刃或半圆形刃,上部正中有一穿孔,下部有两个穿孔。Ⅱ式:典型如宁安市石灰场遗址88NCSF4:1,锤击法打成形,呈板状矩形[2]。锄(镐),出土遗址包括亚布力新石器时代遗址和莺歌岭下层文化遗存,共计石锄4 件、鹿角锄1 件。石锄分为三式,Ⅰ式,宁安县莺歌岭遗址T6:4,平顶,柄长而宽,两侧有窄肩,弧刃,由两面加工打制。[3]Ⅱ式,尚志市亚布力新石器时代遗址YBF1:1,束腰形石锄(镐),下宽上窄,圆弧刃。[1]Ⅲ式弧顶,柄较短,斜肩。[3]鹿角锄,宁安市莺歌岭遗址F4:8,鹿角一端加工成钝尖,中间凿一长方形銎,銎的两侧各穿一孔,可楔钉固定锄柄。[3]

2.收获农器。肇源白金宝遗址发现蚌镰2 件[4],磨制,刃凹,末端有便于缚柄的两个缺口。

3.脱粒加工农器。包括磨盘、磨棒,亚布力新石器时代遗址、石灰场遗址下层、莺歌岭遗址等均有出现且成套[1]。磨盘,3 件,均砂岩制成,呈方形或长方形,其中大部分因长期研磨形成马鞍形或中间变薄或整体都有研磨痕迹。除马鞍形磨盘外,还有不规则的石磨底盘,有的不加工就使用了。磨棒,3 件,两端加工成圆弧形或圆头[1],横截面呈半圆形或圆形。横断面呈抹角五边形或梯形[2],大概是磨蚀的原因。

(二)汉魏时期

这一时期出土农器的遗址数量增多,包括渡口遗址、东兴遗址、凤林古城址、小八浪遗址等,农器种类包括垦耕、整地、收获和脱粒加工农器,相比先秦时期新增垦耕类农器。

1.垦耕农器。包括铁犁铧和铁 。铁犁铧:双鸭山市保安二号城址F2:9,1 件。模铸,整体呈不规则三角形,两侧边略弧,长度不一致,前部有三角形銎口,正面中间起脊,脊两侧对称小孔,背面较平。[5]铁:海林市东兴遗址F1:2,1 件,上窄下宽,扇面刃,平顶,长方形銎。[6]

2.整地农器。包括骨铲、石铲和石锄:骨铲,海林市渡口遗址H43:5,1 件,呈长方形,刃部磨制,一侧内凹,一侧微鼓,略呈弧状。[7]石铲,1 件,海林市望天岭遗址F2:2,打制,成长方形。[8]石锄,1 件,五常市白旗遗址T8②:1,打制,刃部上端两侧打制成凹窝,形成亚腰。[9]

3.收获农器。主要有铁镰,七台河市种畜场遗址T1411②:1,1 件,弯条形,弓背,凹刃,尖部及刃部较为锋锐,尾端接一扁条形短梃。[10]

4.脱粒加工农器。包括磨盘和磨棒。磨盘:19 件,分为两式。Ⅰ式,牡丹江卡路遗址有发现,该件器具完整,整体扁平近呈梯形,磨面内凹。[11]Ⅱ式,桦南县小八浪遗址T113:2,花岗岩质,近似长方形或方形,边缘略突出,中间磨面内凹,大的长52、宽50、厚14 厘米,小的长约24、宽约14.8、厚约3.2 厘米。[12]磨棒,21 件,分为两式。Ⅰ式,海林市东兴遗T8③:3,平面呈长条状,横断面呈椭圆形或半圆形,顶端呈弧状,磨面较平或下凹。[13]Ⅱ式,海林市河口遗址早期遗存标本T16⑤:3,辉长岩,长条形,一端大,一端小,表面磨制光滑,一面较平,另一面隆起,横剖面近似“凸”字形。[14]

(三)唐渤海时期

唐渤海时期的农器种类与汉魏时期相同,包括垦耕、整地、收获和脱粒加工农器四类。出土农器的遗址包括兴农城址、河口遗址、细鳞河遗址、小地营遗址等。

1.垦耕农器:铁铧,海林市细鳞河遗址T205②:1 件,器身为弧边三角形,底面平直,后部有一个三角形孔,前端上部微鼓起,形成銎口。[15]

2.整地农器:铁铲,3 件,海林市细鳞河遗址T105②:2,宽体形,铲身磨损严重呈椭圆形,柄部弯曲呈銎口。95T2③:9,窄体形,铲身呈梯形,柄部弯曲成銎口。[15]

3.收获农器:铁镰,5 件。海林市细鳞河遗址H209:2,前端残,曲背,弧刃,柄部弧折与镰身成直角。[15]

4.脱粒加工农器。包括磨盘、磨棒和石臼。磨盘,兴农城址和河口遗址有出土,共3 件,均长方形,磨面内凹。[16]石臼,海林市兴农城址F3:7,1 件,系用玄武岩制成,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16]磨棒,2 件,分为两式,Ⅰ式,海林市兴农城址F3:6,用玄武岩制成。呈不规则椭圆柱状,顶端较圆滑,磨面在顶端。[16]Ⅱ式,海林市河口遗址标本H1:7,长条形,背部略隆起,一面平滑,磨面在器身中间位置。[17]

(四)辽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遗址出土农器数量较以上三个时期明显增多,在垦耕农器中新增了中耕农器铁锄,表明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精耕细作传统农业阶段。这一时期出土农器同样包括垦耕(含中耕)、整地、收获和脱粒加工农器四类。

1.垦耕农器。包括铁犁铧、小犁铧、犁镜和铁苗铧。铁犁铧,20 件,桦南县龙王庙遗址金代窖藏有发现,呈三角形,正面中上部有孔,有大中小之分,前面有深銎。[18]铁苗铧,五常市金代窖藏发现1 件,半弧形,犁头呈箭头形,犁身后有翘钩,尾端有圆孔。[19]新增中耕农器为肇东县八里城发现中铁锄和蹚头各1 件。[20]

2.整地农器。铁锹,8 件,分为两式。Ⅰ式,五常市金代窖藏有发现,长方形,上部有漏斗形锹箍,两肩向下倾斜约15 度。[19]Ⅱ式,五常县窖藏有发现,近圆形,刃抹圆,肩稍前倾。[21]铁铲,6 件,五常县窖藏有发现,方形,直铲,刃两角内翘,裤呈长方形或圆筒形。[21]

3.收获农器。包括镰刀和垛叉。镰刀,15 件,桦南县龙王庙遗址金代窖藏有发现,均月牙形,大小不等,刀柄皆扁锥形,用于安装木柄。[18]垛叉,肇东县八里城有发现,库上圆下方,齿细长,齿剖面为长方形。[20]

4.脱粒加工农器。木兰县蒙古山古城遗址发现有手摇石磨。[22]石臼和石杵,肇东县八里城发现石臼,外形不规整大小不一,石杵长方形,平顶。[20]

二、农器发展及农业发展概况

自新石器时期开始,黑龙江地区的各族人民就已经有意识的采集可食用的谷物类作物并且运用磨盘磨棒等加工谷物。农器种类不断增加,既是农器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人们逐渐认识掌握耕作技术的证明。农器也是分化转变的,原始的单一功能的农器向着单一或多功能的农器转变,费力低效率的向方便高效的转变。

(一)黑龙江省农器发展的特点

通过将遗址出土农器进行分类梳理,可以总结出黑龙江省农器发展的两个特点:

1.农器种类增加。先秦时期农器三类,整地和收获工具的使用可以看出这时期的劳动人民已经有意识的去经营农业生产活动,并逐渐摸索出适合生产的工具。汉魏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质农器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整地工具新增铁犁铧和铁,但受冶铁技术制约,铁质农器并没有立即全面普及到黑龙江省的各个地区,这一时期仍是石质农器与铁质农器并用的时代。唐渤海时期铁镰铁铲完全取代了石质工具,并使用了先进的铁铧。辽金时期新增加了中耕农器锄和头、整地农具铁锹、收获农器垛叉、垦耕农器小犁铧铁苗铧犁镜等。翻土用的犁镜和浅播、中耕用的鏜头,可以适应开荒、起垅、播种各种作物、中耕等不同作业的需要,大大增加了犁铧的使用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农业生产工艺和农业技术已进入了成熟期,农器也已经完全定型。

2.农器形制变化。(1)整地农器。先秦时期石铲Ⅱ式矩形应该是稍微加工成型后直接使用,比较笨重和费力气,Ⅰ式是经过磨制是比较省力高效的工具。汉魏时期骨铲石铲近长方形,刃部磨制,应该是先秦时期Ⅰ式石铲的改良版,使用起来更省力些。汉魏时期的骨铲石铲同辽金时期铁铲形制差不多都为长方形直刃。汉魏时期石锄同先秦时期Ⅱ式石锄相似。(2)收获农器。镰的形制变化不大,先秦时期蚌镰、汉魏时期石镰和铁镰、唐时期铁镰形制变化不大,都是弓背弧刃,只是安柄方式使用方法有所差异。(3)脱粒加工农器。新石器时代磨盘磨棒的出现,证明当时人民能够对食物进行前期加工。磨盘磨棒三个时期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辽金元时期出现了手摇石磨、石臼和石杵。辽金元时期的玄武岩制作的手摇磨是利用磨盘的自重旋转原理和玄武岩的天然糙面加工谷物,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相对马鞍形磨谷器来说,是阶段性发展的标志。

(二)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时代脉络

黑龙江省古代先民大多以狩猎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已经产生,但是食物获取途径上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以致发展速度缓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移民等历史政治活动等情况的出现,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逐步传入黑龙江,并逐步形成适应本地区的耕作农器和耕作技术。

1.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应该还具有小规模的农田,农业技术比较原始。先秦时期石铲石锄工具主要是用于翻土,其中亚腰形石锄应该是捆绑于木棒上使用的,主要是用来刨坑播种的,其出现说明当时人民已经意识到将土壤加以疏松,此时期的粮食作物主要是黍、粟、豆类,例如白金宝文化遗址发现的黍、宁安牛场遗址发现的大豆、宁安大牡丹遗址发现的粟黍豆等等。其中白金宝文化遗址据推断为秽貊人居住,依《山海经》所记载,秽貊以黍为食。此时已经有开辟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田。但这时的农业生产还是初级的,农业技术比较原始,无法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从出土器具来看渔猎器具所占的比重很大,说明此时还是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经济模式。此时期生产工具落后,大致活动在河流两岸的滩地上从事农耕作业,垦耕的范围极为有限。

2.汉魏时期东北增设郡县,移民增多,犁耕农业由东北南部地区扩展到了黑龙江地区,铁农器在黑龙江省出现并使用,为人们将耕地扩大到森林地区提供可能。从出土铁农器的地点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农业耕作区域还是比较集中于牡丹江流域,文献记载此处仍居住有肃慎-挹娄人,其农业自商周延续到该时期。汉魏时期石质农器和铁制农器的并存,表明该时期是刚刚进入早期铁器时期,出土的铁农具很少,部分地区仍处于原始农业阶段。出土的铁质农器已出现了铧、、镰等,尤其是铁犁铧,犁铧具有松土、翻垡、除草的作用能够改善土壤水分、通气、肥分等状况,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的作用。犁铧适宜用畜力来牵拽,故可称畜耕,为扩大耕地面积和深耕提供了条件,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大大地解决了劳动力。铁,一般都比较厚重坚实,用作开垦荒地。铁镰可将作物连杆一起割下,提高了收割效率。这几种农具的出现促使种植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少黑龙江局部地区已有了犁耕农业。此时作物种类仍比较少,单位面积产量低,所以,农业经济仍然还没有占主要地位,渔猎经济还占有很大的比重。[23]

3.唐渤海时期铁质农具完全替代了铁质农器,铁质农器的广泛使用,劳动生产率提高,耕地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唐渤海时期出土有大豆、绿豆、小麦、大麦、粟和苜蓿的种子,可见当时农业经济的繁荣。

4.辽金元时期,特别是金代,农器中铁质农器类型增多,从整地、耕作到收割样样俱全,同一农器形制增多,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作物耕作技术的需要,例如铁可破土开荒、起垅刨坑,铁锄则可除草松土,犁铧可趟沟起土,深耕细作。此时期黑龙江省耕地的范围逐步扩大,包括粮食与经济作物以及蔬菜瓜果等都有增加。例如辽代黑龙江流域西部已呈现了插画式的部分垦殖,金代耕种区域发展到了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绥芬河、乌苏里江等江河沿岸的冲积平原。此时期农业已经全面由粗放经营转为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24],技术方面也逐步完善和发展。该时期农器的迅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移民政策的实行,例如女真人在建国之前就有“耕垦树艺”,从事农业种植,金朝建立以后,女真人南下,有计划的将汉人迁往黑龙江地区,为“实内地”,因此所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地推动了黑龙江地区的农业开发,垦耕区域由最初的阿什河流域扩展到松花江和嫩江冲积平原,最后在南起松花江北到黑龙江的广大地区都出现了犁耕农业,使农业耕种的范围几乎遍及东北全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总结出黑龙江省的农器与农业生产的概况。先秦时期是农器的原始萌芽时期,当时的人已经有意识种植粮食作物并创造出用于种植的石质工具,虽然狩猎渔猎经济仍占主导,但是原始农业已经形成。汉魏时期是农器发展时期,铁质农器渐渐取代石质农器,并新增加垦耕农具犁铧,始转为犁耕农业,种植方式为垄作,初步掌握了抗旱保墒的种植技术,只是由于发展不平衡,应为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并存的时期。唐渤海时期是农器稳定时期,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铁质农器全部取代了石质农具,形制种类没有大的变化,应为传统农业发展时期。辽金元时期是农器成熟期,由于冶铁技术纯熟和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农器种类形制增多,并且对中原的农器进行改良,铁质农器可谓是蓬勃发展已经覆盖到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达到成熟,逐步走向鼎盛时期,为传统农业全面发展时期。

人口流动带来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工具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黑龙江地区先民在不断积累劳动经验的同时,通过移民或战争等渠道,不断吸收中原汉族人民先进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推动黑龙江省古代社会农业不断向成熟发展。可以说,移民与文化交流融合,逐步改变了单纯依靠渔猎畜牧经济的局面,改变了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经济格局的转变。

猜你喜欢
犁铧整地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阳光堆在犁铧上
塞罕坝采伐迹地不同整地方式效果研究
冀北山地樟子松整地造林技术分析
比我更疼的是土地
犁铧
我省深松整地将实施精准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