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让学生走上讲台

2020-01-21 09:39唐志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讲台师生同学

唐志国

师:下一周我们将要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哪名同学愿意做下周的“小老师”?

生1:老师,我愿意!

生2:老师,我!

生3:我!

…………

师:就由林思齐同学来上吧,请你抓紧时间备课,并在周五之前给大家布置预习作业,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参考书可以借给你。

这是我们班的“每周一师”活动,每周由一名学生做老师,为大家上一节语文课。前一周我会让“小老师”去备课,查阅各种资料,自行设计预习作业。正式上课前“小老师”要检查、批改预习作业,上课时我成了一名学生坐在他的座位上听课,课后再组织同学对本节课进行点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努力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更新课堂理念,改变教学模式,语文课堂让学生做老师走上讲台,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获益颇多。

一、利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讲台上的“小老师”和台下的同学都会由此产生新鲜感。新鲜感就是兴趣,有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以生教生,台上“小老师”想难倒自己的同学,而台下的同学更想测试“小老师”的水平,大家在讨论争辩中轻松自主地学到了知识。这种教学活动通过引导与调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最终实现“我会学”的教学目的。

二、便于创设更和谐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距离

现在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是学生,是自己的同学甚至是朋友,课堂上没有了老师的威严感与距离感,以往对“老师权威”的顾虑也荡然无存了,反而让“师生之间”更能平等地对话交流了。讨论问题也是“针锋相对”,气势上虽然“咄咄逼人”,但却更利于问题的辨析与解决。另外,“小老师”在备课时,出发点就是学生的角度,他知道自己喜欢上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问题更能引起同伴的興趣,所以他设置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气氛自然更活跃。这样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更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利于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实现合作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和“老师”平等对话,没有顾虑;在小组合作时更愿意畅所欲言,更愿意站起来代表小组进行交流展示。和谐的教学环境也让学生更愿意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价,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把一节课上成了辩论赛,争得面红耳赤,这不正是老师想看到而在旧的教学方式下很难看到的景象吗?合作交流、探究学习、争相展示成了课堂的常态,课堂多了灵动生成,少了固化的预设。

四、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课前学生要积极争取上课的机会,得到机会之后要查阅各种资料,要设计课堂的教学环节,要克服上课的紧张情绪,要学习组织课堂教学,课后要谈感受,写体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小老师”在体会中写道:“我没有想到,也不敢想我能站在讲台前,面对全班同学讲课,我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受到当老师的不易和辛苦,我将永远记住这一次的体验。”有的学生写道:“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认真听过课。”有的学生写道:“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紧张得不行,都不敢看大家,讲着讲着就不紧张了,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老师!”……种种体验是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感受不到的,这些体验都将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财富。

五、便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跳出课堂看课堂

学生在备课、查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上课之前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如:课前对学生编写的教案进行指导,提供有关资料;上课时教师作为听课者、参与者、观察者,更能发现学生知识的遗漏与存在的问题,课后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与提升;课后点评,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寻找不足,扬长避短,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利于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种上课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锻炼,对教师来说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虽然学生上课每次都存在一些不足,如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得延长教学时间;有时讲得太快,半节课就完成了教学内容;有时因缺乏对课堂的组织能力,一节课乱成了一锅粥……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师从学生那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适时”地浪费一些时间又有何妨呢?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行宫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讲台师生同学
爱在讲台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麻辣师生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