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美学教育达成初中历史的学科育人目标

2020-01-26 05:45陈梦媛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5期
关键词:美学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陈梦媛

【内容摘要】美学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教育。美学教育不仅可以在美术学科中体现,而且可以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美学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旨在通过挖掘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素材来进行教学实践,在历史课堂中通过美学教育助力初中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美学教育  初中历史  育人目标  教学实践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时常发现无论是教材中的文学之美、艺术之美还是人格之美,总是书本“写出来”的或是教师“说出来”的,而不是学生“发现”“体会”“感受”到的。与一些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似乎总是显得不懂“美”,我认为这与美学教育的缺失有一定关系。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曾说:“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因为注重实用,缺乏审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将我们的下一代,变成彻头彻尾的美盲。”所以,将美学教育植根于日常教学显得尤为紧迫。

美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美学家席勒,其在1793年的书信《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美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曾经提到:“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進取的人生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美学教育不仅停留在表层,更重要的是在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也会得到涤荡和熏陶,有助于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可见,美学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习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的,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美学教育的素材。那么,如何挖掘好教材中的素材在历史课堂中融入美学教育,通过美学教育助力初中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呢?

一、品鉴物之美,惊叹古人非凡智慧

物之美体现在文物本身的沧桑的历史风韵,也体现在文物背后悠远的历史故事。在教材中有许多文物图片,在日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结合书本内容仅介绍该文物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地位,而忽略了文物本身展现出的艺术价值,以及创造出这些作品的古人的智慧。

实例1: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标中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我认为在学习本课后,学生能够了解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还应能够从齐桓公、越王勾践等人身上体会到他们的改革魄力、外交智慧、优秀品质等。

在学生学习春秋五霸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重点观察了书本上的《勾践剑和夫差矛》一图,同时介绍这两件文物都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并且展示在同一展厅临近的位置,提出问题:博物馆为什么这样进行陈列?勾践与夫差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吴楚之争的相关故事后,教师简单介绍勾践剑的考古发现地点和背后的故事,并且展示《国家宝藏》中越王勾践剑的复原图。学生通过品鉴越王勾践剑的美,了解其铸造的高超工艺,惊叹于铸剑工匠的智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越王勾践的智慧与隐忍,得出“成大事者必忍辱负重”等启示。

二、欣赏景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景之美体现在自然景色、城市建设、建筑艺术等方面。欣赏景之美需要一定的专业性,加上初中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地理常识、科学知识等掌握较少,所以历史教材中的美有的不能直接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实例2: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课标中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我制定了本课的育人目标是:通过隋朝完成统一的史实以及大运河的概况和意义,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隋朝虽然短暂统一就走向灭亡,但大运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伟大工程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贡献,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开通大运河这一子目的学习中,首先结合教材上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概况。之后,我通过展示史料以及图片,重点列出大运河修筑前后沿岸城市一些城市的变化,如“汴京水患不再”“天津漕运不绝”等例子,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大运河开通对沿岸城市发挥的巨大作用。最后,播放2014年大运河申遗宣传片片段,由学生欣赏今日大运河之美,从而有感而发地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感受人之美,学习伟人不朽精神

人之美主要体现在伟人身上的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深厚民族情感上。可以说,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品质美、道德美、人格美是美的最高体现。“培养人的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美育的终极目标。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可以说,这是我们在历史课堂中渗透美学教育达成育人目标的最好素材。

实例3:八年级上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课标中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有关孙中山的事迹,举办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我制定了本课的育人目标是: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孙中山先生与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革命事业在南京生根发芽,他的人生经历也在南京被永远纪念。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南京相关地名进行导入,包括中山陵、中山路、逸仙桥等,让学生有一种自然的代入感,首先拉近了学生与伟人之间的距离。然后,学生通过复习旧知,理解孙中山生活的时代背景。

之后,挖掘课本已有素材,由学生阅读书本38页的“人物扫描”,以及39页正文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出孙中山的出生环境、求学经历以及革命历程,并且请学生适当补充孙中山的故事,通过此举感受孙中山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革命理想。

另外,在讲解完孙中山的革命力量后,教师再次讲述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及护法运动的相关史实,使学生浸润在孙中山坚定革命、永不放弃的伟大意志中。在本课的最后,再次展示中山陵,同时叙述:“孙中山抱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不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同学们学完本课有什么样的感悟呢?”通过此举再次升华本课主旨。学生学完本课能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孙中山先生真乃革命先行者也,同时也会被孙中山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德所感染。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通过挖掘教材中唾手可得的素材,将美学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去。而懂得品鉴物之美、赏析景之美、感受人之美也会使学生发现更多知识背后的人文价值,从而助力初中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 美育实施的方法[A]. 蔡元培选集[C]. 中华书局,1959:199.

[2] 曹玲玲.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美育的探索与实践[D]. 广州师范大学,2019: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猜你喜欢
美学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试论美学教育与青年综合素质培养的整合
论博物馆文物艺术价值的展现与公众美学教育
流行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