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高校应用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20-02-07 01:30陆焱伍孝金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个性化培养芬兰教育改革

陆焱 伍孝金

摘要:芬兰应用科技大学为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给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教育模式,注重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提倡构建多样化和过程化的学习评价体系,积极打造校企合作的学习空间,强化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工作,这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芬兰;应用科技大学;教育改革;个性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4-0080-04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和创新的关键时刻,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迅速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芬兰的应用型大学以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从成立之初就始终重视培养个性化应用型人才,指导其职业生涯,提高就业率。应用型和地方性是芬兰模式的成功经验,也是推进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1]。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培养个性化的技术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提升学生创造价值的能力,输出满足地方区域发展的专业型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地方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既是高等教育实现个性化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成功标志。

一、芬兰高等教育体制对应用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影响

按照芬兰的《应用科技大学法》规定,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当地的地方产业需求相结合。这就强调学校要为学生的就业方向提供支持,突出学校对应用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特点。芬兰应用型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虽然具有相似性,但各个高校会根据学校所在区域发展需要设立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及课程,这是芬兰应用型高校区别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显著特征。由于芬兰应用科技大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根据本地特点和自身发展设定相应专业,提供相关课程,针对性地培养个性化人才,这样就使得他们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符合地方发展需要。

芬兰在创业教育中采用了“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创业创新实践。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个性不同的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另外,学生在协同工作中可以培养积极的创业态度,并且获得更具有竞争性的知识和能力[2]。基于项目的教学是芬兰应用型高校培养个性化人才的特有方式,学校和当地的企业开展深入的产教融合也是芬兰教育模式实施的必然结果。

芬兰应用型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当地中小企业的合作,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创新和人才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建立地区创新系统,为各类公司提供发展动力和核心技术。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芬兰的教育改革经验更适合中国[3],这主要是因为两国建立的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系统有相似之处。结合我国教育部2018年10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教育部要求各地本科高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人才培养政策,这也是加快我国卓越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结合芬兰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二、芬兰应用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创新

芬兰应用科技大学在教改中坚持见贤思齐,在学习和借鉴欧洲其他国家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同时,根据自身国情和文化特点,选择一条与其他国家教育改革完全不相同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成功。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应用科技大学相对比,芬兰应用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培养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芬兰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即培养理论和实践结合、具有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应用技术能力型人才。芬兰《应用科技大学法》明确规定了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标准,包括学生应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能够充分了解本专业和行业的发展情况,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并具有终身学习、语言交流表达和参与本领域国际活动的能力。培养应用技能型的国际化人才是芬兰应用科技大学的主要办学特色。在新形势下,芬兰政府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机构对芬兰未来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技能做了相应的表述,如表1所示[4]。

芬兰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学习侧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个性化学习,重点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改革后的芬兰学位制度保证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位体系和普通大学的学位体系相互统一,并且地位完全相同。学士学位的学制一般为三到四年,以四年制为主,四年制课程一般需要修满240个学分,每个学年有4个小学期。以芬兰瓦萨应用科技大学的信息技术专业为例,实践研究占30个学分(相当于5个月20周,8小时/天的全职工作),而学位论文占15个学分[5]。其中实践研究的部分必须由学生向学校正式申请和企业合作的研究课题,学校除了安排一位校内指导老师,还会提供和企业对接的一位校外的指导老师,并严格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开展项目的研发,项目进度有校内和校外指导老师同步跟踪,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实践课题必须经过指导老师同意才能开展研究,毕业论文的内容应该和实践研究的课题相关联,即在实践研究基础上,经过指导老师的审批才能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工作,并进而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

(二)大力推广个性化的教育改革

芬兰的应用科技大学不推崇标准化的教育理念,反而特别重视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教育。国家不对学校设置清晰的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以学校和教师為基础,协助寻找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且将权限下放到各个学校,鼓励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道德、创意、知识和技能的全方面发展,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历学位完全和综合大学的学历学位一样,没有优差的区别;学生毕业工作的待遇福利也没有差别,企业一视同仁。

与我国截然不同的是,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分权改革,并彻底废除教育督导制度[6]。芬兰在教育体系中逐渐建立起责任和信任文化,注重教师和校长的专业能力,信任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学校积极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规划良好的教育内容,同时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没有考核评估的工作压力。学校对教师充分信任,他们相信所雇佣的教师都是最优秀的,学校只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只对学校负责,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着正面、积极的重大影响。优秀的教育要充分体现尊重和信任,芬兰在教育中不采用防制的管理法则,而是选择互相尊重和信任的自我管理作为教育改革的开始[7] 。

芬兰教育改革在初期就已经强调教师指引才是改变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而不是任何形式的学习标准、学习评鉴或者任何代替性的指引方针。芬兰教育体系的崭新弹性特质,通过创新方法的教学,让最好的教学方式得以普遍实行,鼓励教师和学校持续开展教学改革,辅以个人化的方式拟定教学内容,这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让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自由度和自由权非但没有影响教学质量,反而激发了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内容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个体化需求和社会需求及时进行灵活调整。

(三)重视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芬兰传统课堂中,教师以富有成效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会四处走动,轮流参加研讨会或收集信息,向教师提问,与小组同学一起工作;学生与老师在特定学科领域确定学生自己的每周目标,将按照目标任务完成工作进度;学生也可以研发自己的项目或者撰写文章。教师对学生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认知技能,教师帮助學生构建、解决问题,而学生评估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成果。芬兰应用科技大学从试验办学发展到永久性大学,就已经明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为了使教学和企业需求同步,芬兰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使用权威的职业在线自我评估系统进行自我个性特征的明确,这种评估方式可以是匿名的,很大程度保证学生的个人隐私。

芬兰的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入学以前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都会持续帮助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计划,主要内容是小组导师在整个学习期间与小组中的每个学生进行个人评估讨论,导师和学生回顾其在学习阶段中的表现。比如在第一学年,秋季学期开始讨论,春季进行学生评估。随着研究的推进,整个研究定期进行1~2次评估讨论。学生有机会与教师探讨自己未来的计划和选择,并与小组导师一起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导师会及时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或者意见。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网上共享学习、参与式指导、课堂讨论会议等教学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例,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讨论小组,与其一起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执行研究项目,学生通过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内容和项目研究。通过这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充分表达个人的意见与想法,发挥个人优势,由此达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个人交际沟通能力,最终实现个性化培养的目标。

(四)强化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

芬兰《应用科技大学法》明确规定应用科技大学必须为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和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研发和创新服务。2003年芬兰研究创新局向芬兰政府提供意见,制定、协调、实施芬兰的科学与技术政策,即国家创新体系。它强调2015年至2020年期间的指导方针,芬兰需要从根本上重构高等教育体系,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求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进行更密切的合作,进一步发展芬兰高等教育的双重模式[8]。芬兰应用科技大学与企业密切合作并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实践场所,各个应用科技大学的RDI研发中心及开展的项目都是针对本城市支柱产业技术需求设立的,例如瓦萨应用科技大学与瓦萨市政府及当地主要企业合作,共同建设Muova 技术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主要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产品设计、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培训等服务。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应用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广泛存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非常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将能促进本地城市发展、区域行业发展的项目研究与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确保在合作过程中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为教学应用[9]。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涉及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不仅主动给学生提供正规的实习环境,还将学生的学习讨论贯穿到项目开发过程中,真正做到以项目为基础的产教融合。芬兰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几乎90%以上的毕业设计都和企业项目有关,使毕业生真正能为企业解决问题,这也是毕业生是否能顺利毕业的唯一评判标准。

三、“芬兰经验”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启示

我国应用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表现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力度不大及更新速度太慢,虽然有高校一直强调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改革,但仅仅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开展,教师的创新改革意识不强。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仍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考虑不充分,最终导致各个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仍旧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一)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研发能力

芬兰应用科技大学的教育创新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真实职业技术”项目化教学的全面推行,另一个是学校的科研项目都来自于当地企业的实际科研需求,学校把这二者紧紧联系在一起[10]。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对于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用型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就应该明确要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哪些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学校的研发项目应该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个人的学习需求,挖掘学生开展项目研发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从实践出发,提升个人修养,并满足当前社会职业需求。

(二)鼓励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改革

鼓励教师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改革,使教师自身的创新教学能力得到最大施展。给予教师足够的职业自主权,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做出正确的个性化教学判断和决定,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资源来开发课程,采用基于研究的思维去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不仅可以最大化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也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深度的认同感,从教学中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互相信任、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会专心致志地进行教学研究,教师从容的教学过程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试错;而学生也敢于进行探索,不会害怕犯错,能极大程度上感受到被教师支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思维。

(三)构建多样化和过程化的学习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上,仍侧重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的过程 [11]。芬兰的教师始终坚持“少即是多”的教育理念,真正在课堂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如帕斯·萨尔伯格(Pasi Sahiberg)先生讲述的芬兰教育悖论:教的愈少,学的愈多[12]。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能反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活跃度及其进步和变化情况的全面性、描述性和过程性的评价。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先在线自学课程知识;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并当场检查打分;最后,教师进一步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学习讨论和作业答疑。在这种学习互动模式下,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直观评价,也能更为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反思自身教学方面能够获得快速的反馈;学生也能在互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且能够获取展示自己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机会。

(四)积极打造校企合作的学习空间

除了传统的学校教学空间,芬兰的应用科技大学在打造校企合作的学习空间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目前国内的各个高校也开始重视校企合作学习空间的建设。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及时获取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和企业密切合作,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共同学习的项目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建设,一方面是对课程实践计划的整合,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效仿芬兰高校环境模式,将学习空间从传统教室转移到像企业一样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设置办公化、可移动的桌椅及数字设备;也可以建设半封闭式的研讨空间,让学生和企业工程师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下共同交流。

四、结语

芬兰成功的教育改革已经向世人证明,确立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施充分信任的教育管理、培养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三者密不

可分。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和学习芬兰的高等教育制度,但在教学实施中,“芬兰经验”中如何制定个性化教学、如何使用教学的自主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如何促进大学生具体的职业规划等,这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地方应用本科院校应加强高校教育交流,取长补短,吸取芬兰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刘保亮,涂承日.“芬兰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6):89-92.

[2] 王新俊,刘永福.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18(12):56-64.

[3] 張凤武, 吴志玲. 芬兰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及其启示[J]. 科教导刊, 2016(8):7-8.

[4] 周洪宇,易凌云. 教联网时代: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5]VAMK.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2019) [EB/OL].[2020-05-14].https://ops.vamk.fi/en/IT/2019/.

[6] 丁瑞常. 芬兰教育评价中心:社会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的新模式[J]. 比较教育研究,2017(7):56-62.

[7] 池蕾. 芬兰教育的理念及特色[J].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0(3):71-73.

[8]Towards a future proof system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Finland[R]. Finland: Repor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Depart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Science Policy,2015.

[9] 谭敏.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 大学(学术版), 2011(2):75-79.

[10] 夏霖, 刘海峰, 谭贞.芬兰应用技术大学RDI科研范式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9(4):86-90.

[11] 瑟夫·E 奥恩. 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M]. 李海燕, 王秦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12] 帕思·萨尔伯格. 芬兰道路: 世界可以从芬兰教育改革中学到什么[M]. 林晓钦,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责任编辑:王妍]

猜你喜欢
个性化培养芬兰教育改革
浅析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芬兰将迎独立100周年 邻国挪威考虑“割让”山峰作贺礼
芬兰纸与纸板五年连减
基于分层教学,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培养
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