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位与有自杀意念大学生抑郁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2020-02-13 05:18冯翠仙智银利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意念量表题目

冯翠仙,智银利

(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对重点人群的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近些年,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高校扩招以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等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高校中因为心理问题而休学或是退学的大学生也不断增多。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学业、人际、恋爱、家庭以及就业压力或成为大学生抑郁症的诱发因素。极端情况下抑郁可导致自杀,这已成为15~29岁年龄段个体的第二大死因。2017年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研究。

查阅文献发现,学者们就大学生抑郁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抑郁发生率、大学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等问题,也有少数学者关注高校男同性恋等特殊群体的抑郁,但针对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研究则很少。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UPI)》《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抑郁自评量表》《自尊量表》对山西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父亲在位与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抑郁、自尊的关系,以及自尊在父亲在位与有自杀意念大学生抑郁关系间的作用,既可丰富国内关于大学生抑郁问题的研究内容,也可为高校心理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某高校2018级3 975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从中筛查出了382名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收回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为100%;后又采用分层取样法从2018年11月在校的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中每年级各随机抽取100名大学生(共400名)进行调查,收回随机抽取的大学生的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91.5%。

(二)方法

1.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UPI)[1]

该量表由樊富珉从日本引进,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共60个题目,4个测谎题。肯定选择得1分,否定选项为0分,将除测伪题以外的其他56道题得分求和。总分在25分以上(包括25分),或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总分在20~25分之间者(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或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的为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属于上述两类为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2.父亲在位问卷(中文修订版)[2]

该问卷由Krampe和Newton于2006年编制,蒲少华修订了中文版,共96个题目,包括与父亲的关系、家庭代际关系、有关父亲的信念三个维度,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计算总分,分值越高,父亲在位水平越高。

3.抑郁自评量表[2]

该量表由W.K.Zung编制,共20个题目,采用四级评分,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计算总粗分,再乘以1.25得出标准分,大于50分为抑郁。

4.自尊量表[2]

该量表由Rosenberg编制,共10个题目,采用四级评分,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计算总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三)统计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25.0和process插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

运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量表(UPI)》对山西某大学2018级新生进行了测试,依据评分标准获得有效问卷3 975份,以第25个问题“想轻生”选择回答“是”为依据,筛查出382名学生有自杀意念。可见,9.6%的大学生存在自杀意念。

(二)父亲在位与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抑郁的差异

表1显示,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父亲在位总分及与父亲的关系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t=-3.560,p<0.01;t=-4.422,p<0.001);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t=11.845,p<0.001)。说明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父亲在位水平要明显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抑郁程度要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

表1 父亲在位与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抑郁得分比较(M±SD)

(三)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父亲在位、自尊与抑郁的相关

表2显示,父亲在位与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自尊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1),而与抑郁呈显著的负相关(r=-0.354,p<0.01),抑郁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r=-0.701,p<0.01)。说明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父亲在位得分越高,其自尊得分也越高,而抑郁得分则越低;反之,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父亲在位得分越低,其自尊得分也越低,而抑郁得分则越高。

(四)父亲在位与自尊在有自杀意念大学生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假设中介模型是父亲在位—自尊—抑郁,根据温忠麟等人建议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分三步对自尊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第一步,以父亲在位为预测变量,抑郁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以父亲在位为预测变量,自尊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三步,同时以父亲在位和自尊为预测变量,以抑郁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2 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父亲在位、自尊与抑郁的相关(r)

表3显示,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父亲在位对自尊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当同时以父亲在位和自尊为预测变量,发现只有自尊进入了回归方程,才对抑郁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进一步采用Bootstrap程序检验中介作用,以抑郁为因变量,以父亲在位为自变量,自尊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设置Bootstrap自抽样次数为1 000。结果显示,父亲在位对抑郁的直接效应为-0.0141,95%置信区间为[-0.0655 0.0195],直接效应不显著。自尊的中介效应值为 -0.0613,95%置信区间为[-0.1094-0.0195],0不在上下限的区间之内,表明自尊在父亲在位与抑郁之间有着明显的完全中介作用。

表3 自尊在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父亲在位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n=382)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山西某高校2018级3 975名新生 9.6%存在自杀意念,这与陈建梅(2017)[3]、范佳丽(2018)[4]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解释的是,本研究中有自杀意念大学生样本来自大学新生群体,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想象,但又常常会感到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在全新的大学学习、人际、生活环境中,不断完成角色的转变。然而,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应对,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等问题,容易产生挫败、茫然、孤独、无助等情绪,个别学生甚至否定自己的生命意义,导致了自杀意念的产生。

本研究揭示,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父亲在位得分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而抑郁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杨新华(2012)[5]等人认为,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的诱发因素,抑郁、焦虑及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显著影响(于情,2005)[6]。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强调,导致抑郁的根本原因是将自己视为一个“丧失者”。可见,大学生产生了抑郁情绪,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消极的、无价值感的,对未来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甚至觉得活着很痛苦,常出现自杀意念。然而,当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情感等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时,父亲在位的大学生能够及时与父亲沟通,可获得情感等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无助和绝望,从而降低了自杀意念的产生。

本研究得出,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父亲在位得分越低,自尊得分也越低,而抑郁得分则越高。钟杰等人[7](2002)发现,自尊对大学生心理症状有直接且显著的影响,低自尊的个体其消极的情感体验较多,产生抑郁情绪的几率也更大。同时抑郁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王玲,2018)[8]。也有研究表明,包括大学生家庭成员沟通了解等内容的家庭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晏宁,2018)[9]。所以,如果大学生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家人重视,感觉与父亲情感疏离,更不愿与之交流生活中的困难,在面临挫折性的生活事件时,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不能够赢得别人的帮助,也不想给家庭增添负担,就会产生抑郁的情绪,甚至产生想轻生的念头。

本研究显示,父亲在位与自尊在有自杀意念大学生抑郁之间起着明显的完全中介作用,父亲在位能够通过自尊影响抑郁。蒲少华(2016)[10]发现,家庭教养是个体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父亲在位对大学生自尊有显著影响。Leary等人在1995年提出了自尊的人际关系理论(ST)[11],认为自尊指示的是人际关系的质量,反映的是个体对重要人际关系融入程度的情绪状态。在中国文化心理中,父亲在家庭中处于权威地位,不随意表达情感,孩子常觉得与父亲不亲近。因此,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如果父亲在位水平高,与父亲的情感融入较好,并且能够得到父亲较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内心归属和爱的需要,那么他会更容易自我认可,产生较高的自尊水平,从而降低抑郁的发生。

猜你喜欢
意念量表题目
意念机器人(上)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涓滴意念汇成河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