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

2020-02-22 02:51杨盈盈唐东海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业化高职院校发展

杨盈盈 唐东海

[摘 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后,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标准。高职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新的个人专业化发展规划,有必要对这个课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0)06-0087-04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高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作用进行了区分,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普通本科院校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实践人才,两者同属高等教育,各有侧重。在对教师的要求上,理论上也应该各有侧重,普通本科院校更侧重教师的研究能力,高职院校更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但实际上,两者在招聘时并没有明显的区分,都偏向高学历和名校毕业生,对实践技能等方面不够重视。《实施方案》出台以后,要求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还要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着转型发展,如何在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二、高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高职专任教师数量达到48.2万人。《报告》同时指出,我国高职院校仍存在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专任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不达标

师资是高校办学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也随之凸显。《报告》指出,“近70%的院校生师比超过18∶1,近30%的院校生师比超过23∶1;专任教师数量不足70人的院校有30多所,专任教师不足两人的专业点有1500余个”。造成教师队伍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扩招了,但教师的编制并未得到大幅增长,高校受编制限制无法大规模引进教师。同时,由于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原来引进的人才也在流失。随着政策的放开,高校非实名编制的引入,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报告》同时指出:“高职院校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仅为30.1%”,这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与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尚未统一,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上很难按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把关,仍以学历、职称为主。有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虽然有职业教育的知识背景,但大多偏重理论研究,实践环节的经历较少,较难担任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来自企业、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近年来成为高职院校推动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但当前,相关政策和人才评价机制未完全配套,一些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才在评定教师系列职称方面存在困难,而且与企业相比待遇不高,对于已经引进的人才不够安心,继续引进人才面临困难。要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在入口上加强引进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来优化教师队伍,在政策上想方设法加强保障外,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和深造也是重要的途径,这就需要进行专业化规划。

(三)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存在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多数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缺乏企业背景和企业实践经验,其职业技能与高职的教学科研要求有所偏差。以审计专业为例,当前高校审计学教材,在内容上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在教材中均为辅助章节,比重较小,这也造成了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往往按照本科院校的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要内容,这与市场需求并不完全相符。即使教师经过就职前培训,但由于没有深入实践一线,对实操缺乏经验,加上原有的理论知识不足,这必然会形成审计专业教师未来专业化发展的短板。加上高职院校往往以实践教育为主,大多缺乏开展研究的平台,因此,部分教师在实践方面拿不出具有特色的成果。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理论不深”“技能实践不熟”的问题,导致院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难以得到显著提高,自身的職业生涯也难以取得理想的进步。因此,要根据新要求对教师的专业进行重新规划,切实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三、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未来高职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实践性教学课时要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达到6个月。面对这些新的要求,当前以讲授为主、课堂为主的传统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发生较大的改变,教师也必须进行新的专业规划,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以审计专业为例,这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由于审计的政策法规时效性很强,作为审计专业的教师,应当加强对行业内的新政策、新动向及新技术应用的关注,必须经常接触到实际项目,如果仅满足于对课本上具体科目的讲解,就难以跟上审计法规制度的更新速度,知识滞后于时间,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也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现实。因此,只有理论和实践两手抓,才能为教师未来的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为了紧跟新形势,积极适应新变化,我们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入实践,补足短板

高职院校教师多数是从校门走进校门,一线经历和社会阅历相对不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必须到一线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就审计专业而言,由于各个单位都具有自己的经营特点,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审计侧重点,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亲身了解被审单位的具体特点,理论结合实际,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理论及实践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为未来专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对于从校门到校门的新进教师,原本实行的是“1+1”的培养模式。

“1+1”培养模式的第一个“1”是指新进的教师在进校的第一年要实行“一对一”的老教师“老带新”指导,每一个新进的教师都会对应一个本专业的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老教师要对新教师在教学方法、教案撰写、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新进教师也要在这一年内加强学习,向本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老教师取经,同时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力求尽快熟悉教学工作的流程、内容等,迅速完成從“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1+1”培养模式的第二个“1”是指在新教师进入的第二年到审计部门跟班学习。这就要求审计专业的新教师在基本熟悉单位的运作流程后,要将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具体化到实践工作中。即便如此,由于审计专业的教师在学生阶段所受的专业教育主要以企业审计理论教育为主,新入职后的第二年到审计部门跟班学习也只是补上了内部审计实践这块短板,企业审计实践部分的短板还是难以得到解决。

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从企业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对这部分的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其中第二条提到“组织教师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企业依法应当接纳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实践。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组织、职业学校和企业要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有效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工作”以及第四条“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3]该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职业教育教师实践的权利。根据该文件精神,学院将原本“1+1”的培养模式调整为“1+1+0.5”,利用学院职教集团平台的企业资源,将已完成前两年入职培训的新进教师根据专业的不同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跟着企业的专家进行“一线”的实践学习,调整后的“0.5”指将教师外派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学习。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该培养模式初步解决了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的短板问题。

(二)开展教师专业化研究

高职院校的研究重点在于专业技术。要利用好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平台,让教师到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去实践,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部分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教师可以集中起来开展科研,发挥团队智慧优势给地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依托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申报实践类科研课题,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真正把产学研结合起来,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实施方案》已经为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人才流通打通了政策渠道,将来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研究或担任相关职务也成为一件可能的事情。在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创新应当成为高职教师在科研方面的侧重点。

(三)以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自身的职业专业水平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方案》提出的要求,现阶段全国高职院校的双师比例总体上超过了50%,其中资深的老教师有不少是原先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他们占了不少比例。实际情况中,部分教师对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真正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比例还有待提高。近年来,国家对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了规范管理,市场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一些教师对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热情有所减弱。职业资格证书是“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师要求的改变,这样的情况应当有所改变。考取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需要切实提升自身的职业专业化水平。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高职院校教师应当作好相应的规划。

(四)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培训机制

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涯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逐渐提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成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未来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多的是教师观念上的改变,教师应当主动学习,利用好到企业轮训、挂职、外出访学等渠道,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如此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达到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四、结语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提高专业化程度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专业化发展规划,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武丽琼.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7(6):439.

[2]刘维政.新时代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9(9):79-80.

[3]解继丽,罗明东.高校变革与大学教师角色重塑[J].学术探索,2017(10):142-145.

[4]詹克钰.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9):235-236.

[5]魏龙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216-217.

[作者简介]杨盈盈(1981-),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房地产团队负责人,副教授,注册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审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唐东海(1987-),男,广西兴安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务管理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审计学。

[责任编辑 毛汉硕]

猜你喜欢
专业化高职院校发展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区域发展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