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2020-02-23 13:53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青团院校高职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广东 深圳 518000)

创新创业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国家搭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正在吸引和带动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逐渐被唤醒,怀揣创业梦想的学子越来越多,而这其中又以高职生尤为突出。据调查,“草根性”更浓的高职生拥有创业意向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不过梦想终究是虚幻的,要打通创业梦想与现实的通道,还得依赖教育。进入“双创”时代,高职院校逐步开设了创业教育课堂,也有配套的设施和资金,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系统反思当前问题,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是下一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1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囿

1.1 自发分散,机制不健全

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得到贯彻实施离不开机制的保障。然而当下,各高职院校仍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一方面,学校顶层设计不足。很多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融合到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制度、资金、师资、课程、平台、考评等一体化的支撑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力量多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另一方面,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进行的,政府、行业、企业等组织并未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造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体单一化”[1]。

1.2 多头管理,资源不集中

在高职院校中,参与创新创业的教育部门往往有很多。虽略有差别,但一般都包括校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团委)、教务处这几个部门。这其中就业指导中心多负责创新创业基地的管理、教务处负责开展教育教学、学生处(团委)负责开展学生创业活动、组织创业竞赛等。多头管理之下,“不同的主体往往有着迥异的利益诉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由于在不同主体之间缺乏一套有效的协同机制,而使得异质性偏差无法得以消解,最终导致多元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协作性不足”[2],管理中普遍存在条块化,任务、分工界限不明确,工作步调不一、沟通不畅等问题,资源的有效聚合无法实现,客观上削弱了教育效果,不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良性发展。

1.3 受益面窄,推进不科学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在“精英教育”阶段,尚未过渡到普惠性的“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未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游离于主流教育体系外,成为一种边缘性教育类型。加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认识的狭隘,学校往往对已经具备一定创业基础和实力的学生关照有加,能够集中精力提供专业化的教育、一对一的辅导,而对于多数普通同学而言,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未铺开。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往往被碎片化为各种专题讲座、沙龙,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会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规律和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更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学生需求。

1.4 载体单一,引导不深入

在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下,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单一,第二课堂活跃性不够,且缺乏与创业一线接轨的训练和实践,比、学、赶、超的氛围不浓厚。当然,一些高职院校也会依托于团组织、社团等开展一些创新创业活动,譬如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业类竞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等,但赛事活动体系不完备,准入门槛高,学生的实质性参与不够。出于声誉,活动开展常常重形式而轻内涵、重排场而不重实效,学生“获得感”低,创新创业教育陷入“功利性”的泥淖。

2 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共青团育人优势

2.1 健全的组织服务网络

高职院校共青团是党领导下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先进组织,作为党联系和服务青年的桥梁,肩负着培养和引导先进青年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重任。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青办联发〔2016〕18 号)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共青团不断推进改革,团组织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首先,各高职院校逐步将团的建设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总体格局,共青团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将更有利于团组织能整合各部门力量统筹推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其次,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新格局让团委成为高校学生组织的核心,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两翼的强力支撑下,共青团必将迸发出更大的活力。除此以外,共青团组织原本就构建了班级团支部—院团委—校团委层层递进的立体组织网络,几乎覆盖全校共青团员,能够灵活、快速、无间隔地发动全体团员青年。而且,在新的“驻校蹲班”等制度的调动下,团干部直接联系团员青年,上下联动,能更好的发挥团组织凝聚青年的纽带作用。

2.2 多样的文化活动载体

共青团立足大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利用丰富的校园载体,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贴近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因此,在高校系统中,共青团是最受学生欢迎,最具吸引力、亲和力和号召力的组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共青团改革强调基层的“活力提升”,重视利用文化活动载体,增强团组织的活力。从创新创业教育角度而言,学校团委可以在常规活动中,利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植创新意识,进行创业启蒙。同时,还可以通过学术创新活动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工程、技能大比武等重点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业的实践体验中,以赛促学,以学促用。除此以外,团委还能依托学生会、社团的力量,引进优秀校友、企业专家等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术创新创业讲座、沙龙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

2.3 立体的宣传舆论阵地

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小觑的一支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掌控了校园新媒体,就可以掌控校园的话语权。近年,高职院校团委认真贯彻《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宣传阵地集群。一方面,吹响“网上共青团”建设号角,积极建设“两微一端”,构建新媒体矩阵,不断增强网络产品供给和网络文化引导,打造集工作网、联系网、服务网为一体的团属新媒体阵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团组织并未忽视线下传统校园媒体的维护和建设,校园广播、报刊、橱窗、教室黑板报等实体阵地齐头并进,与线上平台交相呼应,实现团网深度融合、团青充分互动、线上线下一体运行。

3 高职院校共青团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和路径

3.1 建机制:强化四个保障,构建全方位的教育支撑体系

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一种盲目、自发的行为,而应该是建立在有效机制上的一种行为自觉。共青团要主动加强协调,不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管理、课程、平台四个体系,形成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首先,以制度建设为总揽,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大局。通过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将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培养人才质量的核心指标,让人才培养的眼睛“亮起来”;通过改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导师引进机制,将创新创业工作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并纳入绩效考核,让教师“动起来”;通过建立弹性的学分认证体系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机制,让学生“活起来”。其次,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健全创新创业工作管理机制。通过成立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校、院、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实行“三横一纵”网格状交叉管理体系”[3],实现工作策划、指令发布、信息交流的科学层级化和有效扁平化,不断集聚全校力量,形成育人共同体。再次,以课程改革为基础,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难度相宜、易学易用的通识选修课程,构建通专融合的课程体系。最后,以平台搭建为关键,打造校园创业梦工厂。通过设置专项经费,开辟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打通最后一公里,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广阔天地。

3.2 抓整合:把握三条主线,疏通多层次的人才培育路径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多头的管理和碎片化的教学破坏了教育教学的整体性,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共青团要着力完善组织建设、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管理科学、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第一,优化组织链条,打造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依托共青团组织优势,调动各院系、班级团组织,将各方主体合理、高效地联结在一起。激发基层活力,联合组织、策划、协调、实施、宣传各类活动,互学互鉴、同频共振,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层层有人抓、环环相扣、立体化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第二,完善成长链条,构建由苗圃—孵化进阶式的教育培训体系。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建立从启蒙教育-预科教育-专门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发从低阶—中阶—高阶的赛事活动体系,完善由实训—实习—实战的实践教学体系,“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全程陪伴式”的支持与帮助”[4],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铺路架桥。第三,打通资源链条,探索校内外一体化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突破口在于创建一个创新创业资源良性循环体系”[5]。要主动对接政府机关、行业企业,扩大耦合界面,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平台,开拓育人新局面。

3.3 造氛围:强化两个阵地,培育浸润式的校园创新文化

大学校园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环境,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发挥共青团的宣传和活动两个阵地的优势,创设“情景交融”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与校园文化建设与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创新文化的熏染,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习得创业知识和技能。第一,激活各类团属媒体,厚植创新文化土壤,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面。线上,要占领网络阵地,通过“两微一端”,开设创新创业专栏,开发微课、慕课,加强网络创业文化供给。线下,要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电子屏等传统媒体,开展视觉、听觉文化建设,通过宣传创业知识、发布最新创新资讯、树立创业典型,营造敢为人先、崇尚创新的精神氛围。第二,依托多样的文化活动载体,联合学生会、创新型社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大比武、创业计划大赛、创客节、创新沙龙等科技文化活动,聚拢创新人群,在活动中植入创新思维,不拘一格,真正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点燃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3.4 变焦点:围绕一个中心,满足个性化的创新创业需求

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僵化的教育和培训,更不是教师的独角戏,相反,它是学生有意识的观察、体验、思辨、尝试,从而不断成长的过程。“共青团服务青年‘双创’领域供给侧改革重在靶向,只有精准施策发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6],而学生就是靶区的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是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振学生的“获得感”的必由之路。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生源构成、文化基础、思想素养、认知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高职院校大学生需求和成长规律,建立“双创”青年信息库,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更精准度服务、更加多样的教育资源。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融入式、体验式、启发式教学,鼓励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还要盘活各类创新载体,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让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学习路径。最后,“以学生为中心”还要改进评价机制。要尽力破除“唯分数论”的积弊,注重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要树立典型、表扬先进,也要鼓励试错、宽容失败,真正营造想创、敢创、善创的浓郁氛围。

4 结束语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理应成为高职院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能止步于现有状态,面对机制不健全、资源不集中、推进不科学、引导不深入等现实问题,要重视和发挥共青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管理、课程、平台四个体系,疏通组织链、成长链、资源链三条主线,优化线上线下两个阵地,聚焦青年一个靶心,在改革进程中全面升级育人体系,助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共青团院校高职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