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观下高职医护生心理内驱力的激发路径探析

2020-02-23 13:53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内驱力医护个体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护理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所谓大健康,就是以大健康为核心构建的健康理念,“强调人(包括生理与心理层面)、社会及生态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神形和通;遵循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实现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健康和道德健康在内的整体的、全面的全社会健康状态,实现共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标。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地呵护,不仅追求个体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1]。健康中国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中,在这背景下需要更多的医护人员对人民的健康起支撑的作用。高职医护生是人民健康保障的生力军,培养德艺双馨的医护人才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新生代的医护生,其学习、生活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多元文化的影响、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惑、未来就业压力等给医护生带来巨大压力,压力之下的医护生反而滋生了虚无感,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无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而心理内驱力是医护生积极生活的马达,唤醒沉睡的心灵、发现生命的意义,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1 大健康观视域下医护生面临的挑战

1.1 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护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模式是人类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经验总结,它随着医学科学的逐步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逐步扩大而不断发生变化,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对医学工作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行为风格。现在的医学模式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医学模式的需要,护理理念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理对象从单纯的病人扩大到疾病边缘的人和亚健康的人;护理的目标不仅着眼于生理上的异常,还要顾及人的心理状态的平衡与完美;医护角色也不仅是病人的看护者,更是身心健康的教育者、疏导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护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技能而且要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了解、帮助病患维护心理健康。

1.2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对医护生的伦理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医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让医护生从繁重的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却由此带来了对技术的依赖,忽视了医德信念的树立。不少的医学纠纷、医学事故并非技术上的失误,更多的是道德滑坡造成的,因为技术上的行家里手未必是精神上的引领者,医护生的伦理水平影响医疗技术最大潜能的运用与发展。技术的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升如何并驾齐驱,医护生如何做到德艺双馨是医学技术发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2]。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护的眼里不仅仅是疾病,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形成了以医护、病人、家属为一体的医患关系,医护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高的伦理素养。医学伦理和实践拓宽到人的心理、家庭、社会、行为和环境的方方面面[3]。

1.3 健康观念的普及对医护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5年,“十三五”规划里提到了“健康中国”,大健康观念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健康中国内涵丰富,超越了医疗范畴的健康概念,既涵盖了全民的身心健康,也包括了生态健康、政治经济健康、制度文化健康等大健康观。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的努力,作为与人们生命健康最为直接关联的医护行业承担着很重要的部分。中国步入了老年化社会,银发人群这一庞大人群所面临的健康问题也摆在了医护人员的面前。医护人员要更多地承担全面健康观念的宣传教育、健康维护、健康管理等工作。

2 高职医护生心理内驱力的内涵、现状及意义

2.1 心理内驱力的内涵

内驱力是以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本能理论从人的本能出发,认为内驱力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4]。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更多的是从人的本能动机来了解内驱力,而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则用强化这一概念来解释人类动机的引起,直到新行为主义才把内驱力跟目标结合起来解释。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R·S·伍思德认为,对目标的期待是行为的决定因素[4]。现代动机理论心理学家在采用伍思德认知观点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个体对于事物的认知决定个体的行为。心理内驱力是由心理需求产生的,受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推动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根据内驱力理论,在医护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长的关键期,对其心理内驱力加以引导和激发,让医护生朝着自信、乐观、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前进,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2.2 高职医护生心理内驱力的现状

2.2.1 物质丰富下的精神追求低欲望化

高职医护生大都是00 后,成长于物质供给丰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转型时代。物质丰富、资讯发达并没有让这个群体的精神生活更丰富,相反出现沉湎现状的虚无主义,透露出低欲望的种种表征:得过且过、不悲不喜的遁世态度;随遇而安,怎么都行的生活态度;波澜不惊、看淡一切的精神追求;本应该属于青年群体“积极进取”“拼搏自律”的标签也渐渐被“平平淡淡就好”“快乐就好”等所取代,缺少应有的奋斗精神,看不到努力后的希望,甚至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意义,他们患上了北大教授徐凯文指出的内心空虚、兴趣衰减、充满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的空心病[5]。

2.2.2 繁重学业下的学习行动拖延化

高职医护生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学习专业性强、学业负担重、考核严格、学习压力大。学习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使得其自我效能感低,负性体验的强化使得高职医护生面对繁重的学业会有拖延甚至回避的行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对于高职医护生的学习内驱力有重大的影响。

2.2.3 激烈求职竞争下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化

高职医护生由于自我认知不足、专业认知不足及对职业环境认知不足等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淡薄,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都比较茫然。另外,由于高职医护生学制比较短,专业课程任务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系统性,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深入和细化。高职医护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之不少高职医护生专业的选择也是遵循父母安排,缺少自主意识,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求职内驱力不足,慢就业现象、闪跳现象严重。

2.3 激发高职医护生心理内驱力的意义

2.3.1 心理内驱力是高职医护生感受生命意义的强心剂

据调查,高职医护生群体出现的人生价值观迷茫、生命情感淡漠、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并不鲜见。加强高职医护生的生命教育,使其感受到生命的积极意义显得尤为迫切。个体的心理内驱力强,他的生命意义感就越强。一个人保持对生命的尊重,就更能够获得心灵的平衡与生命的意义。生命可以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维度来完善,自然生命是个体赖以生存的根本,它让个体懂得生命的珍贵不易;作为社会人的个体并非鼓励仅仅存活于世,而是要在与其他鲜活个体的联系中,形成各自的社会角色,负责社会的运转;精神生命则是个体的最高人生追求,超越了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层面去追寻一种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生活。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心理内驱力来推动个体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验生命,完善生命[6]。

2.3.2 心理内驱力是高职医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催化剂

心理内驱力以兴趣、愿望、理想等形式表现,影响医护生从医意愿进而影响其职业规划。医护行业以呵护生命为最大职责,责任神圣而艰巨,生老病死是医护生未来面对的日常,若没有高度的职业情感和认知则无法很好的履职。心理内驱力能帮助医护生更好地与外界环境、周围人互动,积极地影响到医护生在校期间医学知识、护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也能促使医护生更好地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2.3.3 心理内驱力是高职医护生成为健康中国系统工程中坚力量的助力剂

医护行业高压力、高风险特征凸显,加之健康中国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对医护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医护人才以及如何维护住现有的医护人才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难题之一。医护生将慈悲为怀、救人济世视为其职业理想离不开积极主动的心理内驱力。只有在心理内驱力的支持下医护生才会树立其崇高的职业理想。2020 年春节至今,中国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全中国的医护人员一起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病毒。这些医护人员乐业、敬业,置生死不顾来挽救病人生命,无不体现了健康中国系统工程中坚力量的崇高职业道德,这次疫情给在校医护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也能很好的激发医护生的心理内驱力,树立起投身医护行业、奉献医护行业的决心。

3 激发高职医护生心理内驱力的路径

3.1 进行多维度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由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和精神生命教育构成。自然生命是个体存在的前提,人类区别于动植物,是有生、有气、有知且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个体。社会生命是重点,是个体作为社会人的社会参与,个体的理想、观念、创造等都通过社会参与得以体现;精神生命是个体构建和超越自我的最高层次,也是生命教育的落脚点。生命教育是实施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需求,也是人才培养的要求,生命教育有利于高职医护生成为有爱有温度的医护人才。多维度引导高职生积极的面对生命个体、了解生命、敬畏生命,有助于医护生维护生命尊严、提升生命质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3.1.1 以人为本,将生命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更好更全面地发展,说到底都要围绕“以人为本”,生命教育也离不开这个目标。但生命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及有效的实施。高职院校的教育往往强调学生技能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个性培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关注学生的工具价值和理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人文关怀[7]。为了改变目前生命教育的弊端,把生命教育列入医护人才培养方案,在突出体现医学特点的同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让生命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按照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探索生命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模式来提升医护生的生命教育质量和效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要求医护生修满相应的学分,为社会培养充满爱与幸福的技能型和服务型医护人才提供保障。

3.1.2 诗意感召,将生命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教学

生命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理论说教,可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医护生的生命教育内容涵盖了通识生命教育、临终关怀教育、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等。可以在医学专业课上让学生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及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可以在医学伦理课探讨安乐死课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质量的思考;可以在哲学课上探讨生命为何而来又为何而去,促使医护生做好职业规划。可以通过文学课让医护生感受到各种任务对生命的礼赞,感受生命带给我们的充盈感、幸福感;可以在时事课程上了解全世界各行各业为探索生命无数可能进行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生命质量提升的奉献精神[8]。

3.1.3 感同身受,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锻炼中

生命教育要真正触及人的心灵,感染人的灵魂,必须让受教者亲临实践,进行体验,做到感同身受。组织医护生进入到社区养老机构,给老人提供医疗照护,在对老人进行照护的同时,医护生与老年群体进行沟通,不仅能够收获老年人的人生经验,而且老年群体的精神状态能够影响到医护生对生命进一步的思考;让医护生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临终关怀机构,给临终病人提供临终关怀,陪伴这一类群体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对医护生的冲击力是巨大的,这将唤醒医护生更多积极的力量来面对生命中的各种不可能;组织医护生参与医院各科临床实践,感受生命在各阶段各状态下的各种表现,体会医护工作者需要付出的努力。

3.2 进行多角度的职业认同教育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是激励个体职业发展的核心内在因素,是个体努力完成本职工作并达成职业理想的心理基础[9]。一个人的职业认同程度越高,就越能激发其心理内驱力。对于医护生而言,加强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特征的了解,除了可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外还可通过临床实践。

3.2.1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加强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需要外力的牵引和内在力量的整合,理想信念是激发心理内驱力的关键,加强医护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其对医护行业的认知有利于医疗护理行业的发展及新鲜血液的注入。医护行业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不少,近年来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大、被认为是伺候病人的服务员,得不到相应的尊重。这些现状影响到医护生对职业的期待,降低了医护生的学习动机。作为学校层面应结合目前的社会现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医护生的专业认同,进而提高职业认同。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医护生职业情感培育、职业道德修养、职业价值等课程来提高医护生的职业认同;学校可以举办围绕医患沟通为主题的讲座、举行团体心理辅导等来提高医护生的沟通能力、职业心理素质,使得他们能够更自如面对未来医护行业遇到的医患沟通的困扰。另外,学校要及时解读国家、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了解地方区域的经济特点,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国家政策、地方性支持政策的解读让在校医护生明白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的途径。要多方面引导医护生提高认知水平,通过行业里的优秀榜样、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医护心路历程,帮助医护生用理性的、发展的、乐观的眼光来看待医护行业[10]。

3.2.2 以社会实践锻炼为支柱,强化职业情感

任何情感都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得到的,都需要投入实践中去深刻感受。医护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认知不够深刻,职业情感不够深厚。通过专业的临床实习,他们真正对人类的各种疾病和痛苦有了最直观的了解和接触,对职业知识的内容和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内心中的爱就容易被唤醒,对于病人的痛苦更能感同身受。当病人的病痛因为他们而减轻,当病人向他们表示感谢和称赞之时,医护生的职业情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这比课堂上听到的赞歌更能让他们触动。2020 年新冠病毒疫情的发生,全国3 万多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在抗击病毒的战役中,医护人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病人与疾病抗战争分夺秒、不计生死、不论回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扬和爱戴。随着疫情的好转更多的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也增强了职业自信心。借助这次疫情对在校医护生进行理想信念强化教育,使其对未来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更能驱动医护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学校除了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外,对在校医护生加强志愿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养老公寓、走进特殊家庭,为更多的群体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帮助。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人交流,可以从更多侧面了解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实践让医护生对一系列的职业价值、职业规范和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并进一步转化,上升到反思和专业的阶段,以此来获得职业智慧。

3.2.3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背景,强化职业行为

大健康观下,人们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健康产业成为社会热点,但医护生就业同质化、大健康产业出现“有岗无人”等现象仍然存在。对医护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应贯穿其大学学习规划,把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合理利用[10]。医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也影响到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医护生更好地认识职业发展方向,避免少走或者不走不必要的弯路。医护专业是实操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所以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医教协同机制就是在大健康观下培养医护人才的有效保障,一是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医护生的职业使命感,强化医护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二是学校要加强院(企)合作,提供更多的育人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医疗场景体验,一方面可以提高医护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另外一方面可以为医院、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人才[12]。

3.3 进行多层次的自我效能提升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身上具备乐观、自信、坚韧等特征。医护行业以维护生命健康为使命,直面生死,对个体的心理素质考验大。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心理内驱力强,有更多的勇气与坚韧采取各种有效策略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挫折等。医护生是高等教育中专业特殊的群体,他们具备了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也存在着医护生所特有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决策问题[12]。

3.3.1 以乐观理性为底色,提高医护生从业信心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也以追求快乐、幸福为最高境界,高职医护生也不例外。乐观心态的形成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外在客观环境方面,学校要营造和谐公正的育人环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来营造育人氛围。社会方面要营造客观理性的传播环境,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宣扬,对社会热点事件要不偏不倚的客观分析,帮助医护生合理认知。家庭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永葆乐观之心来影响孩子的成长。作为医护生个人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努力求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明辨是非,对待困难、挫折能够合理归因。当医护生有了乐观理性心态,医护行业出现的医患纠纷、认知偏见等都不能左右他们的职业选择,他们有更大的信心和能力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3.3.2 完善支持系统,提高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

支持系统可以增加个体正向、积极的情绪,以更高的自我效能感驱动个体更有信心地完成工作,服务社会。可以通过重视人文关怀给予医护生更好的支持系统,首先社会要把握价值关怀,营造尊重医护人员的清风正气,给予他们信任与尊重,网络媒体对社会正能量给予正面的颂扬,为践行社会责任感提供榜样。学校要提供发展关怀,结合医护生的特点,满足其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路径选择。家人、朋友应给予医护生更多的心理关怀,听他们倾诉,给予时间陪伴,以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支持系统完善的医护生,心理健康,心怀感恩,能够把来自各方面的关心、爱护和尊重回馈到的工作中去。

3.3.3 遵从心理成长规律,培养医护生心理坚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处在积极或者消极的情境下,能够保持专注和成就动机水平,并努力达成目标的一系列价值观、情绪、态度和认知特质[13]。心理韧性的培养应贯穿医护生教育的始终,根据医护生心理成长规律,分步骤、分类提供指导。高职阶段的医护生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帮助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悦纳,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能够根据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要培养医护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人的成长很大部分是自我教育的结果,高职医护生已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应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激发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利用朋辈的力量促进教育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体验式教育,健全医护生坚韧人格。通过户外拓展、实训练习、仿真训练、临床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不同情境的酸甜苦辣、获得解决困难的坚韧、自信。

4 结束语

医护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传授给医护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充分地给予其支持、重视、彰显、帮助医护生成长成才,激发出医护生的心理内驱力。心理内驱力是培养医护生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积极投身医护事业的关键。医护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支撑点都要赋予积极进取与丰盈生命内涵的内驱力,起到传承和引领的作用,努力达成育人目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多角度全方位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医护生的心理内驱力,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输送卓越的医护人才。

猜你喜欢
内驱力医护个体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