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现状及发展路径

2020-02-23 13:53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上饶婺源民俗文化

(上饶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的“民俗”分别指代不同的意思,“民”指民众;“俗”即通俗。“民俗”一词是由萨克逊语中的folk 和lore 合成的,意思是“民众的知识”或“民众的智慧”[1]。民俗文化作为非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彰显国家实力的标志。在全球化浪潮下,传播和发展我国民俗文化,既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亦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同时,更能提升文化软实力。

1 上饶地方民俗文化概述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接壤。上饶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上饶不仅有众多的名山胜迹,如婺源、三清山、龟峰等。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独有的红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上饶依托其突出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带动文化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把握好区位优势并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能促进上饶文化外宣和推介,塑造好城市形象,增强其文化软实力。

1.1 弋阳腔和婺源徽剧

上饶地方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已有7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传统戏曲是上饶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的一种文化遗产。弋阳腔是弋阳人民的杰出创造,它是宋元南戏流传到弋阳县后通过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辗转改益”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2]。婺源徽剧是江西古老剧种的一种,属皖南徽剧的一个支流。2006 年,婺源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1.2 横峰傀儡戏

横峰县隶属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横峰傀儡戏,又名提线木偶,俗称吊戏。2006 年横峰县文化部门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将“横峰傀儡戏”列为重点项目。2008 年5 月,横峰傀儡戏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录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横峰傀儡戏艺术价值高,融合了多种表演方法,使用了不同的方言融入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区特色。

1.3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婺源地处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地理位置好,依山傍水,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湿润肥沃的土壤给茶叶种植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婺源茶叶采用了特有的制作技艺,茶叶品质优良,出口至20 多个国家,茶叶主要品种有毛尖、云翠等。婺源茶艺代表了上饶特色,做好茶文化的外宣工作势在必行。

1.4 樟村板灯

玉山县樟村坐落在国家5A 级景区——三清山脚下,樟村板灯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樟村板灯种类丰富,主要有状元灯、子孙灯、酒瓶灯和花篮灯等。板灯是樟村镇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表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的产业化进程越来越快,世界各国都把文化产业视为提升本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很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国的支柱性产业[5]。民俗文化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其内容和形式异彩纷呈、博大精深,民俗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俗文化外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国文化在全球一体化大环境下保持固有的文化特性和身份[5]。上饶民俗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做好上饶地方民俗文化外宣工作将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其文化产业进步和繁荣。

2 上饶地方民俗文化外宣存在的问题

2.1 村民保护意识薄弱

民俗文化通常在乡村生活中得以体现,由于上饶地区村民保护意识淡薄,且经验丰富的手艺人年事已高,以致很多民俗文化无法得到传承和发展。据上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发布的对横峰木偶戏(即傀儡戏)现状的调查显示,木偶戏的3 个班主年纪都较大,年纪最大的有83 岁,最年轻的也有77 岁,外场的器乐人员虽然年纪较轻,但无法进行内场表演,现状堪忧[4]。这将导致民俗文化难以继承和发展并最终导致消亡。

2.2 宣传力度不够

外宣是民俗文化“走出去”的桥梁,增加宣传力度能吸引更多人对上饶地方民俗文化的关注。目前,上饶地方民俗文化宣传方式单一,人们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了解,缺乏完整的文本资料。另外,浏览上饶非物质遗产网站发现,网站中有关民俗文化如弋阳腔、傀儡戏发布的内容陈旧,未能及时更新发展动态。

2.3 翻译资源匮乏

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翻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之也对翻译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上饶地方民俗特色文化翻译资料较少,外宣翻译尚未得到重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些外宣翻译文本质量不高,缺少文化底蕴,译文晦涩难懂,甚至出现一些错译,如一词多译、望文生义、音译过度等现象,影响了民俗文化外宣传播[6]。这些问题都给上饶地方民俗文化外宣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 上饶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的对策

3.1 强化保护意识,健全保护政策

在民俗文化保护过程中,要发挥各级领导和党员带头作用,增强人民群众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民俗文化保护委员会,努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一是立法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符合上饶地方民俗文化特点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要确保此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保护民俗文化合理发展。二是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馆等可联合居委会和村委会共同开展弘扬、普及地方民俗文化保护活动,开办民俗文化宣讲会,发放传单、海报等,以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三是高校可加强对民俗文化人才的培养,开设民俗文化相关专业和课程,如戏曲专业和茶艺专业等,创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校园宣讲民俗文化,举办相关研讨会,讨论民俗文化保护工作。

3.2 加大传播力度,突出文化定位

上饶民俗文化范围广、种类多,各有其特点。在外宣过程中,根据民俗文化特色不同,政府应执两用中,搭建外宣传播平台,设立民俗文化表演舞台,建立民俗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支持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一是上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新上饶民俗文化现状和动态,以便群众、学者和专家等人士能时时了解上饶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定位突出才能有效传播和发扬。在城市宣传介绍、景点标识、公示语等翻译中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运用诸如文学、戏曲、佛教、历史、民俗等地方特色文化,尽可能宣传本土特色文化,说中国故事,保护文化的多元性[7]。二是相关工作人员应收集整理民俗文化相关文本资料,整理成册出版。为提升上饶地方民俗文化知名度,可拍摄宣传片在交通工具、电视台等平台进行播放。三是要利用好信息和网络平台,打造互联网+地方民俗文化模式,申请运营如弋阳腔、横峰傀儡戏等公众号,定时推送文章供订阅者浏览和了解。

3.3 组建翻译团队,传播地方民俗文化

对上饶民俗文化进行外宣翻译,能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上饶良好形象并拓展上饶市旅游市场。提高外宣翻译水平,是上饶地方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基本要素。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高校培养优秀翻译人才提供资金保障。作为翻译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上饶师范学院开设了翻译专业,为上饶地方民俗文化对外译介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上饶地区高校应积极探索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将民俗文化翻译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开展校企合作,设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培养翻译人才,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地方民俗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同时,可邀请行业专家、高校学者进校园开办讲座,举办地方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成立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所,加强对民俗文化相关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增加翻译专业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要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参与地方民俗文化文本资料的翻译工作,组建翻译团队,分工合作,贡献力量,做好地方民俗文化的翻译工作。

4 结束语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核心,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民俗文化的翻译及传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8]。外宣不仅仅是将文化进行推广,更要将外宣和翻译结合起来,外宣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政府要重视上饶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工作,注重翻译人才的培养,共同致力于让上饶民俗文化“走出去”,被世界人民所接纳,从而提高上饶文化软实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上饶婺源民俗文化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乡愁里的婺源
婺源龙池汰的春日下午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