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形象传播视角下韶关纪录片的发展路径

2020-02-24 15:51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韶关城市形象纪录片

陈 婧

(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城市形象,是城市留给人的印象和感受。它包括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贸易水平、社会安全状况、城市景观风貌、政府治理模式、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要素作用于社会公众并使社会公众形成对某城市认知的印象总和。影视作品无疑是展现城市风貌、城市形象的最佳载体,是一个城市开展对外形象传播及营销的有效方式。西方学者认为,城市形象的建构就是一个对外传播与扩散的过程:“城市形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成的。”[1]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评价和印象,而大众媒体则是呈现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纪录片是视觉化的大众传播方式,具有其他影视作品所不可媲美的真实性特点,这使得纪录片在城市形象展示和推广上有着独特优势。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往往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地域保存着城市的风貌和灵魂,不仅仅是城市的“口述历史”,也是生动的城市名片。

一、纪录片对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

纪录片由于其纪实性、真实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国家的历史进程,是社会变迁的真实缩影,同时纪录片的形式和语态朴素、深刻,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具有其他影视作品所不能媲美的独特魅力,这些都使之成为记录城市、宣传城市的最佳载体之一。

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之后,2014年中山市委宣传部和中山广播电视台策划打造的6集本土美食纪录片《味道中山》,在CCTV9纪录频道亮相后,再次引起公众关注。该片通过《捕捞美食》《山林食谱》《诱惑早餐》《季节味道》《天地农家》《鱼米之乡》立体展示了广东中山地区的美食与文化,用生动的影像传递了岭南文化的魅力。借着这波美食纪录片的热度,2016年,由中央电视台、顺德区委宣传部、顺德区旅游局、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联合制作的150分钟纪录片《寻味顺德》再次在央视播出。该纪录片通过对30多个顺德美食人物和100多道本地菜品的挖掘式记录,讲述了珠三角的悠久传统,饱含浓厚的乡土情怀,展示了顺德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来的“世界美食之都”的形象。《寻味顺德》在央视各频道及20多家省级卫视播出的同时,也在腾讯、爱奇艺、凤凰等知名网站发布,点击达6亿多人次。纪录片中出现的当地人物和餐厅,立刻成了“网红店”和“网红品牌”,大受观众喜爱。每逢节假日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食客,在片中推荐的食肆“打卡”,许多片中的美食餐厅门口经常大排长龙。

2018年9月,城市人文纪录片《我的城》在爱奇艺、湖南金鹰纪实卫视台网上线播出,首批拍摄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播出首月,在爱奇艺纪录片风云榜排名第一,纪录片热度排名第二。播出一年,正片播放量达500万,2019年“十一”期间,被中央电视台英文国际频道(CGTN)选中,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项目,面向全球播出。这几部纪录片的火爆,反映了近年来国内观众对纪录片尤其是城市美食、人文纪录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同时,国家对纪录片发展也在政策上大力扶持。2010年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加强版限娱令”下发,要求上星频道每天至少要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这些政策使得上游生产端的快速成熟,极大地加快了纪录片整体产业化的速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坚认为,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网络时代没有地面频道和上星频道的差别,只有节目的好坏,地方台爆款节目可以具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影响力。中山和顺德这两座城市无疑用美食纪录片打造了极具独特记忆度的城市印象[2]。

二、韶关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韶关地处广东北部,位于粤湘赣三省交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绿色生态与佛教文化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织形成了韶关丰富又独特的旅游资源。从城市形象传播的角度看,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自然地理,韶关可塑造的城市符号众多。

韶关纪录片创作在广东省地市电视台中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诞生了《生态村人家》等第一批成熟的纪录片作品。接下来的十多年间,本地纪录片创作数量稳步上升,超过20部作品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多个政府奖和全国性行业奖。例如:2001年《一起走过的日子》获得第六届中国“金桥奖”(影视)二等奖;2004年《大墙有爱》获得第八届全国法制题材电影电视节(剧)目“金剑奖”专题片二等奖;2007年《囚犯生死大转移》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等。这些纪录片从选题、形式到传播方式都有值得总结的地方。

1.纪录片的选题

纵观韶关纪录片创作选题,一部分属于人文、文献历史纪录片,如早期作品《生态村人家》《最后的留守》《生死囚犯大转移》《叶氏兄弟种田记》以及近几年摄制的《烽火弦歌——抗战中的坪石中大》《三万难童》《红梨花开》都是本地劳动生产的故事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像和口述记录。一部分属于本地自然、生态方面的题材,如2016年由广东广播电视台、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主办,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韶关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相约韶关·触摸未来”全国媒体大型联合采访活动中的部分参选作品——《野性云髻山》《虎山行》等。由韶关广播电视台独立制作的关注本地自然生态类的纪录片只有《家住保护区》一部作品,比起人文、文献历史题材,自然生态资源类题材的纪录片拍摄数量较少。

2.纪录片的形式

制作形式上,韶关纪录片时长大多数是20~30分钟。长纪录片只有2018年的《企业变形记》,时长为60分钟。大部分作品多以解说词和采访的方式贯穿结构,表达形式较传统和单一。5分钟左右片长的短纪录片有两部,分别为2018年的《家住保护区》和2019年的《山居斫琴师》。后者在表达形式上有了较大创新,主要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贯穿全片,在片中强化了同期声和现场音效,制作手法归回影像和现场本身,让纪录片的真实性得到进一步体现。无解说词的记录方式,更加回归作品的故事性与现场感,加强了影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真实性地传达。

3.纪录片的传播方式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韶关纪录片的传播主要以韶关广播电视台为主要播出平台的传统媒体。部分作品也曾在广东电视台《珠江纪事》《今日广东》《南粤大地》以及广东台的海外频道和凤凰卫视播出。2016年“相约韶关·触摸未来”大赛邀请了省内外27家电视台参与,参赛作品除在各参赛台的媒体平台上播出以外,还在广东广播电视台(包括广东国际频道、海外频道、香港频道、马来西亚家娱频道、海外宽频视讯)同时播出。2017年由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并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韶关非遗印记》开始尝试在“韶关发布”“文化韶关”等官方公众号发布。据统计,该纪录片平均每天浏览量近3万次,赢得了众多观众和用户的好评。

除此之外,2015年以前的大部分本地纪录片几乎无法在网络平台观看,用户也无法搜索到相关介绍和链接。这对于关注韶关纪录片的公众或者对韶关城市感兴趣的用户来说,缺少了通过纪实类视频作品来了解这座粤北名城的机会。

从全国纪录片市场来看,加快推进纪录片的全媒体传播,推动纪录片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中国纪录片现代传播体系已经是目前的潮流和趋势。韶关纪录片在内容制作方面仍然比较传统,主题选取较为局限,“语态”表达也较为陈旧,导致部分纪录片节奏感不强,传播力不够;同时纪录片的传播方式主要依赖传统电视媒体。随着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传统电视台收视率的下降,如果纪录片的表达“语态”和传播渠道不紧随潮流进行改革和创新,只能离新媒体时代的年轻受众越来越远。

三、韶关纪录片的发展路径

(一)拓展和挖掘纪录片选题

1.自然生态类

韶关是全国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72.5%,森林资源居广东省首位,生态环境优越,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自然保护区面积2 168万公顷。各类森林公园28个,总面积9.2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4个,市、县级20个。同时韶关也是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和省级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包括丹霞山、南华禅寺、珠玑巷、马坝人遗址、梅关古道、广东大峡谷、满堂客家大围、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区,是无数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但韶关纪录片创作者在韶关自然生态题材方面涉及较少,除了2016年“相约韶关·触摸未来”全国媒体大型联合采访活动,佛山电视台、云浮广播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拍摄了如《虎山行》《野性云髻山》等几部与粤北丰富、独特的自然生态相关的作品,其余关注自然生态选题的本地创作的纪录片只有2019年的《家住保护区》一部。因此展现和记录粤北秀丽的自然风光、优越的生态资源应是本地纪录片下一步在选题和题材拓展方面的着眼点。

2.历史人文类

韶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史上的韶州孕育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学家廖燕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乳源瑶族自治县城东北6公里的云门寺,是佛教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

但韶关以往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作,基本以近现代的历史人文选题为主,关于张九龄、余靖等历史名人题材几乎没有涉及,围绕禅宗和佛教文化的题材在本地纪录片创作中也是空缺,这对拥有禅宗祖庭南华寺以及众多佛教寺院的古城来说,确实是一个遗憾。

3.美食、“非遗”和民俗风情类

(1)记录“城市味蕾”

“民以食为天”,各地的差异最容易在饮食上得到体现。目前抖音播放量前100的城市形象短视频中,有接近四成的拍摄内容是地方饮食。西安的毛笔酥、鸭蛋黄肉夹馍和镜糕,重庆的火锅,成都的石棉烤肉,都在抖音上引发了跟拍热潮。短视频的形式和发展令城市的特色得到更鲜活的呈现。伴随《西安人的歌》,西安摔碗酒在抖音上爆红,引发跟风模仿狂潮;穿楼而过的重庆李子坝轻轨站成为网红打卡地点,重庆政府为此特意加建观景台,方便用户拍摄打卡。

韶关七县(市)三区的美食独特且多样化,融合了客家、湘赣等风味。在短视频平台,已经有不少韶关自媒体人开始拍摄本地打卡“美食圣地”,比如韶关短视频号“肥源叹美食”在抖音上已经超过7万粉丝。与美食相关的市井内容更接地气,更易互动和传播,本地纪录片创作者可从挖掘“城市味蕾”、记录城市味道的角度创作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展示粤北风味的纪录片作品。

(2)活化本地“非遗”和民俗风情

2019年4月16日,短视频抖音正式推出“抖音合伙人”计划。非遗在抖音平台上引领了文化新潮流。涉及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播放最多的有五类:书画、传统工艺、戏曲、武术和民乐。在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中,还有很多项目没被挖掘出来,但是人们对非遗的高度关注仍旧为非遗的传播带来了曙光。且从众多热烈的评论中可以看到民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非遗的使命感。

粤北韶关民俗风情多样化,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独特悠久,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72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1个。像粤北采茶戏、南雄“舞香火龙”、乳源瑶族刺绣、仁化古法造纸、竹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粤北多样化的民俗文化风情。

城市纪录片的主体是“人”,纪录片的故事是当地人的故事,城市纪录片要做得接地气,接人气,各地差异化的美食和风土人情,以及传统非遗都是“接地气、接人气”的最佳载体。

4.重大事件和活动纪实

纪录片由于其再现了不可复制的时间流程的特质,成为了历史的“立体档案”和现实的“文献笔记”。纪录片创作者不仅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因此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的当下,摄制相关的纪录片作品,具有记录国家、城市、社会进程的重要意义。

2007年韶关广播电视台摄制的《生死囚犯大转移》就是最好的案例。该片记录了2006年7月,因台风“碧利斯”造成韶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广东坪石监狱1 663名服刑人员和50多名监狱警察紧急转移的事件。在长达30个小时的救援和转移过程中,无一人落下,无一人逃跑,关爱生命、平等相助的人性光芒和人文关怀在片中得以真实记录和表达。2018年韶关广播电视台创作的《红梨花开》讲述的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始兴县红梨村筹备中国第一届农民丰收节,红梨村在帮扶工作队的带领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故事。

然而,近年来本地自主创作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却比较少,许多已形成口碑的重要事件和活动,往往只注重新闻报道,而忽视了纪录片可以长久传播的优势。近年来,从马拉松到自行车,参与人数众多、社会关注度高的大众体育赛事正成为中国城市展示“好风光”的绝佳平台,赛事本身逐渐成为了这些城市的新“名片”。2019年韶关举办了国际马拉松比赛,参赛人数达到1万多人;连续举办了十二届的“徒步穿越丹霞山”活动,累计参与人次将近10万人;以及举办了数届汽车越野场地赛等重大赛事均没有相关的纪实作品推出。这类高关注度的选题,往往非常适合纪录片和微纪录片的取材,同时也是展现本地城市景观形象和软实力的最佳媒体选题。

(二)提升微纪录片的创作

微纪录片是在全媒体的传播环境下,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中,符合受众碎片化观看习惯的新型纪录片形态。最近几年,国内微纪录片发展日趋成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以央视和凤凰卫视为首的各大官方媒体也更加重视微纪录片这一形式。2012年,凤凰卫视和凤凰视频联合推出的比赛中首次出现了以“最佳微纪录片”命名的纪录片奖项,更多的传媒类比赛也给予了微纪录片更多的关注[3]。

微纪录片保留了传统纪录片真实性的纪实优势,又具有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城市形象传播,也让城市形象传播的渠道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电视媒体,而是着眼于各大新媒体平台,受众面更大,传播效果更好。同时,由于纪录片独特的语态特点,在娱乐至上的当下,微纪录片对于缓解社会焦虑情绪,实现媒介话语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京广电集团推出的纪录片《南京》入选了2017年度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国产纪录片,这是一档充满文化自信、展现南京历史人文与城市之美的精品力作。作为季播节目,《南京》三年播出了四季。在第四季《雅颂秦淮》播出之后,节目组紧接着推出《溯源母亲河》微纪录片,一共50集,不仅在电视栏目播出,也在多个视频客户端播放,积极探索节目的融合传播。中宣部曾经发文,《南京》节目是探索电视专题片如何传播的一个新方式,成为主旋律报道的一个创新实践[2]。纪录片《南京》成为了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电视产业重要的里程碑,不仅带动了城市文化产业,同时提升了城市的价值传播。

对于像韶关广播电视台这样的地市级媒体来说,提升和发展微纪录片的创作是当前融媒体态势下的趋势所在:一方面,微纪录片的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可操作性强。许多本地新闻和栏目选题经过细致挖掘,可以诞生出非常丰富的微纪录片选题。另一方面,提升本地微纪录片创作还可以从生产同一题材纪录的不同形态版本进行考虑。目前在韶关广电纪录片创作团队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结合短视频蓬勃发展的媒体大背景,仿效广告片不同长度版本的做法也许是一个比较符合本地实际的办法。也就是同一选题的纪录片创作,可以考虑剪辑两个长度的版本:比如一个20~30分钟传统纪录片长度的版本,和一个利于互联网传播的5~8分钟的微纪录片版本。传统长度的版本可以在电视台等渠道播出,微纪录片的版本可以在网站、公众号和其他新媒体移动端推出和传播。这种“一稿两用”的形式可以在有限的摄制人力资源情况下,提升本地纪录片创作和传播的频次和范围。

(三)利用融媒体平台,全方位进行整合传播

如今,单一渠道已经无法有效传送到不同的接收终端,也无法全面覆盖目标用户群。融媒体就是把从电视、广播、报纸到各新媒体平台打通整合,实现资源互通、内容兼容。从央视到各省级卫视都在微博、抖音上注册了官方账号。除了以往常提到的“两微一端”,现在还包括了其他一些头部的流量平台,比如抖音、今日头条等。因此,当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也要依靠传播主题搭建媒介矩阵。

由《舌尖》主力团队担纲制作的美食类纪录片《寻味顺德》在发行时,也充分利用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多平台、多层次、多角度的融媒传播,2019年还登录学习强国、华为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尤其是与华为合作,意味着华为终端用户可通过华为现有或将来的各种渠道,不需下载就能看到《寻味顺德》。这部纪录片的推出和融媒方式的传播让顺德作为“美食之都”的城市形象在海内外更加广为人知。对于韶关的纪录片发展来说,如何利用融媒体的机遇,提升纪录片发展,更好地传播城市形象,可以考虑以下实现路径:

1.开设与纪录片相关的栏目和新媒体公众号

由于大部分本地创作的纪录片难以在网络搜到视频资源,因此开设独立的本地纪录片和纪实作品的栏目和新媒体公众号非常必要。栏目和公众号可考虑以“纪录韶关”或“纪录粤北”为主题,用以展播和展示历年来韶关本地创作的纪录片作品,并开设观众和用户观影留言讨论区,让韶关本地及全国的观众和用户都有机会观看本地的纪录片,了解韶关城市历史、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同时也方便本地政府或主流媒体在平台发起与城市形象和纪录片相关的话题讨论,线上线下联动,吸引用户参与。本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整合传播,以形成覆盖更广的纪录片传播影响效应。

2.发起全民创作的主题活动

在目前抖音播放量前100的视频中,有近半数的视频带有挑战标签,也就是用户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创作。挑战可以由官方发起,也可以由个人发起,相当于用户进行“命题作文”的创作。加挑战标签的短视频可以获得更好的推荐优先级,从而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普通市民成为抖音平台上城市形象视频的创作主力,是城市故事的主要讲述者。一批抖音平台的城市旅游与美食自媒体达人也应运而生,成为热门城市形象内容的重要创作者。

2016年由本地发起的“相约韶关·触摸未来”全国主题采访活动,吸引了省内外27家地市台共聚韶关,创作出了多部纪录片和航拍作品。这些反映粤北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纪录片作品,通过省内其他城市台的播出,展示了粤北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传播了韶关的城市风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通过活动的影响力和各媒体渠道的联合传播,让韶关形象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展示和提升,这次媒体行动也为日后韶关纪录片与城市形象传播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和参照。

自媒体视频制作能力逐渐专业化、规模化。在韶关本地,已经有多个较为成熟的短视频创作团队,“鬼哥”“丛林之家”在抖音的粉丝量超过千万。同时,专业的本地影视制作公司也逐渐形成气候。对于地市级电视台如韶关广播电视台来说,由于新媒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几年纪录片专业人才缺乏,电视台人才流失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以政府或本地媒体为主导,牵头启动相关的纪录片创作活动,借鉴短视频平台“命题作文”挑战赛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扩展制作团队,鼓励更多自媒体人参与创作也许是一个思路和方向。

3.开发与纪录片题材相关的文化产业

要让纪录片的创作与城市形象传播真正结合起来,发挥其作用,仅靠在纪录片体现城市形象和风貌还属浅层次的做法。更深入且长远的做法应该是开发与纪录片题材相关的文化产业,以此带动城市文化、旅游、商业等各方面的提升。而本地媒体传统思维只做传播,不做衍生。没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就没有真正的文化自信。一个优秀的纪录片栏目可以带动名城、名牌、名品,以达到文化、产业、城市三位一体发展。

纪录片《寻味顺德》播出后还顺势推出了《寻味顺德》丛书(内附视频光盘),并已出版了中文版、亚洲英文版及欧洲英文版等三个版本,目前发行量超过了50万册。纪录片和同名书籍发行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北美共30多个国家,实现了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实现了地方台“小台唱大戏”的传播效果。同时随着节目的火爆,一系列“寻味”旅游产品接踵而来,如“寻味顺德”品鉴宴、“寻味顺德”旅游专线、“寻味顺德”美食节、“寻味顺德”手信礼物等产品。全国各地的观众、网友在观看节目后因心动而行动,引发“吃货狂欢”,庞大的受众群体转变为顺德文旅产业的游客、顾客[4]。总投资63亿元的顺德大良区“寻味顺德”小镇正在建设之中。

韶关纪录片的发展同样可以借鉴类似的策划方式,通过一部类型纪录片,联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再延伸到相关周边产业的开发。比如通过创作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围绕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丹霞山等创作的同时策划周边旅游、民宿、文创品牌的开发,联动线上线下设计短途旅行线路,举办相关的户外徒步、话题讨论等活动,带动相关衍生产业的开发,更好地打造韶关作为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的形象。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的影像文化产品,通过声像视听的影视艺术方式记录景观和传承文化,是城市形象最佳表达形式之一。2010年至今,随着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与互联网的介入,纪录片出现“微纪录”“新媒体纪录片”等新纪录片形式,拓宽了纪录片发展空间,让城市形象有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空间。

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是地方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题材优势,经过长时间历史积淀和发展演变而成的文化传统,最能反映当地人的人文精神、思想智慧、性格气质、心理品质,同时特色文化资源也是地方纪录片能够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而媒体融合的大趋势让纪录片和城市形象传播有了更多平台和机会。未来发展中,韶关宣传部门和媒体工作者应该更深入地联动策划,参考中山、顺德等城市台的经验,引入更多社会创作力量,打造本地优质纪录片和文化产业品牌,进一步提升韶关的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猜你喜欢
韶关城市形象纪录片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微信平台上中国城市形象修辞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