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的爱情与伦理冲突

2020-02-24 15:51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佩德罗巧克力悲剧

张 言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旅游学院,西班牙 巴塞罗那 08918)

古往今来,阻挠爱情的因素很多:空间距离、人生三观、门第观念、家庭伦理等,其中家庭伦理的约束阻力最大,也最使人难以反抗。尤其是前现代时期,当爱情与家庭伦理发生冲突时,悲剧的结局往往便是必然的了。墨西哥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恰似水之于巧克力》(Como agua para chocolate)是一部以墨西哥革命时期(1910-1917)为历史背景,以女主人公蒂塔和男主人公佩德罗的悲剧爱情为主线,通过厨房美食的制作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用细腻生动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专制蛮横的母亲埃伦娜、反叛随性的大姐赫尔特鲁蒂斯、顺从善妒的二姐罗绍娜和隐忍妥协顺从的小女儿蒂塔等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形象地呈现了墨西哥文化传统。强悍专制的母亲极力遵守和维护着传统伦理教条,压制与约束着男女主人公,而男女主人公都有着“顺从”“隐忍”及无力“抗争”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最终导致男女主人公双双自尽的悲惨结局。作品细致展现了爱情与伦理的悲剧冲突。

一、爱情与伦理冲突的表现

(一)爱情与传统伦理的矛盾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这部小说的书名出自墨西哥的一句谚语,意思是“一触即发的愤怒”,就像把沸水加入热浓巧克力一样,濒临爆发的边缘。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蒂塔在爱情到来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就是这种感觉——恰似沸水加入巧克力,也如面团碰到烧沸的油。作品写道:“她回过头来,眼睛碰到佩德罗的目光。那一刻她完全明白了,做油煎饼的面团碰到滚开的油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这种炽热的感觉如此真实,传遍全身,她害怕自己会像油煎饼一样全部冒泡,脸、肚子、心和胸脯全都冒泡。”[1]13-14从这里的描写来看,蒂塔感受到的是爱情的冲击力,全身燃烧、沸腾,令她害怕,然而这爱情的火焰刚刚燃起,就被母亲埃伦娜迅速扑灭。母亲埃伦娜冷冷地说:“那么你最好告诉他,要是他来向你求婚,那就不用来了。他会白费自己的和我的时间。你很清楚,由于你是女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该由你来侍候我,一直到我死。”[1]8而当佩德罗上门求婚时,母亲说蒂塔不能出嫁,如果有意的话,可以考虑准备出嫁的罗绍娜,彻底地阻断了蒂塔与佩德罗的爱情。

蒂塔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根据家族伦理传统,蒂塔要服侍母亲终老,不能结婚,除非等到母亲去世以后。她虽与男主人公佩德罗坠入爱河,却在传统伦理的约束下求而不得。蒂塔对这种伦理道德充满了疑惑与不安,她不解是谁给这个传统开了个头,这一保障妇女安度晚年的绝妙打算却疏忽了照顾者本身的晚年。如果蒂塔不能结婚,需要照顾母亲终老,那么,蒂塔的终老该由谁来照顾呢?一道无源头无公平可言的传统伦理条律不仅让这个家庭的小女儿无法自由恋爱,甚至难以安度晚年。

“每个人生来都拥有多个伦理身份,一旦我们的伦理身份出现了变化,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的某些义务和束缚乃至于与某些人之间的关系也将随之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2]当佩德罗同意并娶了蒂塔的二姐罗绍娜后,佩德罗便成了蒂塔的姐夫,蒂塔成了佩德罗的小姨子,爱情伦理也就成了亲属伦理,佩德罗与蒂塔之间便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鸿沟,难以逾越。

(二)爱情与专制伦理的冲突

除了传统伦理的束缚和限制,母亲埃伦娜不通情达理的专制主义,也是蒂塔这段爱情的杀手。埃伦娜是一位专制母亲,一位传统家族伦理的维护者。她说:“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人反对过这个习惯,我的女儿也不会这么做。”[1]9为了断了小女儿蒂塔的念想,她把二女儿罗绍娜许配给了佩德罗。虽然佩德罗内心并不接受传统伦理约束,但也不得不“维持”这种专制伦理。佩德罗与罗绍娜结婚的目的虽然是接近心爱的姑娘蒂塔,但又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传统伦理的约束与母亲的专制主义,二女儿的顺从,小女儿的隐忍,佩德罗的妥协,使三个人在这段失败的感情中痛不欲生,沦为家族传统伦理的牺牲品,男女主人公最终双双在火海中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三)爱情主体的自我伦理认同与反抗

男女主人公都认同了传统伦理,尽管他们也有不满和反抗。佩德罗为了接近蒂塔,娶了她的二姐罗绍娜,接受了无爱婚姻。从另一方面说,他就是接受并默认了蒂塔必须侍奉母亲终老的伦理教条。时间流逝,佩德罗和蒂塔的感情却从未冷淡。他愿意等,等到两人可以突破枷锁的那一天。但这种等待是消极被动的,一点点反抗只能表现为偷偷摸摸地“逾越”界线。

面对传统伦理规范,蒂塔“被迫接受这荒谬的决定”。她也有对这种伦理传统的反思,“蒂塔并不服气。她的脑子里涌现出很多疑问和不安。比如,她很想知道是谁给家里的这个传统开了个头。……如果蒂塔不结婚,也没有孩子,等她七老八十时又由谁来照顾呢?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什么解决办法?……对这些被牵扯进来的女儿,有人理睬过她们的想法吗?就算她们不能结婚,至少应当允许她们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吧?难道连这也不行吗?”[1]9但这些思考只存在于蒂塔的内心中,并没有付诸反抗的行动。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她的思想随着故事的发展发生了许多转变。当大姐赫尔特鲁蒂丝不顾一切奔向自由时,蒂塔“想对佩德罗喊,让他等等她,把她带到远方,在那里人们允许他们相爱,在那里人们还没有发明什么必须遵守和一定要尊重的规矩,在那里没有她的母亲”[1]49。蒂塔开始想摆脱自己的母亲,摆脱伦理规矩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她从一开始对家庭传统的顾虑到尝试适应和接受,但是家庭的伦理条例和社会的束缚却让她痛不欲生,因此,最后她决定燃烧自己的激情,试图改变命运。同样,男主人公佩德罗也默默承受着传统伦理的约束。他深爱着蒂塔,却没有像蒂塔一样为爱义无反顾、奋力反抗,而是压制住了这份感情,娶了蒂塔的二姐罗绍娜。“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的变化有关。而伦理身份的变化又会使人物与既定的伦理规则发生冲突,这样人就会面临伦理上的两难境地。为了找到正确的伦理身份,摆脱自身的伦理两难,人就必须做出相应的伦理选择。”[3]当佩德罗得知蒂塔怀了自己的孩子时,他才毅然决定冲破一切阻碍与之结合在一起,燃尽最后的生命之火,以死抗争。

总之,他们的抗争只是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与封建礼教之间一种没有出路的冲突。在传统力量还很强大的时代,他们的爱情悲剧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爱情与伦理冲突折射的社会问题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内战时期,国内阶级矛盾冲突尖锐,且愈演愈烈,传统守旧势力根深蒂固,不仅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人权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墨西哥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又试图适应现实,但是,社会现实又在不断地迫使他们一步步走向反叛,最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正是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和专制母亲之间的伦理冲突来折射和隐喻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大女儿赫尔特鲁蒂斯继承了生父的黑人血统,热情奔放、敢做敢为,投奔了自己心仪的军人,母亲因此不能原谅她的“背叛”,销毁了她的一切,并永远不许提她的名字。二女儿罗绍娜对母亲言听计从,嫁给了佩德罗,因此得到了母亲的偏爱,但婚姻并不幸福,结局很悲惨。她死时,“没有多少人来参加葬礼,因为罗绍娜死后身上的气味更臭不可闻了。只有不会缺席这种场合的老鹰在送葬队伍的上空盘旋,直到葬礼结束。”[1]195小女儿蒂塔聪明美丽、善良能干,在家中饱受排挤和压迫,最后与心爱的人佩德罗为爱殉情,在熊熊烈火中获得了超脱,进入了幸福美满的天堂。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漫长的煎熬和等待,而呆在一起的时间是如此的短暂,只能到另一个世界获得永恒的爱情。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对人物的情感态度非常鲜明,既表现了对传统和权威的挑战,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拉丁美洲女性地位的深刻反思。女权思想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突出主题,即寻求独立和自由是女性解放的一大目标。在作品中,拉丁美洲女性角色被描述得淋漓尽致,也为读者演绎了墨西哥式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长期的流血斗争后,渴望结束独裁统治,向往自由民主生活的愿望。

三、伦理爱情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一种具体的文艺题材和审美样式,主要是以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的极其悲惨结局的方式呈现,它的主人公大多是代表着某一时期部分人或是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些愿望却极其难以实现。劳拉·埃斯基韦尔的小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中蒂塔和佩德罗真心相爱,想要突破传统伦理条约的束缚,自由恋爱,而这个合理的愿望却在伦理现实中难以实现,从而导致悲惨的结局。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4]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现实中的丑恶和不合理,发人深省,激发人的怜悯之情。

在人的一切情感中,爱情是最具个体性的,也最能唤醒人们的个体意识。因此,当爱情面临挫折时,许多痴情男女不惜以死抗争。这样的爱情悲剧带给人的悲剧性体验和悲剧性意识就格外强烈而深刻。另外,爱情悲剧另一个重要的审美意义在于:它们往往敢于挑战专制习俗、封建伦理,敢于揭露专制伦理与封建规范中不合理的一面,肯定人作为个体存在着合理而正当地追求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生活的权利。把毁灭爱情的悲剧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激发人们思索悲剧产生的原因。蒂塔从委屈和不满的默默承受中,逐步走向追问、质疑,最后走向反抗。在母亲埃伦娜的压迫下,“她总是抑制不住地要试一试违反母亲给她订下的厨房里以及生活中的如此严格的规矩。”[1]167“我认为我是我自己!一个有权按自己认为的最佳方式生活的人。”[1]168在这揭露与肯定、思索与质疑中,人们更加确定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自主幸福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佩德罗巧克力悲剧
伟大的悲剧
共有多少巧克力
吃不完的巧克力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巧克力”吃醋了
分发巧克力
一扇受够了的门
近视的悲剧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伟大的悲剧》解读
求职不忘“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