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02-25 21:01王思源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资源辅导员

王思源

(汉江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我国古代的人们很早就十分重视“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隐性教育”。比如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而选择不同生活环境,肯定了环境熏染对人的成长的隐性教育的价值与作用。“隐性教育”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大家普遍认为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杰克孙(P.Jackson)于1968 年在其著作《班级生活》里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之后经过人们的研究又出现了“隐性德育”的概念,随着对隐性德育的进一步探讨,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和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价值及效用等。学者们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多类型、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笔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不被人们所察觉和意识的,以“隐蔽”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渗透,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的过程。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特征,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察觉不到教育意图的情况下,把思想认识、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传递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辅导员在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要把教育目的事先明确告知学生,通过提前的安排和设计,创设营造教育活动的氛围,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通过启发和启迪,逐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共识,不自觉地对教育内容进行认同和吸收固化。

2.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内容渗透性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简单地说教给学生可能效果会大打折扣,渗透性反而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安排育人活动时要特别把握住这一特点,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性地融入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谈心谈话等之中。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必然通过多样化才能实现,因为这是一种“隐性”的育人方式,如果形式过于单一化,就很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隐性教育的功效。高校辅导员在多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其他任何形式都可以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班风学风的建设、文明宿舍的创建、社团活动、教育见习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等。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如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育人思想,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4.教育时空的开放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严格的限制,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可以适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更要注重平时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5.教育的自主性

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学习或活动中组织开展的,教授的目的、内容都具有隐蔽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大多是以自主性为主,这样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

高校是一个育人的大熔炉,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需要进行充分的挖掘,尤其是高校的教育资源。高校辅导员要重视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充分挖掘,加以利用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一)辅导员自身内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辅导员作为离学生最近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至深。因此,深入挖掘高校辅导员其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等,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辅导员身上散发着正能量,并为之不知不觉所感染,而这种隐形影响更具穿透力。为此,我们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建设,而且和谐、平等、互动的良性师生关系更能有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功效。

(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1]。这九大职责几乎囊括了辅导员的所有主要工作,辅导员在履行这些职责的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时也发挥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效。如班团和班级建设及学风建设,在这一过程辅导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班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既有显性也有隐性的,既是对个人的也是对集体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方面,表面上看只是对学生日常的事务进行管理,但实际上在进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过程中渗透了价值观、为人处世、道德品质、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方面而言,心理疾患是现如今辅导员工作棘手而又重要的内容,在帮扶心理疾患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其实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及观念等方面渗透性的教育与引导。

(三)校园环境蕴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大学校园环境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所蕴含的隐性教育资源非常丰富,高校辅导员要充分重视和挖掘大学校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校徽、标志建筑物、古建筑、人物雕塑、石刻石碑、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教室、学生宿舍、食堂、田径场、公共厕所、绿化等。校徽、古建筑等不言而喻,其实学生日常在校园接触到的普通校园环境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并充分挖掘这些资源,而且要利用起来,这比起简单地说教效果更好。如校园环境的优美、布局合理等对学生的心境有较大影响;教学楼、食堂等场所秩序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守规矩,按规矩办事,凡事不要想着走捷径等。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的治理也是高校及辅导员头疼的事情。学生文明宿舍的创建是治理学生宿舍的重要举措,辅导员要通过文明宿舍的创建加强环境和文化建设,宿舍环境及布置情况、宿舍成员精神面貌、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都是重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四)校园文化蕴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老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个人认为这里的“大师”不仅仅是指真正德才兼备的老师,而是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它对师生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差异性、长效性等特点。校园文化不是某一方面的文化,而是形成体系的文化,这需要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经过长时积累而形成。校园文化除了师生的传承与发扬外,对置身于其中的学生每天都在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如大学精神、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科学研究精神、校史文化等。

(五)学生活动蕴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或内容丰富多样,要想将特定的教育内容教授给教育客体(大学生),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或载体,这里的媒介或载体其中就包括了一定形式的活动,大学校园活动是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如学生社团活动、一二九大合唱、“三下乡”活动、班团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新年音乐会、专业技能比赛、演讲比赛、运动类赛事等。高校辅导员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留心、事事上心,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校园学生活动,在经过精心组织的条件下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一过程是相对繁杂而又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校园活动还可以跟当地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如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青年团”,让大学生融进大山大河,感受人民的生活现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逐步实现非遗文化进校园,让大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魅力。

(六)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已然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新媒体,网络已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之一。高校辅导员无法阻止学生使用网络,还不如主动运用网络或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堵不如疏。辅导员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正面发声引导之外,还要通过“隐蔽”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个人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QQ 聊天及其空间、“两微一端”、校园论坛等网络载体,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我们身边的故事说起,选树典型。如疫情防控期间,上到国家,下到普通民众,为做好抗击疫情默默奉献,奉献“小我”,实现“大我”。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断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致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高校辅导员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越是浓厚,其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强、越持久。大学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让校园文化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下成为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隐形力量”。高校辅导员要发挥其应有之力,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其一,就是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如果一个大学没有良好的校风,大批学生不好好学习,“班不成班”,这个学校肯定培养不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大学生,更别说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学生的学风、班风建设,这是大学生生涯贯彻到底且不变的方面,通过学风、班风的建设不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其二,发挥学生社团的隐性育人功效。学生社团是一个学校学生参加活动的重要平台,它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等发展,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辅导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社团,另外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至关重要,如果辅导员同时担任了社团的指导老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中,用适合“00 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悄然成长。其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一个班级的灵魂其实就是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辅导员在一个班级组建之初就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这个建设的过程是不间断的,也是永无止境的,可能学生在毕业之时还未完成,但只要永不间断,不断强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这种班级文化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高校辅导员积极投身并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生不仅要在学校通过学习来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通过社会实践“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要带头积极投身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优化社会实践,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发挥其隐性教育的价值。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规范化。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实践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是有效的社会实践。目前有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是“一阵风”,把学生拉过去走一趟,拍几张照片,拍摄几段视频,就算是完成了社会实践,嘻嘻哈哈看似热闹非凡,其实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没有实质的意义。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实现项目化建设。社会实践的开展,必须要以项目的形式申报、实施和结题,既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既要有过程评价,也要有结果评价。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要逐步形成课程化建设。把社会实践建设成为一门课程,按照课程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等的形式展开,长期坚持,不能一蹴而就。“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考核”等都要更加规范,有血有肉,方显社会实践之魅力。

(三)高校辅导员要自觉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5G”时代,网络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已经是常态,但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思潮、亚文化等,如果放任不管,它们将不知不觉影响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及思想政治意识等。作为高校辅导员,要自觉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意识”,“增强‘四个理念’(网络理念、服务理念、民主理念、实时理念),确立‘四个意识’(阵地意识、安全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4]要通过“两微一端”等方式适时发声,用“接地气”的语言,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觉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

(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1]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和先锋,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老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发挥榜样示范力量。高校也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师资力量的重要方面。唯有辅导员队伍整体实力增强了,才能更加强有力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提升高校辅导员理论水平,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项目,单列计划、单利指标;二是加强辅导员工作建设。依托辅导员工作室,开展学生工作科学研究,积极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学生工作项目;三是加强辅导员工作考核,要将科学研究和日常工作考核相结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五)高校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隐性教育要与显性教育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高校要有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从教育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班级管理、宿舍管理、辅导员育人、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都要有所涉及和保障,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资源辅导员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