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供给侧改革视阈下产教融合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0-02-28 23:15许晓冬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许晓冬

(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一、研究背景与综述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人才培养结构必然要与市场紧密联系。高校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依托供给需求平衡理论,提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结构改革,一方面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建立创业就业体系,另一方面,丰富与深化了创新实践理论,为实体经济、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基础。

人才结构供给侧改革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解决供需矛盾,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模式创新、解决我国目前和将来面临的结构性就业危机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对策;基于创新创业发展要求,从人才结构的供给侧角度出发,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这对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1]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才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人才则是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向纵深发展,产业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当前高校人才与市场不能完全接轨,产业与人才黏合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对高校来说是艰巨的挑战,高校人才如何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适度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关系到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果。以辽宁省为例,辽宁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三大产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呈现了良性的发展趋势,第二产业从1970年代超过70%的比重下降到2018年的37.9%,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占比57.6%,改变了曾经重工业独大、第三产业薄弱的畸形结构,产值结构也同时呈现“二、三、一”的发展格局。随着战略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各产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有了重大调整。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辽宁对人才的需求将达到301.3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占了三分之一。同时,人才学历结构也随着产业调整与升级进行着动态变化,本科、硕士、博士等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端人才的需求达到30%。然而,当前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衔接不够紧密,存在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现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不强,人才供给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引领作用尚未完全体现出来。[3]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需积极地对接地方经济,并以服务区域经济为首要目标来调整人才的供给结构。高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还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活力,以优质的人力资本、教育素养推动企业向上发展。高校的开放与包容,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的合作将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增加动态的、全方位的评价标准。产教融合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校企共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这将为高校提供创新动力、智慧与技术支撑,从而加快推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三、创新创业教育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虽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但是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还较为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孤立于相关专业的现象普遍存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师缺乏创新素养,缺乏与双创教育领域相关的意识与知识储备,部分教师是从专业教师队伍转化而来,其教育理念仍旧停留在本专业,缺少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的理念。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实践相脱节。虽然创新创业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出台,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只是在局部课程体系上作了调整。例如,在必修及选修课中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在专业外,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课程体系的改革,同时关涉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团队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目前后者亟待健全。

高校创新创业机制不完善,与企业发展的协同性较弱。高校人才培养的壁垒依然存在,高校单打独斗占较大比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缺少“外援”与专家指导。高校创新机制不健全归根到底源于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企业与高校缺乏合作的利益共同点,高校很难利用企业的有利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4]

教学方式手段陈旧,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目前高校教学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以传统的知识传授、理论教学为主。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附属课程,仍以讲授为主、实训为辅。此外,现代化技术与创新创业课程开发融合性较弱,在5G、大数据、VR等技术更迭下,高校忽略了互联网下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教学的升级,对于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较为滞后。

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目标与途径

产教融合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内涵式发展理念,教学与生产、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本、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应融为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将企业需求与资源融合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从培养层次、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结构、能力素养结构等层面深入参与办学,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产教融合推进方式与途径应是多元的,通过校企协同共建互联网学院、智慧学科平台、国际化认证、创业孵化等方式实现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元素(如VR、AR、云计算技术)与高校专业建设的深入融合,培养更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在此过程中,高校、企业、政府多元主体联动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统一认识、共享资源,集社会资源合力支持校企合作。同时,注重企业利益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技术升级、企业人才升级相统一,实现高校企业交流互通,促进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5]

五、校企协同推进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高校牵头,引企入教,通过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协同管理、企业导师参与制等方式全方位打造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体系,具体包括教师团队双创技能提升系统、职业创业融合式课程体系、双创培训及创新创业扶持提升系统、产教融合打造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等。[6]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取得“双师”职业资格,另一方面要寻求更多的企业导师加入教学团队,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这些企业管理者(企业导师)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锦上添花。

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要深入融合,以创业兴趣为基础,打造创新创业课程包,课程包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创新基础与实践模拟、创业竞赛、创业孵化。创新基础主要配备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包括创新案例、沙盘模拟、企业运营、课程实训等;创新竞赛则是通过高校、各省教育厅举办的各类大学生创新比赛使学生获得创新的机会,与导师团队一起参与到竞赛中训练创新胆识与思维能力;创业孵化则是将最优的竞赛团队的创新创业思想变成可能。让企业参与到整个项目运行中,使项目实实在在落地,实现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理想。

双创培训及创新创业扶持系统需要高校和企业行政部门的干预与合作,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政府部门的交流,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争取获得政府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制定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标准。

产教融合打造创新创业实训平台。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共建过程中,不可忽略的是资源上的整合。企业需要发展,就需要配备先进的实验室、储备高级技术人才,而这些完全可以与高校共享。通过校企合作,在高校建立企业的实践与实训基地,高效地利用企业资源与政府的支持,将人才培养落地生根。通过实验基地与创新平台的建设,将高校教学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加快企业技术升级的能力,充分提升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的水平,实现企业与高校共建的目标,同时对服务区域经济、提升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发展应以服务地区经济、服务行业企业建设为第一要务,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供给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对高校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提升高校在人才供给领域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