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徽商传奇”提升地理课堂魅力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为例

2020-03-03 16:01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徽商运输学生

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

在2019 年全国人教版初中地理微格教学展示与交流活动中,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崔蓓蓓老师展示的课题,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崔老师以“徽商传奇”为情境,通过一个个充满故事感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将“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平铺在中国历史地理的背景上,呈现出“别样、生动、开放、智慧”的初中地理课堂形态,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一、课堂教学实录

(一) 歌曲导入,徽商登陆课堂

播放歌曲《徽商传奇》:“江淮儿女,遍布四方,笔墨纸砚,茶韵飘香……”歌声悠扬,歌词简练,展示了一幅古代徽商披荆斩棘、历经沧桑的历史画卷,抒发了新徽商起帆远航、传承徽商传奇的豪情壮志。歌曲浸染下,学生热情高涨,此时抛出问题:徽州在哪儿?古徽商外出经商主要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运输方式?

(二) 角色扮演,古今徽商显神通

徽商鼎盛于明清两代,称雄中国商界300 余年,传奇人物很多,其中不少徽商急公好义,兼济天下。乾隆十七年(1752 年),徽州府发生旱荒,物价暴涨,为了帮助民众渡过难关,许多徽商挺身而出,主动组队外出采购生活物品。课堂活动以此为情境,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推进,分四组分别代表古代徽商四大家族,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求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自然环境的特点、货物的性质等,选择一种方式,并说明理由。

①胡雪岩家族的2000 斤中药材:从杭州运往徽州

②江春家族的1 万斤盐:从扬州运往徽州

③鲍漱芳家族的6 万石米:从汉口运往徽州

④汪文琛家族的10 万匹布:从苏州运往徽州

结论: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和地理条件,古代交通运输方式比较单一。古代徽商经营的大宗货物运输方式主要是河运(漕运),陆路运输量较小,有牛车、马车、人力车及人力肩挑、背驮等各种方式。

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但徽商精神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淮儿女奋勇拼搏,现代徽商再度崛起。继续分四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分别代表现代徽商支援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要求根据现代交通条件、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货物的性质等,选择一种方式,并说明理由。

①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向灾区运送200 辆救援车用于前方救援工作。

②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无为药厂捐赠价值120 万元的聚明胶肽、来比林等灾区急需药品。

③安徽友源食品有限公司(桐城)捐赠价值12 万元的饼干、大米等食品。

④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专项生产100 台液压锤和400 多吨专用钢板,在第一时间送往灾区。

结论:现代运输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运输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还要考虑货物的性质和现有的交通条件等。

(三) 对话未来,续写徽商传奇

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未来徽商放眼世界,弘扬徽商精神,在世界的舞台上续写徽商传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设计四组开放性的挑战活动,学以致用,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展现未来徽商(2030年)的聪明智慧。

①承办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大会结束后,为参会嘉宾离开合肥到北京、上海、深圳、巴黎、纽约等地订票。

②讨论中国石油、天然气进口运输方案:选择从加拿大、挪威、埃及、缅甸、俄罗斯等地进口石油、天然气的运输方式。

③在国内外市场为上海购买大米、大豆、铁矿石等食品或原料选择运输方案:从巴西进口50 万吨大豆、从澳大利亚进口100 万吨铁矿石、从马鞍山购买10 万吨生铁、从东北购买1 万吨大米。

④在喀什开展边境贸易进行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从郊区收购无花果1 吨,从乌鲁木齐买进10 吨哈密瓜,从北京买进电子元件10 箱,向德国出口服装、毛毯等1 万件,向俄罗斯出口红枣、核桃、葡萄干等2 万吨。

结论:交通运输网的逐步完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为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我们要根据运输的需要,结合当地的交通条件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让生活因便利的交通而变得更加美好。

二、课堂教学启示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由于学生对交通运输司空见惯,教材内容又浅显易懂,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因没有获得感而兴趣索然。这样的教学也往往因模式化、缺乏情趣、缺少区域性而受到同行诟病。从达成课标的要求上分析,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不仅要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还要考虑实际情况,如客运要综合考虑旅客的各种需求,货运要综合考虑货物的性质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交通线路联通状况,这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区域,在认识和评价区域位置的基础上,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创设情境,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组织教学过程,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多角度感受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经济活动,用辩证的、联系的、时空变化的观点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体验深度参与学习的乐趣,感受地理课堂的独特魅力。

(一) 融合“徽商传奇”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区域性

“一切从区域出发” 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而交通是区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任何交通运输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区域背景上的,因此,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离不开对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认识和评价。

为什么古代徽商经营的大宗货物运输方式主要是河运(漕运),陆路运输量较小,主要依靠牛车、马车、人力车及人力肩挑、背驮?通过探究古代徽商从扬州运盐、从汉口运米、从苏州运布的交通运输方式,同学们发现徽州群山环抱,陆路交通闭塞,但水路比较便利,有新安江直通杭州、再由杭州经京杭运河通达南北;有青弋江通达芜湖、再由芜湖下达南京,上至武汉;有阊江到达鄱阳湖,再由鄱阳湖南下前往闽、粤等地,显然,古代徽商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与徽州地区的地理背景密切联系。但是,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也不能仅仅考虑自然条件,还要考虑货物的性质及人们的需要。比如胡雪岩家族从杭州运往徽州的2000 斤中药材就选择了陆运,因为中药材是救灾急需物资,马车速度比船舶快,这是人文关怀大于成本核算的选择;当然现有的交通通道——“徽杭古道”是必要的前提。

在“现代徽商支援汶川大地震救灾”和“未来徽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活动中,都是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区际联系,只有在认识和评价相关区域及区际自然环境和现有交通条件的基础上,才能结合运输的需要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地图为载体,广泛查阅安徽地形水系图、中国地形水系图、中国交通图、世界交通图等,搜集与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有关的信息。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凸显地理教学的专业特征,提升学生的地图学习能力,增强区域认知。

(二) 围绕“徽商传奇”设计问题,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徽商传奇”源于真实复杂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下的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是多因素综合考虑取舍的结果,只有把学生置身具体的情境中,让他们体验从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决策过程,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提升综合思维。

古代徽商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较多地受制于自然条件,具体的出行不仅要考虑地形、水系,还要考虑天气、气候、自然灾害,还要考虑已有道路的通达度、距离长短、安全性以及人和货物的数量、性质等。在“古代徽商徽州救灾”活动中,有的学生不同意盐、米运输采用河运方式,因为盐、米怕受潮,另一部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当时扬州、汉口、苏州通往徽州只有河道,没有陆上大道,而且盐、米的数量巨大,马车或人力运输成本太高,选择河运效率高、成本低,只要做好防水处理,河运是恰当的选择。

在“现代徽商支援汶川大地震救灾”活动中,无论从合肥运送救援车、从无为运送药品、从桐城运送食品、从马鞍山运送钢板,都要先了解当地到汶川的交通路线,然后再考虑货物的性质、数量和其他需要,也要考虑运输成本。多种选择性并存时,应本着“需要优先、兼顾成本”的原则进行恰当的选择。如②组同学根据灾区对药品的急需,决定选择航空运输,但无为没有直飞汶川的航班,根据速度最快的原则,他们决定从无为坐高铁到合肥,再从合肥飞成都,从成都坐专车到汶川。200 辆救援车如何运输?①组同学开始有点发懵,他们查阅了网上信息,最后选择了“汽车专用运输车辆”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调用10 台“汽车专用运输车辆”从高速公路运抵成都,交由成都志愿者开赴汶川。比较而言,③④组的选择比较简单:③组食品数量较少,一辆货车直接奔赴汶川,体现了公路运输灵活机动的优势;④组在水路、铁路、公路运输之间进行比较,最后选择了“铁路运输到成都,再铁路转运到都江堰,最后公路运送到汶川”的方案。理由是:水路运输运量大、运价最低,但速度太慢,难以满足“第一时间”送达灾区的要求;公路虽然机动灵活,但由于运量小、运价高,不适合于大宗货物长途运输;铁路运输运量较大、运速较快、运价较低,马鞍山和成都两地之间有直达铁路线,成都与都江堰之间又有铁路线,再由公路转运到汶川,可以直接送达施工现场,方便快捷。

这样的活动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运用教材、地图等相关资料,结合已有知识和网络信息进行深入探究,才能得出恰当的方案或结论。问题的探究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思维的冲突生成了学习的智慧。

(三) 模拟“徽商传奇”开展活动,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倡导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理念,是构建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必将深入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倡议,融入“一带一路”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未来徽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的开放性活动中,“未来徽商”兴趣盎然,他们视野开阔,充满智慧,在多样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中,比较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结合区际交通条件、客运的需要和货运的性质等进行综合分析,思维活跃,教学的开放性带来了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也达成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①组是客运的选择,主要考虑旅客的需要和已有交通线路,以及中间的转运方式。参加徽商大会的嘉宾一般经济条件良好,国际嘉宾主要考虑航空,速度快;国内嘉宾以高铁为主,比较舒适,没有高铁线路的,优先选择航空;当然特殊需要的除外。客运以遵从旅客需要为前提。第②组是石油、天然气运输的选择。学生对比发现,管道适合于流体运输,而且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运速快、安全可靠、成本低等优势,因此石油、天然气的运输一般选择管道运输,但前提是有天然气管道。③组是大米、大豆、铁矿石运输的选择。大宗货物一般以水运为主,特别是从巴西、澳大利亚等海外国家进口只能选择海洋运输,从马鞍山购买10万吨生铁应选择长江航运,从东北购买1 万吨大米可以选择铁路运输或者海陆联运。④组的选择比较复杂。郊区收购选择公路运输;从乌鲁木齐买进哈密瓜选择铁路运输;从北京买进电子元件选择航空运输;向德国出口服装、毛毯,向俄罗斯出口红枣、核桃、葡萄干等选择铁路运输(欧洲班列)。

随着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新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炼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为中学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初中地理教学应该与时俱进,摆脱模式化的窠臼,联系真实、复杂、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设计富有区域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校教育从“接受性教育”向“创新实践教育”转变,从纯粹的“科学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崔蓓蓓老师将“徽商传奇”故事巧妙地融入《交通运输》的教学,重塑了初中地理课堂的魅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值得学习和研究。

猜你喜欢
徽商运输学生
论“新徽商”的定义
赶不走的学生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学生写话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