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综述

2020-03-08 09:33陈雪钧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陈雪钧 李 鹏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重庆 40007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为高校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研究生创业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高素质、高层次的研究生人才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保障,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研究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在对国内关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可发展趋势。

一、数据获取

笔者于2020年7月16日以主题关键词“研究生”加“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进行文献检索,甄选获得相关论文212篇,包含期刊论文199篇,博硕士论文12篇,会议论文1篇。为使学者更加清晰地把握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动态变化特征,笔者绘制了该研究领域文献数量的统计图,见图1。

图1 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数量统计图

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历程

从检索获得的数据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国内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始于2003年,但2003年至2014年期间的研究成果并不多,2015年开始,论文成果数量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表明从2015年开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根据论文统计数量,本文将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和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

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萌芽阶段为2003年至2014年,这个阶段,文献总量为27篇,占总数的12.8%。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国内也开展了大量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但聚焦到研究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2003年,陈子辰学者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创新 创造 创业——关于研究生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一文开启了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先河,此后,学者们陆续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但这个阶段对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方式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研究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总体而言,该阶段研究成果少、研究对象针对性不强。

(二)发展阶段

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为2015年至今,这个阶段文献总量为185篇,占总数的87.2%。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一系列举措极大程度地激发了高校探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高校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突出、专业知识扎实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逐渐丰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式逐渐完善。总之,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大幅上升,研究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三、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内容

自国内学者关注并探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来,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研究体系日趋完善,纵观前人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关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四方面。

(一)现状及对策

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是推动其发展的基础。邓晓亭在调查我国体育类院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以期提升体育类院校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龙雪梅等人通过分析广西四所高校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总结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于璐等人对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生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研究生创新创业社会资源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冯东东提出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六大问题和五大对策,并认为未来要不断深化和发展创新创业工作。熊姝闻在分析我国部分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指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双创教育体系、完善支撑体系、构建生态体系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对策[1]。

(二)培养模式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联系,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以期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如王杏芬认为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革故鼎新、因材施教,要打造全新的培养模式,以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张明认为,建立并健全含“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要通过显著增强研究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才能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杜鹏认为,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推广多元化导师指导模式,力求推出双博士学位,提升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王晓姝等人认为,培养创新思维、建立创业意识、培育学术能力是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培养任务,高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并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路径,从而实现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目标。

(三)课程体系

健全课程体系是保障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高效开展的重要内容。李姗霖等人认为,不仅要遵循学科差异性和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还要结合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杨会良等人通过分析“管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政—企—产—学—研融合四方面改进课程模式。高婷总结了理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2]。蔡琳认为,构建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有效对策为构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构建创业机会识别、构建新企业组建教学、构建企业管理教学四大模块。吕美等人认为,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构建要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注重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化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完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3]。兰小毅认为,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创新精神培养课程、创业意识课程、创新创业技能课程三个课程模块。

(四)评价指标

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针对性发现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有利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范文翔利用AHP构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模型,其评价体系包含激励支持、动机意愿、资源配置、能力水平、重视程度、师资配备和实施方式7个评价指标[4]。杜鹏从三方面介绍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评价内容,一是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价值,二是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现措施,三是要对其完成程度、水平与实现效果进行评价。张志增认为,就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实际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研究生的性格、教育、家庭等因素,综合考虑研究生创业意向、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的各方面因素,从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学科视角

对不同学科类别、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群体开展针对性的研究,能更有效地指导高校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目前,国内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学科视角主要聚焦于农学、医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六类。

(一)农学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需要专业化的农学创新创业人才,国内学者对农学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了较多的研究。首先是实施背景与现状,尹国安等人基于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硕士视角,认为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硕士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是国家政策导向、社会需求驱动、人才培养要求,目前存在培养现状不清、培养体系不良、培养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未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之后,吴家铭、陈慧等、温安祥等、张伏等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农科类研究生、农业硕士研究生、动物学研究生、农业工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此外,高福和等人以农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2所教育部直属涉农高校的案例,研究了农学研究生创业现状,提出了提升农学研究生创业水平的对策建议[5]。

(二)医学类

随着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医药企业的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长,对医学类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针对医学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对策建议。如张达盼等人根据药学类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教育模式过于陈旧”“师资力量匮乏”“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针对药学类研究生群体提出了“讲”“创”“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机制。赵海艳等人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针对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新型教育模式的路径。李枫等人简要讨论了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以“营造创业氛围、联系创业导师、优化创业资源、加强组织互动”四驱联动推进中医药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

(三)工学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学研究生高素质人才,因此,国内学者立足于传统工科和新工科视角对工学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在传统工科领域,陆伟家等人在分析江苏省38所高校和研究所的工科类研究生创业教育现状后,提出从政府、高校、个人三方面着手健全教育体系;徐婷等、冯文林等、付长静、费烨等则分别聚焦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光学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展开探析。在新工科领域,许鸿文等人针对电子信息类研究生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刘贤梅等人则从新工科视角探索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及运行机制,以期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张军等人从创新创业能力相关含义解析入手,在分析新工科视域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四)管理学类

管理学类专业研究生是我国企业发展、经济建设的后备人才,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十分重要。唐海燕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同济大学管理专业,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如何优化管理学类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路径。田冠军等人将新影响因素“民间力量”融入“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型,形成扩展的三螺旋理论,借助该理论模型探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优化途径。茅宁莹等人基于问卷调查分析中国药科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指出培养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五)经济学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转型的新动能,是中国版供给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积淀与发展,教育成效显著,但当前的教育情况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健全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姜鑫基于创新创业战略,针对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的特征,提出研究生多维实验教学体系架构建设思路,以期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需求。周泽炯以国民经济学专业为例,构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任治等人通过对影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20个相关因子进行分析,为商科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六)艺术学类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艺术学类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注重对艺术学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艺术类精英人才。吴洪明等人认为,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艺术类学生的创业社会需求程度远比工科类大得多,教育培训、装潢设计等社会行业为艺术学类学生提供了巨大的需求与商机。夏晋分析了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的三重维度、存在的三重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周越等人提出从课程设置、考核制度、队伍建设、资源配制四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艺术专业高学历人才。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增长态势较明显,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具体结论如下:1.根据论文统计数量,国内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03年至2014年为萌芽阶段,2015年至今为发展阶段。2.国内关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在现状及对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四方面。3.国内关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学科视角主要集中于农学、医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六类学科。

当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纵观前人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学者所研究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研究的内容有待深化。构建系统、科学、可行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但目前学术界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的研究重视程度还不够,通过深入地实证研究指导高校优化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较为缺乏。2.研究的学科类别有待拓展。按照国家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学科类别共13大门类,但目前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军事学七类领域的研究较为缺乏。3.研究的科学性有待加强。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多为描述性分析,结合学科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足,缺乏科学性探索。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为有效促进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两点出发:1.深化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未来的研究要基于理论基础,利用定量研究方法,结合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系统、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有效指导高校改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2.对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军事学七类学科类别开展更为丰富的研究。新经济背景下,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群体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未来国内关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应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实际,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思路,显著提升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推动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