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2020-03-14 01:31张丽琼杨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师生互联网+教学方法

张丽琼杨 珂

(1.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350001;2.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35000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高校课堂的内涵不断扩展,课堂中的教与学在迎接种种机遇的同时面临重重困境。2017年9月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吹响了“课堂革命”的改革号角,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等概念深入人心。[1]2019年4月2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推进本科‘质量革命’,助力打造‘质量中国’。全面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高校课堂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主战场,如何定义高校课堂的内涵,以互联网精神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助力本科教育的全面振兴,是当下的研究重点。

一、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这大部分师生能从自身的课堂实践中找出的答案,甚至能举出几个例子,如教师讲授、学生报告、分组教学、参观考察、角色扮演和学科竞赛等。的确,课堂教学方法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中艺术性地呈现,也可以由特定学习空间的观察者轻松界定,还可以从课堂教学的每一步实施过程中产生。但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在参观考察或者角色扮演中,师生之间具体又是以什么方式创建对话与学习氛围的呢?简单地从教师教和学生学去理解显然会掩盖教学之间的复杂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遵循一定的目标,传递一定的内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代入自身的人格、心理、态度;学生也会将自身的学习需求、兴趣和背景带入到教学中。结合高校课堂的内涵,笔者初步将教学方法作如下界定:师生在现有学校的体制和框架下,借助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合作生态所形成的持续性知识创造和收益获取的运作系统,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真实认识的形式和程序。教学方法本身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行为呈现,可从课堂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学行为设计和课堂教学节奏三个维度展开,并细化为各维度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外在面是课堂教学中可观察到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创造结果;内在面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益而必须具备的教学行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福州市部分高校的调查和访谈,当前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及效果进行了简单汇总,如表1所示。

表1 当前高校主要课堂教学方法及效果

二、互联网精神融合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一)互联网精神对课堂权力的颠覆

对高校而言,对社会再生产和使个体社会化是其基本功能,而课堂教学是实现其基本功能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遵循高校的制度框架,以保证社会的通行准则以及学科和文化成果得以传承和发展,并且和其他许多社会机构协同对学生成长、成熟过程中的社会化施加相同或各自不同的影响。

图1 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制度框架与挑战

“开放、平等、共享、协作”的互联网精神已融入当前的高校课堂。虚拟的网络为师生构建了一个开放互联的世界,师生之间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接实现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当前的课堂已转化为“泛课堂”,变得更加开放,也更加坦诚,甚至在校学习也具有不确定性。传统的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课堂风格越来越少,多数教师致力于采用学生友好型和学生积极行动的教学方法,[3]由此也产生了两类数据信息:方向性信息与状态性信息。在方向性信息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效果的体验和评论是开放的,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学生在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能会成为实时传播的全球信息,而学生可以选择的网络同类课程几乎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由此引发的教师权力自然大幅度下降。在状态性信息中,学生的性格、世界观、价值观被各种虚拟或现实信息不断影响,并内化为其对高品位学习、渊博知识、优秀教师的课堂学习需求。没有事物的状态是一定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如今已演变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学生希望能通过即时的互动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设计中,以往的框架性课堂受到了互联网巨大的冲击。[4]

(二)互联网精神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融合

为了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趋势,获得更好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亟需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过程,将知识的演绎加工后的课堂设想、体现教学态度的教学运行过程和伴随教学行为能力提升的教学效果等一系列环节的顺序演化为教学循环体系,打破边界,使知识的创造更加大众化、自主化以及共享化,尊重每个人的知识与信息。

表2 互联网精神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融合

三、“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既要融合互联网精神,同时也需要从课堂的源头——“学生所需的知识”开始进行逐步创新。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所需的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真实世界,却不一定完全地呈现为课堂知识。受多元因素影响,课堂中的知识会因师生课堂设想的差异而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教师在工作交流中形成的课堂设想会自动调控其教学思维、教学感受和教学行为,学生基于自身续期所形成的课堂设想则会直接影响其对课堂的期待和主动性,影响其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学习力和理解力发展的责任担当。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工具的辅助下,高校师生汇聚于多样化的真实世界式课堂,在不断更新的、无法精确预测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获取对世界的意义理解。在真实世界式课堂中,逼真的体验让有意识的课堂设想和在教学行为中实现的态度相互补充,师生双方以共同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独立而又协同地形成教学内容,在相互理解、彼此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自身教学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图2所示。

图2 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方法运行的内在机制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四大原则

1.价值创造与收益获取

价值创造是师生为自身、高校甚至整个社会所带来的价值,这也是课堂教学获得高校师生和社会认同、持续发展的前提。收益获取即师生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回报,包括短期的知识获取及长期的社会价值实现,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将价值创造和收益获取两个要素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再生系统,才能形成出优秀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2.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合作生态

内部资源能力是指师生通过对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所获取的核心竞争优势和知识产品创造能力。内部资源能力使其在外部合作生态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和话语权,从而将生态网络的效益转化为自身的盈利。外部合作生态是指师生对外部相关资源的整合效果,特别是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塑造的课堂生态系统。“互联网+”时代,课堂发展不再是“单打独斗”模式,而更加依靠课堂生态系统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课堂只要具备自身独特的产品、技术或者其他核心优势,才能在这个整体的生态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教学行为解构

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着主动的角色,这意味着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学习力和理解力的发展承担责任。传统课堂教学中,因为教育技术系统尚未完全普及,这些责任更多地被分担到了教师的身上。[4“]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技术飞速发展,高校课堂中将让学生在学科专业学习中面对真实世界,看真实世界中的历史进程和未来演进趋势,体验丰富的学习情境中瞬时信息获取、团队/人机协作、即时任务绩效的有机结合,体验不同行为和策略的实际效率和效果,从而获得对人生及现实的意义理解。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行为设计、教学节奏把握将跨越时间和空间,呈现泛课堂、泛学生、泛教师、泛知识(触手可及的场景型应用性知识)。在真实世界式课堂设想中,其遵循的基本假设是课堂活动将与真实世界的实践者多进行的现实活动尽可能的相似,其真实性有赖于学生在课堂中感知到的相关实践与个体在课堂设想中的实践活动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的过渡性的细节化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图3从课堂教学行为的内在面和外在面对教学方法进行解构。

图3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解构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课堂要素重构

1.人才管理重构:教师与学生间的知识共享与共赢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对课堂制度框架的遵循,以教师的渊博知识素养对学生进行培养和社会化,按照期末考核成绩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开设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培养工业化学生与知识产品。而方向性信息的共享使得学生能够随时进入其最能满足其需求和最感兴趣的网络课堂;状态性信息的共享使学生对传统课堂的管理控制方法产生怀疑,寻求知识获取的自由性。学生应该获得真正的尊重,对学生知识的表达需求和再加工反馈应该提供广阔的舞台。学生课堂管理的发展趋势应该由“教师—知识—学生”演化为“教师—学生—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平和的状态,相互依存,协同赋能。

2.内容重构: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对课堂教学流程的观察,我们发现,每一个课堂都有其不同的内在结构,但总体来说,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出现了阶段性特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主体阶段和收尾阶段。从外在面来看,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主要体现在对“时间-内容”式教学步骤的顺序安排上,这些教学步骤可以继续分解为小步骤或大步骤,有时节奏飞快,有时又相对缓慢,而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进程,还可以加速或限速。从内在面来看,各个教学步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性,教学内容更多以学生的主观兴趣和经验为导向,并由开始阶段的预热、情境营造,到主体阶段的联想、深入、系统化,再到收尾阶段的浅出、检验和分享,各个步骤之间相互融合交织成完美的篇章。主要时间-内容重构图如下图所示:

图4 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重构

3.文化重构:新型课堂文化与去权威化、泛中心化及价值多元化

现代课堂教学方法是由工业化时代的市场需求塑造的,教师是课堂中的权威者,把控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进度,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需要快速学会相关知识,并进入社会,由社会检验教学效果,成败责任自负。而进入互联网时代,状态性信息的共享使得高校师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以及价值观念,进而对当前的课堂教学的权威、方法、效果等产生质疑;方向性信息的共享使得师生增加互动以生成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舒适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未来的课堂文化将会更加具有仪式感,逐渐兴起的去权威化、泛中心化、价值多元化以及角色定位的模糊化,使得课堂教学方法将以全新的形式出现。

4.课堂管理重构:由层级管理体制实现课堂扁平化

方向性信息的共享,课堂知识创造的外化,课堂边界变得模糊,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开始交叉重叠。状态性信息的共享,也使得延续多年的教学制度、流程、标准、角色和关联遭遇挑战。但教师仍然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特色,对课堂管理进行重构,由教师管学生的层级管理体制实现泛中心化的扁平课堂,更宽容地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影响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协同性提升双方的默契度和教学行为能力,形成新的例行教学程序。每一个优质的课堂最初都源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预期,受双方态度和教学行为能力的影响,并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每一次的的课堂实践都会成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储备源,并潜移默化为教师的例行教学程序。在面对不断更新、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中,资深教师行为决策时所需的信息和时间会远远低于新教师,即使面对困境,他们也能从容全面地以恰当的教学方法调整原定预期和教学计划,因此,也可以如图5所示。

图5 优质课堂方法的形成机理

猜你喜欢
师生互联网+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麻辣师生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