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有效提问,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以高中课文《祝福》为例

2020-03-16 09:1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核心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基于教材的改革要求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总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提问的教学质量越发引人关注。有效的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能力,这也体现教师课堂的驾驭力和掌控力。有效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对培育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很有必要。新时期有效的问题设计应体现着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关键问题为凭借,从而培养提升学生思辨性的能力。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概述

随着人才培养的时代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走进语文教学的视野,也成为培育人才的重要方向。先知“何为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在《说文》中“素,白致缯也;养,供养也”,“素养”引申义为“朴素日常的必备能力和品质”。可见素养具有习得性和训练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培育和实践形成的一种修养。以“学科”为界限,各学科可以进一步落实到“学科素养”,而语文素养就在其中。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前提,从语言、习惯、思维等角度进行多维度整合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体现在真实语境下言语和非言语的层面。关于语文的核心素养,郑国民强调真实情景下学生的应对能力,这是从实践的角度进行考量[1]。王宁则是倾向于对学生言语品质和言语经验的的角度,以“言语”为载体来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维度[2]。可见语文核心素养更多体现在真实情景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出语文实践性的特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明确地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界定,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角度进行阐述。为语文核心素养搭建立体式的平台,为语文教学的解构与重建的视野寻找合理化凭借。笔者主要以语文核心素养的框架为理论基础,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从对教材的有效提问角度进行探究。

二、基于教材有效提问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巴西智者弗莱雷曾提到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由此可见,对话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对话有效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有价值的语料资源。针对高中学生课业繁重和当前课堂教学问题“零碎化、无效化”的现状,这就更加需要以教材有效的提问为起点,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笔者将以高中语文《祝福》的教学为例,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让语言在对比观照下,发问有力

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是优质课堂必备的前提,教师有的放矢的提问会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会形成网络化效应,从而达成有效的教学任务。在语文小说的教学中通常采用语言的锤炼和推敲,来帮助学生理解语境下的深刻蕴意。教师在小说的教学中对于语言的教学,常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设问,分为自身观照对比和与外界观照对比,凸显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深层认知与表达。

针对《祝福》中作者通过写祥林嫂两次外貌对比变化,来展示祥林嫂境遇的起伏这一教学环节。这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筛选出“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的内容,以培养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随着课堂教学的生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从“但两颊却是红的”到“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还带着些泪痕,眼光也没有之前那样精神了”的变化原因,要启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什么?这样的事对她产生什么影响?通过作者语言的建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师要有效抓住语言描述的差异性,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有效提问,这将会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让思维在启发中,发问有思

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通过逻辑性思维和反省式思维的方式呈现。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要抓住恰当的教学时机,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辨能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提问努力做到增强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强化对知识的认同感,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祝福》一文中,为培养学生深入的思考能力,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深意,从问题的本质化的角度引发学生进行深思。例如:祥林嫂的不幸发生在什么时间?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深层内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通过学生的补充回答明确祥林嫂所经历的夫亡、改嫁、失子、死亡的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均是在春季。教师要引导学生“祥林嫂的不幸”与“发生在春天”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不是其他季节?对于这样的提问,会引发学生对于“春天”的思考,进一步引发关于“祥林嫂命运”与“春天”的衔接,从而让学生明白,在看似偶然事件的背后,体现着“生活”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作者有意识地用“以富有生机的春天”来反衬“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为悲剧的背景赋予了生活的底色,在“乐景”和“哀情”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的无情和旧制度的罪恶,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思考问题。所以,教师设置问题的准确度和有效度,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关键性的指向作用。

(三)让审美在回味感知中,发问有感

审美教育就是美育,是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蔡元培曾经提出“美育代替宗教”,从而肯定了美育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审美教育有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作用,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接受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求阅读的文章无论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史学角度,都要有较大的学习价值。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作品阐释和接受的视角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丰富审美想象,有助于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

审美教学在《祝福》的主旨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鉴赏解读的角度设问,教师根据预设列举出关于文章主旨的三种观点分别是:“政治批判学说”“人性病态学说”和“叙事美学的视角”,其核心的目的在于以思辨性的视角引发学生探究和思考。针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关于这三种观点,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询问学生更加支持哪一种观点。针对学生的差异化的解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加强对该文的深入了解,从而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美感受。

(四)让文化在积淀中,发问有慧

文化传承和理解是指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融合度以此来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差异性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探究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帮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文化视野,开拓眼界。教师在设问中要恰当地引导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学习,引导学生做好学习与文化传承的良好对接。教师设问的恰当性,会在有效提问教学的沉淀中,凸显深厚积淀的民族底蕴,潜移默化地增强文化素养。

在孙立权老师执教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孙老师创造性地提出:“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就是列车徐徐离开车站,知识青年们从车窗外探出上身,脸都像打蜡的苹果一样神采奕奕,手里拿着毛主席语录,整齐喊着‘毛主岁万岁’。老师的问题是:读了诗人的这首诗,你认为电影描写的是事实吗。”[4]这样的提问承载着历史文化探寻的价值,同学们很快从“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发现电影并非事实。学生们了解到1968年知青下乡的背景,知道车站送别并非是如此“喜悦”之情,因为当时知青被打成“黑帮”“臭老九”,他们的父母被剃成阴阳头,被造反派押着与儿女告别,当时的车站是哭声一片。学生在历史的背景中能够读出历史文化的深层价值,在文化的积淀中增长智慧。

三、基于教材有效提问,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启示

(一)提问顺序层级化、有序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有效性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教师的提问要找好角度,找到一个好的角度,才能找到好的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深入探究[5]。教师的提问首先应考虑学情,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为课堂的有效教学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问题的难易层级性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避免学生陷入“无意义”的思考中,要符合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利于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良性思维,避免出现前后两个问题孤立无关联的情况。

(二)提问要点嵌套化、主线化

语文教学提问要点的设计要遵循“1+x”的主线化的问题模式,也就是要有一个核心问题,同时还要有围绕核心问题的若干子问题。这样设置问题有助于教学的体系化,避免出现零碎化的无效设问,从而有助于理清思路来开展教学工作。另外,为了实现提问要点之间的联系性和严谨性,提问要点的内容要采用嵌套化的设计并有助于学生逐层深入思考,也就是“提问的问题”能够一个接着一个深入发问,直到问出“答案”为止。嵌套式的提问也符合问题内容的递进性的规则,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了机会,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热情。

(三)提问效果实效化、开放化

要保证提问效果的实效化,就要有意识地做好“提问设计”。教师应当积极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抓住提问的突破口,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展示问题和矛盾。学生对于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也就是对核心问题的突破。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丰富教学的形式,可以采用情景剧等形式,以达到课堂“激趣”的目的。教师的提问方式要尽量采用开放式,避免类似“是不是”“对不对”形式的重复出现,类似的问题设计会制约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设问是一门艺术,优秀的“雕刻者”才会雕刻出优秀的作品,才会创造优质的课堂。

四、结 语

基于教材的有效提问,可以从“以小见大”的视角,逐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育人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也需要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教师有效的提问为出发点,搭建“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课堂,实施“掷地有声”式的教学。切实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具有深刻性和多维性兼备的“好问题”,以此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进一步从较高的层次实现育人的总目标,从而为新时代人才的储备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猜你喜欢
祝福祥林嫂核心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